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者用中國的傳統的思想重新認識佛法,而且加以注釋,提出自己的見解,把佛教的民族化進程推進一大步,爲隋唐時期在形成中國帶有民族特色的宗派創立了思想前提。當然還有別的,還有經濟方面的,最早的佛教寺院經濟依靠什麼呢?形成了不同于印度的,以土地經營爲基礎的寺院經濟。中國南北氣侯變化很大,領域很廣,如果靠釋迦牟尼佛在世創立下來的靠施舍的方法,即乞食,帶著缽盂挨家挨戶的乞,要飯吃,過午不食。按照這種方法,不能認爲他富了我就每天去要飯吃,他窮了我就避開,不行!挨戶挨家走!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乞食。中國能那麼做嗎?中國的氣候環境跟印度相差別很大,靠乞食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土地經營。地哪來的呢?世俗信衆施舍的,包括國王貴族施舍的,包括自己開荒的。白天很多有勞動力,就是中青年的出僧衆下地幹活,晚上修行坐禅。大約在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那個時候農活不是很集中,可以有一部分人完全固定下來安居。這個安居的過程不得了,同時也就是佛教進修的一個好機會,安居過程當中可以提高自己對佛法的理解和修養,經過打坐,各方面提高很大。所以在有寺院經濟這個情況下,就可以支撐寺院照常運轉,而且不斷發展。這樣的話,寺院經濟爲隋唐時期宗派的創立在物質上提供了前提。
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有的實際就是在南北朝的基礎上建立的,比如天臺宗、叁論宗都是如此。禅宗也是這樣形成的,追根溯源就追到少林寺達摩了。了解隋唐時期形成佛教宗派,應當了解有這麼幾個前提。我們什麼時候都要著眼于曆史。我是學曆史出身的,深深感受到把一個問題搞清楚,沒有對曆史情況的梳理,不理解曆史的空間、曆史的環境,對不同曆史時期的人物、思想什麼也搞不清楚,說出來自己不滿意,別人聽了也是糊裏糊塗,所以請大家要有曆史的意識。今天如果沒有曆史的意識,時代的意識,佛教要往哪兒發展啊!在大的寺院當一個住持不容易,日理萬機,而腦袋裏首先要辨認的是時代定位的問題。我們處在什麼時代?有的人確實不注意這個,所以總是感到困惑。有了時代意識,但又不是趕時髦,應看到曆史的主流,或說是主旋律。古代也是這個問題啊。這個不能太發揮了,這實際是個審時度勢的問題。
隋唐時期,有一些人能夠有這個時代意識。南北統一了,佛教不能停在原來的階段,把南北的佛法的特色彙總起來,建立自己的學說和宗派。他們當初沒有想到成立宗派,幾代以後才說這是某某宗派,當時只有學說。比如說天臺大師智顗創立了天臺宗,他本身沒有說我要創立天臺宗了,沒有這個想法。他在說法當中貫穿了很多的想法,就是把南北的佛法加以彙總,其他的法師也是這樣。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研究推進了佛教中國化,結果促成隋唐時期帶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創立。到現在爲止,我個人認爲隋唐時期奠定的民族佛教的格局還沒有完全打破。佛學院講課,還是要講八宗,現在講佛學思想還是講什麼宗什麼宗。中國的佛教宗派擴展到外國,韓國、日本、越南也是這樣的,他們當然也有他們的佛教民族化的過程,但是佛教宗派主要是來自中國佛教的移植和發展。
在隋唐所形成的宗派當中,實際上過去有一個分法,受日本的影響,後來日本也不怎麼提了,就是把研究《俱舍論》的叫俱舍宗,研究《成實論》的叫成實宗,加在一塊有十大宗派。實際研究《俱舍論》的也是法相宗的學人,研究《成實論》的學者一般就是叁論宗的學人,所以就是八大宗派。在八大宗派當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有叁個:一個天臺宗,一個華嚴宗,一個是禅宗。禅宗的産生比較晚,但不是最後,禅宗跟密教成立的時間差不多,但正式形成要再向前追溯,比密宗要早,相當于高宗武則天時期。我們現在一般就是說佛教禅宗的發展有幾個階段:第一個是醞釀期,就是菩提達摩到中國面壁、傳法,然後傳到二祖慧可,叁祖僧璨,這是一個醞釀期,大體延續到隋朝。到了唐代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當時在雙峰山傳法,五祖到了東山,現在有五祖寺。那個時候他們開創的禅法叫“東山法門”,標志著禅宗的正式形成。那個時候很明確的就認爲初祖是達摩,二祖慧可,叁祖僧璨。然後第叁個階段南北禅的並立期,五祖門下神秀跟他的弟子普寂等人傳法于北方,受到了朝廷的直接支持,在以東西兩京(唐代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爲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傳播北宗。北宗的曆史不能被忽略,你不能否認它,它確實是在北方傳播了,不管從文字記載或者是考古資料,特別是碑文都是有記載的。但是特別是近代以後,上個世紀敦煌禅籍的發現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北宗曾經很盛行。六祖慧能從黃梅弘忍門下受法南歸,在曹溪傳法,長期間影響很小。到了他去世以後,他的弟子神會北上,經過跟北宗辯論,南宗影響擴大。因爲神會在“安史之亂”當中通過授戒、賣度牒籌集軍饷有功,得到了皇帝的嘉獎,南宗地位得到朝廷的承認。“安史之亂”以後,依靠朝廷的北宗迅速衰落下來。後來藩鎮割據,中央朝廷勢力越來越小,北宗失去朝廷支持而逐漸衰微。南宗因爲得到皇帝的認可,禅宗進入第叁階段——南宗都盛期,北宗衰落,直至湮滅不聞。最後在唐末五代,進入“禅門五宗”(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並行發展。宋代以後,只有法眼宗、雲門宗、臨濟宗、曹洞宗,後來發展到只剩下臨濟宗、曹洞宗二大宗派。
禅宗爲什麼能夠傳播到現在呢?那是因爲它有特色,簡單來說,它最適應社會,適應現實,貼近普通民衆,簡單易行,孕育著強大的生命力。這個下面解釋的時候要講的。
剛才對佛教民族化基本是講完了,下面是結論了。結論就不細講了,作出結論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加准確的表達。
一、佛教民族化的曆程
進入南北朝(420年~589年)時期以後,隨著佛教的深入普及,在南北方陸續興起研究佛教經論的風尚。在佛教經論中,主張人人可以成佛的《法華經》、宣稱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的《大涅槃經》、論證諸法性空和中道的《般若經》及《中論》等、論述“叁界唯心”的《十地經論》、講心性轉變的《楞伽經》等大乘經典,以及講述早期佛教解脫理論和系統的名相分析的阿毗昙(小乘論書)等,都被普遍研究、注釋和講解,形成以講一部或多部佛教經論爲主的衆多學派。這種對佛教經論的深入研究和著述,促進了佛教對傳統儒、道思想和民間信仰、習俗的吸收,將佛教的中國化進程向前推進一大步。
下面我要講幾個結論了,這幾個結論也是多年研究的結果,經過深思我認爲下面叁個結論最重要。這個也是方法論,我們研究曆史的目的就是從中得到一些結論性的東西,這個結論的東西就是通過觀察過去的、現代的一些現象,提供一個方法論,一個指導。
第一個結論:通過對佛教各種經典、教義的研究比較,確定以大乘佛教作爲中國佛教的主體。
現在不是光中國有佛教,佛教也不完全是一個宗派的,一個體系的,至少有南傳佛教,有北傳佛教。南傳佛教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這些國家流行。這些國家的佛教曾經有過大、小乘並傳的階段,但是後來還是回歸于“小乘佛教”,他們稱爲南傳上座部佛教。因爲釋迦牟尼佛,涅槃一百年左右到二百年之間,佛教發生了分裂,形成了上座部、大衆部兩大系統,後來兩大系統不斷的分裂,進入了十八部派或者是二十部派。因爲南北傳佛教資料記載不一樣,部派數目記載不同。
現在的南傳佛教稱“南傳上座部佛教”,按中國的史書來說,稱是“小乘佛教”。因爲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開始的時候是帶有貶義和褒義,就是說你是羊腸小道,我是陽關大道,你是小船小車,我的是大船大車,你們是一部分得到解脫,我們是全部得到解脫,本身帶有貶義、褒義。現在我們有時雖然也稱大小乘,但已去掉褒貶義,是從曆史的角度來講的。那麼在國際場合,特別是少林寺現在的名聲很大,你跟南傳佛教僧衆交往,要注意尊重對方,要避免講你們是小乘佛教,我們是大乘佛教。
中國佛教跟南傳佛教不一樣。因爲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同時把大小乘的佛教經典傳到中國來了。開始的中國人並不區分哪是小乘佛教,哪是大乘佛教。爲什麼呢?佛教上第一句話都是一樣的:“如是我聞”,我當年聽佛是這麼說的,然後是“佛一時”在什麼地方、跟什麼人說法的。既然是佛說的,怎麼能有大小乘之分呢?佛經是按照阿難的口氣,我聽佛這麼說的。可實際呢?佛教是不斷發展的,大小乘佛教的思想不完全一致。中國經過初傳、普及,到研究階段,在鸠摩羅什翻譯出大量的大乘經典,特別是在翻譯《叁論》、《維摩诘經》以後,大、小乘的自覺意識在中國的僧衆當中得到加強。有意識地認爲自己應當接受大乘,因爲《維摩诘經》當中有批評小乘的話;《叁論》當中也有批評的思想。所以從那以後中國就逐漸選擇了大乘佛教。南北朝時期,這種選擇的結果通過判教理論得到體現。什麼叫判教?就是把佛法加以分析、分類,然後加以排比,哪一個高,哪一個低,什麼關系,這叫判教學說。比如說天臺宗的“五時八教”就是判教學說。這些判教學說,如果根據天臺宗智顗《法華玄義》的介紹,南北朝時全國形成十家著名的判教學說,叫“南叁北七”——南方叁家北方七家。它們的判教內容雖有不完全一樣之處,但是有共同之點,都把以《阿含經》所代表小乘佛教放在了低的地位,把《般若經》、《法華經》、《大涅槃經》、《華嚴經》都放在很高的地位,最高的地位,有的把《法華經》放在第一地位,有的把《涅槃經》或《華嚴經》放在第一位。這說明什麼呢?中國佛教徒認爲大乘佛教最能代表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所以將它作爲中國佛教的主體。這個選擇一直沿用到現在沒有改變。後來中國有人想提倡小乘,但沒有成…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