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有情爲中心的,一切法都是從有精神活動者(即有情)開始說起,因而佛法對于心識的闡明發揮得極爲精密,它認爲在認識的過程中,所有複雜的心理作用,都是由心與心所(心所即「心所有法」,心所生起者,系屬于心而爲心所有的)統攝完成的,一切認識作用都是依根據緣境而發識的,當根境和合時,心即反應而起驚動(此即「心所」中「作意」的作用),才發爲「了別」的認識,這個過程是極迅速而難于分別先前與內外的。「空間」也就是這能感知了別的心識與所感的一切事物間的刹那作用,而反應出來的一種知覺概念,離開了這個意識作用,「空間」本身即無存在之可能。在六祖壇經裏有一段公案,可引爲說明之用:當印宗法師正在講述涅槃經的時候,一陣風把插在地面上的幡旗吹動了,一個和尚看見了說這是風在動,另一個則說是旗在動,方爭論不已時,六租慧能大師進來了說道:這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你們的心動。這則公案可說是相對論空間觀念的一個最好的說明,它是一個人間覺者體驗宇宙實相後的方便說法,也是相對論的一個實證境界。
不但空間如是,相對論也把絕對的時間觀念一道抛棄了。愛氏認爲時間亦不過是事件發生的一種順序,除了藉此順序來度量它之外,別無獨立之存在。所以時間也是知覺作用産生的一種概念,而不是上帝所歸劃給人們的不變量。依佛法而言,「有情」爲身心相依的共存體,其心理活動,自無始以來,即由外而內(即從「識」到「心」),又由內而外(即從「意」到「識」,不斷地交流。此「心」此「識」,乃是「有情」自無始以來即具有的,若不悟時間的幻惑、相對性,而圖推斷「始有」的創世時間,那無異于緣木求魚,必定毫無所獲。量子論告訴我們:物質的基本微粒之行爲與我們在粗糙世界中所見大粒子不同;同樣地,相對論也證明我們不能根據見到事物的遲鈍行動,來判斷速度較高的現象。根據相對論原理,愛氏預言:一個人如果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他的心跳、呼吸等一切生理作用,都會一齊相對地慢下來。由于速度的限製,這個預告至今尚未能被直接地證實;然而照佛家的宗教體驗,藉禅定的修養功夫,使心注一境,無妄念之波動起伏,一切生理作用都跟著減緩,這已是一項擺在眼前的事實。經由時間相對性的短暫留駐(或稱永恒的現在),替代物體的高速度進行(實際上兩者在物理上的意義是相同的),佛未能已經從精神領域裏,證實了相對論在物理上所預測的時間觀。
五、四度空間的契入
在相對論裏,時間和空間兩者之間也是想對的,把宇宙當作一個由叁個空間度加上一個時間度的四度空間時空連績區,被視爲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了。四度時空連績區的說法,是整個相對論宇宙觀的基礎,要想客觀地了解宇宙,時空二者便不得分開,四度時空和時間一旦分開,如「時空連績區數學」的首創者,德國數學家民考斯基(H.Mingkowski)所說的:「空間和時間一旦分開,一切將頓成無形幻影,只有二者作某種適當的結合,才能保持多少真實。」佛法對整個時空的體認亦是「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相,」並且也是「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的。申言之,其義乃爲無物質色法之存在即無空間相所得,而時間也是因事物之存變而起的;所以離開時間因素想象某物之存在相是不合于真相的,存在之真相既不可得,那空間相又如何可得呢?所以時空是不可分割的,唯有時空一體時,一切法的真相才能顯現出來,這是佛法的時空認識,它也是一個四度空間的連績觀念。同時佛未能更進一步地指出:由于人的主觀經驗,一直是以空分裂的觀點去認識人生宇宙的,因而産生了錯覺的主觀世間相,它本身具有很大的慣性作用,因此即使人們知道了一切法相對存在的道理,他還是無法立刻破除這根深蒂固的感覺,必須經過一段訓練以後,才能把這錯覺糾彙過來,敝到「以智化情」、「以智導行」,一切隨順于法、體見于法,達到四度空間的契入,親證人生宇宙的實相。
六、叁大真理的「殊勝」與兩大理論的溝通
在妙法蓮華經上,佛闡明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有叁,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與湼盤寂減。此叁者名之爲叁法印,是佛陀從因果法則上體驗得來的叁大真理。諸行無常這一真理說明一切萬法都在不息的流變中,從這息息流變中所呈現出來的,乃是幻現的諸行而不是實有的常存。這個真理已從量子論的發展而得到一個最好的說明,依量子學的觀點我們不難領會到「本性空寂」「無有常性」的真義。諸法無我,這一真理則指出:所有外現的事物都不過是身心依存、因緣合和而戍的假相,也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結合産生的物質與精神現象的協調作用;身體是「色」情緒上的苦樂感覺是「受」,認識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別統攝一切心理活動是「識」,離此五種活動外,要想找到一個實體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正如從相對論的時空觀念所體認到的,時空中任何個體之存在,只不過是吾人(色身)意念「受想行識」中的一個意識結構,離開此一結構,實際上即毫無存在可言。兩者所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故從相對論原理之認識,亦不難領悟此一真理奧義之所在。如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兩大真理能予參悟,當必能從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爲空的原則,同時從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則,進而在這動亂萬千的人生生死流轉裏,體驗到一切歸于平等寂靜的湼盤境界,亦印龍樹菩薩在中觀學中所說的:「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減湼盤。」由此可見,佛法中的叁大真理,確是統攝人生宇宙諸法最赅要、最圓滿、最究竟的義理。物理學和佛法一樣,以了解自然,解決人生問題爲依歸,愛因斯坦後半生亦傾其全力于統一理論的建立,企圖在量子論與相對論之間建立起一道橋梁,以便打通大小宇宙之間的懸隔,以一馭萬,統一起人類對宇宙的信念。這一理想的實現,在物理意義與哲學意義的路程上均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佛法則已從精神領域裹捷足先登,踏上這片科學尚無法駕馭的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佛法確是一個建立在「般若」智慧上的「殊勝科學」。
近代物理學上的兩大理論,已給佛法帶來了時代性、科學性的說明,成了溝通佛法與科學的橋梁。科學的立場是客觀的,佛法的立場也是絕對排除主觀執著的。科學是理智的産物,旨在破除人類在物理上的謬見;佛法也是智慧的澄澈,旨在徹底破除人類心理上的迷執。他們的共同目標是追求真理,真理成了兩者的交彙點。在佛法與科學的相輔相成、相互發揚之下,必能以佛法補科學之偏、救科學之弊,促進人類精神文明與物質的均衡發展,引導人類邁向一個更和諧、更幸福的境地。同時在科學的輔弼之下,佛法當更易呈現出它既有的開闊領域,使得更多人能夠獲得正知、産生正信,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境界。深信科學光芒朗照之下,往日人們心目中,被喻作一葉擺渡江洋孤舟的佛法,將展現爲一艘劃破閣闱宇宙長空的時代巨輪,這浩瀚無邊的慈航普渡過程中,必得加速前進,早日抵達彼岸。
《從近代物理學觀念的演變談佛法與科學(本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