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

  佛陀弘化的目的,是为着众人的幸福和快乐。它是从各种痛苦中解救人们的一种教化。它最初的兴趣是伦理道德和精神上的依归以及生命中和各方面。在此提及的包括社会的各方面。佛教的社会哲学,可以从以下各点来研究:

  一、佛陀的态度以及他的弟子当日社会的制度。

  二、社会团结的教理。

  三、社会观念的含义。

  四、正常社会关系的原则。

  五、道德原理的社会含义。

  六、人类行为的动力。

  七、四梵住。

  八、佛陀的基本教理和社会的变迁。

  一、佛陀的态度和弟子们在当日的社会制度

  关于第一点,我们可以从阶级制度中去研究。有一些设法去代表大觉者佛陀的作者,把他作主涅槃的教师,对当时社会的俗事,不作些什么。这真是人类伟大的教师一种最大的误解。

  当佛陀在印度出现的时候,许多的国家都遭受到古老时代阶级制度的痛苦,只有极少数的人享受到权利和特权,大多数人都被他们剥夺。这个讽刺是制度维持在宗教的名义之下。

  这是真的,因为他最初的认为,佛陀予以痛苦的人类精神的解脱,但是他不使自己享受涅槃的快乐。佛陀是慈悲主。因为这样,他不能对千千万万的人所受不平而保持冷漠。佛陀并没有闭着他的双眼,有些有兴趣的人会设法去找出他当日的一般人痛苦的情境,相反地,他对盛行在当时社会的恶魔打过几次仗,这种最大的盛行是在阶级中进行。

  作为一个涅槃的导师,可以说,佛陀经过乐境而得到成功。无论他到那里去,人们都被他高贵人格所放出的和平与静穆的光彩所吸引。但是当他问及当日的某种情境和制度,他必须要面临把持者强烈的反对。有一次他在一个婆罗门村受到拒绝给予食物,因为他是一个反对他们久被人尊崇和传统和制度的教师。又有一次,他甚至被人拒绝施水。

  据说,在两村的居民,在两种情形之下,是受了魔罗和恶魔影响之下,因此这个可怜的魔罗,成为一个逃走和山羊。但这只是把事情搁置的一种礼貌的方法,没有在特别社区或个人的门上,指责罢了。为着大家,如来仍是爱他们。

  当佛陀在这个时候出现,阶级制度正是一个热门的问题。他组织一个的规则的运动来对付它。形成一个态度的观念,至于佛陀如何处理它,我们要明了根据制度为基础的特性。这个可以参考下列三点:经典的确实性质、遗传以及继承的优越点。

  一、经典的确实性质

  阶级制度被称为一种神圣的安排,只有在触怒的危险右以干涉到。各种陈述包括在经典上。吠陀经确实的性质,是被第二种学理所建立。因此一般人都不敢问及他们的效果,就这样,宗教经典的权威,在维持阶级制度时走了一段长途。佛陀在这最强的一点看到支持这样古老的传统,因此他施予最先最严重的打击。他劝导人们不要接受任何仅仅是经典的权威,如此类推。在这方面,发生在迦罗摩经和其他地方,佛陀的劝告一定不要当作一般的观察,适用于权威的各种情况。他劝告人们不要接受任何不合理的事,只因为它是记录在经典上,或者由其他权威所主张的。因此,佛陀在吠陀经阶级制度中,提出各种确实的性质的问题。

  二、遗传的优越

  阶级制度遗传的特性,是根据创造的学理,在普拉沙经中首先提及到。据说婆罗门从造物主梵志的口生,刹帝利从臂生,首陀罗从大腿生,毘舍从足生。在他们与佛陀讨论中,婆罗门常常引用这一段经文来支持他们的优越。但是佛陀为他们指出,它只是一种神话,对事实没有任何的关聊。他告诉他们,人类是由父母生的,而不是由任何想像中的生物生的。至于婆罗门,他也许告诉他们,他们也是由母亲生的,她要像其他人一样,要经过同样自由过程,要怀孕和出生等等。

  三、继承的优越

  佛陀也同样斥责婆罗门,所称继承优越的主张。婆罗门是业力和相信者。佛陀为他们指出,他们像其他人一样要遭受恶行的后果。如果在婆罗门中,有任何继承的优越,他们应该既不犯如此的行为,也不会为了这些事而受苦。因此,在伦理道德律之前的平等,对他们继承优越的主张,也成了谎言。

  在同一条题目中,佛陀的一位大弟子摩卡卡那和吐罗国王阿温谛毕陀两人在讨论中,前者也提出同样的争论。

  再次国家的刑罚,关于不同阶级的没有区别。同样的犯罪,不同阶级的成员,在遭受同样的惩罚。这是从摩诃卡卡那和阿温谛毕陀二人的讨论中,显明的事实。

  此外,摩诃卡卡那也指出一种阶级的富人,可以雇用其他阶级的人做事。因此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可以侍候一个富有的首陀罗人,来赚钱维持生活。这种事实也证明婆罗门主张与生俱来优越的错误性质。

  四、精神范围的平等

  婆罗门作为遗传的教师,也主张精神的成就只可以由他们来完成。因此在佛经中记载,佛陀也呵斥这种说法,并且指出以需要的戒律,诚恳和努力,大家都可以获得。大觉世尊因此指出,四种阶级的成员是平等地予以资格,不获得内在净洁和内心的照明。

  五、一种当地的制度

  当这些对此有兴趣的人民设法证明阶级制度神圣的起源,关系到它的宇宙的特性,佛陀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他主他们指出,在育那和边遮普以及附近的国家,都没有这种阶级的分别。对于他们,他说只有两种阶级——主人与仆人。在特性上,他们不是遗传。这种的分别完全是根据经济的理由。因此依据他们的经济环境,一个仆人可以成为一个主人,反过来也是一样。

  六、阶级制度的职业性质

  在维悉陀经中,佛陀对阶级制度职业的性质,已经给予详细的解释。关乎此,他指出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的情形,有不同的种类,这是根据基本的性质。但是至于人类,不会存在这种特别不同之外,它证明他们的分类。相反地,只要主要的性质,是有关系,人类是如一的。这种区别,由阶级制度来维持,在特性上是武断的。

  七、社会阶级是世袭的

  阿迦那经提出社会等级和差别的起源的佛教意见。根据这本经,在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无等级无阶级的社会。但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因为社会开始变成复杂,法律定下来是维持人民的和来与秩序,很自然地,生起一种需要,每个人都要来管理他们。当然啦,他们选举最为有作为的有来作这种工作。他之所以为人所知是摩诃阇那王或者是领导者,被人民普遍同意而推选。这就是统治者的起源。在同样的方法,这些高贵特性的人,这指定为照顾众人的幸福等等。在开始的时候,这些公仆不是遗传的。因为如此,有了需要的资格,都被他们推选。后来遗传的因素进入他们那里,成了一种阶级制度,更到后来,便成民一种严格的阶级制度。阿吉那以主要的目的是指出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的习惯性质,因为同样的理由,它的起源是社会的,而不是神圣的。

  八、问题的心理学方面

  阶级制度最大的不好,是在心理学界中明显的生出优与劣的偏见。这种态度维持了少数遗传主人的地位,并且降低了大多数人遗传农奴的环境。因此它也要解决心理学水平的问题。关乎此,佛陀指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是被人判断,不是依据他的这个或那个家庭,也不是依据所谓的阶级的差异,而是依据他的行为。因此佛陀把行为作为与优劣的标准。这一方面在法句经的婆罗门品中提及到。

  因此,在一方面,佛陀斥责阶级的区别为无意识的,而在另一方面,带不一个人关于优劣观念的心理改革。

  九、佛陀采取实际的方法

  以上的说明给予我们运动的观念,佛陀把它用来作反对阶级制度。现在,它看来好像佛陀在他一生中地这点下了些例子。如来实行他所宣扬的。

  譬如我们可以想像佛陀每日和行乞。在最重要的几点中,阶级优越可以在饮食之事中维持。高阶级的人不接触到低阶级的人的任何东西,不同失去阶级的人谈话。如今佛陀和他的弟子挨户行乞过活。对于此事,他们不作任何的分别。他们从各阶级中接受布施。关乎此,佛陀推荐为人所知的挨户行乞方法,没有离开阶级、等级和地位任何房子的规则。

  大觉者没有作任何的分别,为所有阶级的成员敞开了僧团的大门。拥要需要的功德,过着神圣的生活,是入门的一条件。因此苏尼陀是一个失去阶级的人,沙提是渔夫的儿子,难陀是一个难陀是一个牧童,两个滨陀,一个是高级家庭的女儿的儿子,一个是仆人的儿子,卡沙巴只是个孤儿。作为圣洁僧团中的成员,他们获得圣者的身份,于是成为众人的老师。如来记载这些圣者中某些生活的故事。他们高贵的生活,基于偶然出生和等级的优劣观念,成为不实。在僧伽之内,没有为这些分别留下余地。事实上,相信这些的分别,被视为弱点的标识。有一次六个与佛陀关系密切的释迦族的王子,来求允许进入僧团,那时人释迦族为人所知的,为着他们的种族而骄傲。又有一次,一个名为优波离的理发师,也来请入僧团。优波离首先开始参加僧团,然后六个释迦族王子加入。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优波离年长的关系。当然啦,释迦的王子要尊重他。后来在寺院的戒律中,成为最高的权威的就是他。

  因此,如来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在僧团的成员中,增进平等和友爱。关乎此,对于这一点要记住他的有意义语。

  兄弟们啊,正如大河——恒河、阎木那河、摩喜河和阿西拉华谛河一样——当他们流入大海,就失去他们的名称,成为被人所知的大海——啊!兄弟们,同样的,这四姓——婆罗门、刹帝利、首陀罗、毘舍——的成员,当他们开始去追随由如来解释的教义和戒律,他们放弃不同的名称,而成为一个地方或僧团中的成员。

  十、佛陀平等对待一切

  当赞赏佛陀在阶级问题的主张,我们不要以采取一个阶级对付另一个阶级为原因来代表他。那会再次错误代表佛陀的地位。为着被压迫的人民的幸福与快乐,他痛斥阶级制度,那是真实的。

  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攻击那些支持它的传统。但是他并没有驱策着感情和感觉,在那些有特…

《佛教的社会哲学(达摩拉陀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