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物理學觀念的演變
談佛法與科學
本竹
除了契理之外,佛法中最重視的就是契機。爲了使一般人了解佛法真義以啓發正信,必須應機立說以配合時下的需要。今日值此科學昌明之世,若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明佛法、認識佛法,應是一條切實際而又方便的途徑。物理學是所有科學知識的基礎,因此就讓我們從近代物理學觀念的演變,來談談佛法與科學。
一、兩大理論的建立——上帝再也不可信賴
科學文明的本流始自西方,可說是西方宗教文明下的産物。自從伽利略開始嘗試說明事物之如何發生以後,物理學始告真正萌芽,到了晚他叁十年的牛頓時代,由于幾個重要物理定律的發現,終于建立起了一個機械式的宇宙二逼宇宙是完全由壓力、張力、振動、波動等形態結合而成的。在那時看來,似乎所有的自然界現象,沒有一樣不能以此來描述說明的。伯克萊、笛卡兒和斯賓諾薩等西方哲學家們,也都把這種自然運行的和諧歸功于上帝。但是到了世界尚未進入二十世紀的時候,這些定律已開始露出了破綻,被古典物理學家所公認的機械式理論體系逐漸崩潰,牛頓以科學解釋上帝爲萬能的希冀亦告幻滅。從二十世紀以後的近代物理學家,再也不能依賴上帝,而必須憑自己的智慧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一九○○年以來,近代物理學上産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量子論:它是從質能單位的微觀世界,探討事物的本質與現象。另一個則是相對論:它則從時空的巨觀世界,察看整個宇宙的結構。這兩大理論,至今尚一直引導著近代物理學的進展,形成現代科學思想上的兩大柱石。它們所闡述的宇宙定律,不但在人類采求物質世界真象的過程中,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尚且它們本身也構成了一個主要的哲學體系,藉著它們,我們所身處的這個龐大、奧妙而充滿神秘的宇宙,將可被剖析得更清晰、更完美、更圓滿。這兩個嶄新理論的出現,對舊有的西洋宗教哲學理論,無疑地已産生一股強大的震撼力量;但相對地東方佛教思想而言,隨著這兩大理論的發展,以科學來解釋佛法的路徑,也就跟著一天天的開拓;量子論與相對谕的誕生,正好爲佛法帶來了科學性、時代性的注腳;佛法中許多極爲重要而原來又極不易爲人接受的觀念,在他們的極力闡明陳述下,終告撥雲見月,驗證了他們的正確性。
二十世紀開始,物理學家們不得不放棄憑著經驗所認識的世界,而接受數理科學對自然界所作的解釋。正統的數理宇宙觀使得物理學家們得以發現,並預見自然界的定律,首先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蒲朗克(Planck)在一九○○年提出了量子論,以量子的觀點來解釋他所見到的物理現象,憑借數理方法的推演找出了一個能夠滿足實驗結果的方程式。由于這個成功的嘗試,不但使得蒲朋克的名字成了自然界一個最基本常數的代號(Plancks constant),也使得量子物理學之門因而大爲敞開,接者無數物理學者的蜂湧跟進,經過短短二十多年的努力與摸索,終于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波動與微粒雙重性質組合的世界裏。
在實驗室裹他們發現,無論以何種方法,人們都無法直接理會到任何一個單一粒子的特有性質,他們所試驗的對象都是一羣羣的粒子,一羣裏面印含有數十億的微粒(或波),因而我們所能注意到也都是一羣羣粒子的集體行爲,而不是單一粒子的個別特性,我們所面臨的成了一個統計上的與或然率的問題,物質波于是變成了概率波。在量子論裏,通常就以此一波函數代表一個物質系統,這個波函數本身是我們所無法直接測定的,我們所僅能量得的只不過是此一物質系統的一些物理性質罷了。從澈底認識宇宙人生的立場來看,在量子學中所見,正好說明了吾人所能見到的事物,都只不過是它們的外在形象而已,絕不是它們的本來面目。依佛法性空緣起論而言,一切宇宙萬法(法爲所有事物之代稱)是沒有自存性、沒有不變性,也沒有實在性的,亦即所有萬法的法性是本然空寂的。他們隨時隨地都在不息的流變中,各種形象之所以能展現在吾人眼前,乃是由于它們在某一定之條件下,因緣和合而顯示出來的一種自他依存關系,也就是說凡是所有存在的事物(甚至各種存在的理則),都必依否定它的實在性的空寂本性而成立的;我們所見到的就是它們合成的虛有假相,而非它們的本然法性。這個結論和量子論所得到的正好互相脗合。在金剛經裏,佛亦告訴其弟子說:「一切有爲法都像夢幻泡影、朝露閃電一般,一切萬法展示在人們面前的都不是它的本質,而不過是其活動現象的臨時性存在,此一存在的觀念在佛法中謂之「假有」。物理學者所經常強調的:「在量子物理學這個抽象的字彙中,根本就沒有一個『真』。」這正好又給了佛法「假有」的觀念一個最強烈的印證。
二、「測不准原理」輿佛法的認識論
量子理論家海森堡,(Wcner Heisenberg),在一九二七年發表了他著名的測不准原理(The unc-crtainty principle)。他用一個想象的實驗來說明這個理論:假設吾人以一架高倍的顯微鏡觀察一運動中粒子的位置與速度,當我們想確定它的位置時,將會發現到:我們測出的粒子羣交疊波動上的某一點,只是它的可能位置筒有一個誤差存在;這個誤差同樣地存在于其它性質之間,因此根本上我們無法測定任何粒子的絕對真實物性,我們所量到的已不是原來的東西了。所有粒子,爲何于會如此的反複無常呢
照量子學的解釋,這乃是測定所有粒子必然産生的現象,而非科學儀器不夠精密或科學知識尚未成熟的表示,它是一道橫在大自然前面,人類再也無法跨越的極限。由于這個「不定性」因素的存在,當我們人類憑著模糊的感官深入采求這個客觀世界的頃刻,我們的觀察動作便已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活動;在這種處境下,急于尋求事物真象的人們,就像盲人急于想知道雪花的構造一樣,一旦雪花碰上了他就馬上溶化掉了。這個無可奈何的事實,在佛法的認識論裏,老早就勇敢地予以承認與接受了,佛法亦認爲人們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他的感官所造成的世界,是整個宇宙中極小的一部份;因此釋尊初在菩提樹下戍道時,即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語道破了整個症結之所在。佛法認爲整個認識過程中,都是依意生識(識爲了別之意),意識(從意而生的意識,不只是唯識學上第六識之意識;若以八識之分法,該等于第六、第七、第八後叁識)乃是身心交感、認識活動的泉源。有了明確的意識才能承受五識(即八識之前五識外緣的落謝影像,發爲一般明確的認識。假若意識中有所沾染,有我執、我見的存在,那認識作用是永遠無法達到圓滿的;唯有當阻礙人類原有本能(即佛性或如來智慧)的障礙被排除後,才能做到依智而不依識,才能轉識成智,沖破吾人原有的認識界限,徹底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相。
量子理論的發展給西方宗教帶來了另一個新的上帝,一個懂得統計理論、認識機率學而又蓄尋人類開心,與世界玩骰子的上帝;但卻給佛法「性空緣起論」與「認識論」帶來了一個最意完美的說明。在他們的努力下,人類所面臨的真正課題,已經很坦然地展示在我們眼前。
叁、絕對宇宙觀的幻滅——上帝並非無所不在
再讓我們從另一個新的物理觀念——相對論的時空觀點,來探討這個巨觀的宇宙萬象。自然界裏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人類也是在這時空交織的架構下,逐步營運發展。但縱然人類與時空的關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我們卻一直僅憑著主觀的感官認知作用,來認識這個世界;同時更因而直覺地將時間與空間分爲兩種絕對的獨立體系。古典物理學家牛頓也不例外,他視空間爲一靜止不動的實體,把空間本身當作一個固定不動的坐標。實際上,他並沒有任何科學上的論證足以支持他的主張,他只不過是根據神學的理由而頑固地堅持這個論斷;因爲在他看來,空間乃是代表著上帝在大自然中的無所不在。即使在此後的二百年裏,牛頓的見解在物理學界還是一直很風行的;同時由于光波原理的發展,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名叫「以太」(Etbcr)的假設物質,以賦予這個空洞的空間以若幹機械式的性質,于是一個充滿了看不見的介質之宇宙,成了牛頓派物理學的至高造詣;這個至高造詣——以太說,爲牛頓的宇宙論提供了一個固定不動的坐標,亦印一個絕對不動的空間。然而,事實真相總有流露的一天,在一八八一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邁克(MiCheison)與莫萊(Morley)作了一個很有名的光速實驗,實驗得到的結論是:無論光線朝著那一方向發射,速度都沒有絲毫的差異。這個實驗使得當時的物理學者面臨了一個非常困難的抉擇:一則接受事實,把「以太說」放棄;或者堅持「以太說」,但要如此的話,則又必否定「地動說」的事實。他們的處境可說是進退兩難,因而形成了以後二十五年間物理學思想的分裂。
四、相對論原理輿佛法的時空體認
一九○五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表了相對論才對這個謎題提出了解答。他承認邁克遜與莫萊的實驗是一個不可抗辯的事實,因此一開始,他就毅然地推翻了「以太說」,連帶的也抛掉了太空爲一絕對不動坐標的觀念。在愛氏看來,空間不過是實體排列的一種秩序,除非我們藉著所發覺到的客觀事物的排列,來認識它之外,就別無客觀的實在。換言之,空間也只是一種直覺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觀物體一樣,都只是其本身各種性質的總和,又因爲這些性質只存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個原子與星球合成的客觀宇宙而言,除了把它當成一個意識的結構,亦即用人類的感覺形成的習用符號來表示的一個大結構而外,它們實質上即毫無存在可言。依佛法唯識學的觀點看來,這爲相對的空間觀容易爲人所接納;佛法乃是…
《從近代物理學觀念的演變談佛法與科學(本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