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谈佛法与科学(本竹)

  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

  谈佛法与科学

  本竹

  除了契理之外,佛法中最重视的就是契机。为了使一般人了解佛法真义以启发正信,必须应机立说以配合时下的需要。今日值此科学昌明之世,若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佛法、认识佛法,应是一条切实际而又方便的途径。物理学是所有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就让我们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一、两大理论的建立——上帝再也不可信赖

  科学文明的本流始自西方,可说是西方宗教文明下的产物。自从伽利略开始尝试说明事物之如何发生以后,物理学始告真正萌芽,到了晚他三十年的牛顿时代,由于几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发现,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机械式的宇宙二逼宇宙是完全由压力、张力、振动、波动等形态结合而成的。在那时看来,似乎所有的自然界现象,没有一样不能以此来描述说明的。伯克莱、笛卡儿和斯宾诺萨等西方哲学家们,也都把这种自然运行的和谐归功于上帝。但是到了世界尚未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这些定律已开始露出了破绽,被古典物理学家所公认的机械式理论体系逐渐崩溃,牛顿以科学解释上帝为万能的希冀亦告幻灭。从二十世纪以后的近代物理学家,再也不能依赖上帝,而必须凭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九○○年以来,近代物理学上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量子论:它是从质能单位的微观世界,探讨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另一个则是相对论:它则从时空的巨观世界,察看整个宇宙的结构。这两大理论,至今尚一直引导着近代物理学的进展,形成现代科学思想上的两大柱石。它们所阐述的宇宙定律,不但在人类采求物质世界真象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且它们本身也构成了一个主要的哲学体系,藉着它们,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庞大、奥妙而充满神秘的宇宙,将可被剖析得更清晰、更完美、更圆满。这两个崭新理论的出现,对旧有的西洋宗教哲学理论,无疑地已产生一股强大的震撼力量;但相对地东方佛教思想而言,随着这两大理论的发展,以科学来解释佛法的路径,也就跟着一天天的开拓;量子论与相对谕的诞生,正好为佛法带来了科学性、时代性的注脚;佛法中许多极为重要而原来又极不易为人接受的观念,在他们的极力阐明陈述下,终告拨云见月,验证了他们的正确性。

  二十世纪开始,物理学家们不得不放弃凭着经验所认识的世界,而接受数理科学对自然界所作的解释。正统的数理宇宙观使得物理学家们得以发现,并预见自然界的定律,首先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蒲朗克(Planck)在一九○○年提出了量子论,以量子的观点来解释他所见到的物理现象,凭借数理方法的推演找出了一个能够满足实验结果的方程式。由于这个成功的尝试,不但使得蒲朋克的名字成了自然界一个最基本常数的代号(Plancks constant),也使得量子物理学之门因而大为敞开,接者无数物理学者的蜂涌跟进,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努力与摸索,终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波动与微粒双重性质组合的世界里。

  在实验室裹他们发现,无论以何种方法,人们都无法直接理会到任何一个单一粒子的特有性质,他们所试验的对象都是一羣羣的粒子,一羣里面印含有数十亿的微粒(或波),因而我们所能注意到也都是一羣羣粒子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单一粒子的个别特性,我们所面临的成了一个统计上的与或然率的问题,物质波于是变成了概率波。在量子论里,通常就以此一波函数代表一个物质系统,这个波函数本身是我们所无法直接测定的,我们所仅能量得的只不过是此一物质系统的一些物理性质罢了。从澈底认识宇宙人生的立场来看,在量子学中所见,正好说明了吾人所能见到的事物,都只不过是它们的外在形象而已,绝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依佛法性空缘起论而言,一切宇宙万法(法为所有事物之代称)是没有自存性、没有不变性,也没有实在性的,亦即所有万法的法性是本然空寂的。他们随时随地都在不息的流变中,各种形象之所以能展现在吾人眼前,乃是由于它们在某一定之条件下,因缘和合而显示出来的一种自他依存关系,也就是说凡是所有存在的事物(甚至各种存在的理则),都必依否定它的实在性的空寂本性而成立的;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它们合成的虚有假相,而非它们的本然法性。这个结论和量子论所得到的正好互相脗合。在金刚经里,佛亦告诉其弟子说:「一切有为法都像梦幻泡影、朝露闪电一般,一切万法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都不是它的本质,而不过是其活动现象的临时性存在,此一存在的观念在佛法中谓之「假有」。物理学者所经常强调的:「在量子物理学这个抽象的字汇中,根本就没有一个『真』。」这正好又给了佛法「假有」的观念一个最强烈的印证。

  二、「测不准原理」舆佛法的认识论

  量子理论家海森堡,(Wcner Heisenberg),在一九二七年发表了他着名的测不准原理(The unc-crtainty principle)。他用一个想象的实验来说明这个理论:假设吾人以一架高倍的显微镜观察一运动中粒子的位置与速度,当我们想确定它的位置时,将会发现到:我们测出的粒子羣交叠波动上的某一点,只是它的可能位置筒有一个误差存在;这个误差同样地存在于其它性质之间,因此根本上我们无法测定任何粒子的绝对真实物性,我们所量到的已不是原来的东西了。所有粒子,为何于会如此的反复无常呢

  照量子学的解释,这乃是测定所有粒子必然产生的现象,而非科学仪器不够精密或科学知识尚未成熟的表示,它是一道横在大自然前面,人类再也无法跨越的极限。由于这个「不定性」因素的存在,当我们人类凭着模糊的感官深入采求这个客观世界的顷刻,我们的观察动作便已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活动;在这种处境下,急于寻求事物真象的人们,就像盲人急于想知道雪花的构造一样,一旦雪花碰上了他就马上溶化掉了。这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在佛法的认识论里,老早就勇敢地予以承认与接受了,佛法亦认为人们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他的感官所造成的世界,是整个宇宙中极小的一部份;因此释尊初在菩提树下戍道时,即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语道破了整个症结之所在。佛法认为整个认识过程中,都是依意生识(识为了别之意),意识(从意而生的意识,不只是唯识学上第六识之意识;若以八识之分法,该等于第六、第七、第八后三识)乃是身心交感、认识活动的泉源。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承受五识(即八识之前五识外缘的落谢影像,发为一般明确的认识。假若意识中有所沾染,有我执、我见的存在,那认识作用是永远无法达到圆满的;唯有当阻碍人类原有本能(即佛性或如来智慧)的障碍被排除后,才能做到依智而不依识,才能转识成智,冲破吾人原有的认识界限,彻底觉悟人生宇宙的真相。

  量子理论的发展给西方宗教带来了另一个新的上帝,一个懂得统计理论、认识机率学而又蓄寻人类开心,与世界玩骰子的上帝;但却给佛法「性空缘起论」与「认识论」带来了一个最意完美的说明。在他们的努力下,人类所面临的真正课题,已经很坦然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三、绝对宇宙观的幻灭——上帝并非无所不在

  再让我们从另一个新的物理观念——相对论的时空观点,来探讨这个巨观的宇宙万象。自然界里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人类也是在这时空交织的架构下,逐步营运发展。但纵然人类与时空的关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我们却一直仅凭着主观的感官认知作用,来认识这个世界;同时更因而直觉地将时间与空间分为两种绝对的独立体系。古典物理学家牛顿也不例外,他视空间为一静止不动的实体,把空间本身当作一个固定不动的坐标。实际上,他并没有任何科学上的论证足以支持他的主张,他只不过是根据神学的理由而顽固地坚持这个论断;因为在他看来,空间乃是代表着上帝在大自然中的无所不在。即使在此后的二百年里,牛顿的见解在物理学界还是一直很风行的;同时由于光波原理的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名叫「以太」(Etbcr)的假设物质,以赋予这个空洞的空间以若干机械式的性质,于是一个充满了看不见的介质之宇宙,成了牛顿派物理学的至高造诣;这个至高造诣——以太说,为牛顿的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固定不动的坐标,亦印一个绝对不动的空间。然而,事实真相总有流露的一天,在一八八一年,两位美国物理学家迈克(MiCheison)与莫莱(Morley)作了一个很有名的光速实验,实验得到的结论是:无论光线朝着那一方向发射,速度都没有丝毫的差异。这个实验使得当时的物理学者面临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抉择:一则接受事实,把「以太说」放弃;或者坚持「以太说」,但要如此的话,则又必否定「地动说」的事实。他们的处境可说是进退两难,因而形成了以后二十五年间物理学思想的分裂。

  四、相对论原理舆佛法的时空体认

  一九○五年,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了相对论才对这个谜题提出了解答。他承认迈克逊与莫莱的实验是一个不可抗辩的事实,因此一开始,他就毅然地推翻了「以太说」,连带的也抛掉了太空为一绝对不动坐标的观念。在爱氏看来,空间不过是实体排列的一种秩序,除非我们藉着所发觉到的客观事物的排列,来认识它之外,就别无客观的实在。换言之,空间也只是一种直觉的形式,就像其它客观物体一样,都只是其本身各种性质的总和,又因为这些性质只存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就整个原子与星球合成的客观宇宙而言,除了把它当成一个意识的结构,亦即用人类的感觉形成的习用符号来表示的一个大结构而外,它们实质上即毫无存在可言。依佛法唯识学的观点看来,这为相对的空间观容易为人所接纳;佛法乃是…

《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谈佛法与科学(本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