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杨曾文

  北魏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修行和传法,传二祖慧可后,经过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标志着中国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慧能创立南宗以后,禅宗在全国迅速兴起,到唐宋代以后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门五宗当中少林寺的地位何在?它也是曹洞宗的祖庭。元代著名曹洞宗禅师雪庭福裕在这里住持传法,天下三分之一的禅师都是他的弟子。后来的曹洞宗——北传曹洞宗,一直传到现在的江西、福建一带。现在禅门五宗当中只有两宗存在实实在在的传承,那就是临济宗和曹洞宗。

  禅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印度直接传过来的,它是在佛教传入中国,经过相当时期的民族化以后,而且在一些宗派成立以后产生的。所以它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思想,也吸收了在它以往成立的中国佛教宗派的思想。禅宗在思想角上、佛法上并不是排斥别的佛教派别,它虽对某些佛教宗派的思想和做法有批评,但同时也敞开大门,吸收一切对于禅宗,特别是民众容易接受的有益部分。禅宗很重要的特点是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民众来传播。

  下面我们要讲一下佛教民族化的简单的过程。这过程当中造成了几个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佛教宗派,特别是禅宗。现在中国佛教提倡“人间佛法”,就是提倡与咱们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在中国最早提出者是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很年轻的时候就感到中国佛教已经走到末路了,就是清末的那个状态,他称之为“死人的佛教”、“鬼的佛教”。为什么呢?就是说佛教脱离了现实社会,只重视经忏、追荐法会,热衷于诵经礼忏和超度亡灵法会,忘记了活生生的现实,脱离了广大的民众,忘记了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为此,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也讲过“人间佛教”。后来他的弟子印顺法师觉得还是“人间佛教”更贴近,容易接受,突出佛教贴近民众这么一个特色,便以“人间佛教”来倡导。实际上太虚已经提过“人间佛教”,写过“人间佛教”建设方面的文章。

  太虚对中国佛教是很了解的,他如是对禅宗进行定位:“中国至晚唐五代以来,佛教可谓完全是禅宗之佛教。”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体了,“禅风之所播,不惟遍及佛教之各宗,且儒家宋明理学、道家之性命双修,亦无不受禅宗之酝酿而成者”。到明代以后,天台宗有吗?有。净土宗也有,华严宗也有,然而这些宗派也都受禅宗的影响。儒家宋明理学被看作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宋明理学,或称道学,包括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在内都是理学。“道家之性命双修”,这个道家是道教,叫“性命双修”,也受禅宗的影响。“故禅宗者,中国唐、宋以来道德文化之根源也”。大家注意这个结论,“唐宋以来道德、文化之根源也”。这个判断非常简单,希望你们掌握住,将来别人问禅宗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呢?可以参考这个提法。太虚说,“中国佛法之骨髓在于禅;中国佛教特质在禅”。

  再回过头来,禅宗怎么形成呢?就必须结合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历史来加以说明。佛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在历史的记载当中,曾经发生过一些混乱,就是因为佛教跟道教之间的斗争有一段时间很激烈,所以西晋道士王浮就伪造了《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关以后到了印度,在那里传法教化胡人,释迦牟尼佛是他的弟子之一。佛教当时为了反驳这个理论,除从正面加以说明,也造出文书进行辩驳,甚至把佛教产生的时间往前推。所以记载佛教成立乃至传入中国的资料比较杂乱。近现代以后,中外学者结合东西方交通的历史,把一些资料加以梳理,佛教产生的历史就搞清楚了。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大约生活在孔子所在的时期,即公元前五六世纪。这个时间定了,公元年五六世纪相当于中国什么时代呢?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那么佛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呢?这个也好搞清楚了。很清楚,中国的历史有记载,据《三国志》记载,前汉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受《浮屠经》”。元寿元年是公元多少年呢?公元前2年。大月氏原居中国敦煌、祁连山一带,公元前2世纪因被匈奴战败,被迫西迁,征服大夏,占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大约在公元1世纪建立贵霜王国,并将所占地域扩展到整个印度西北地区。后来,大月氏往往是指印度,他们迁居那里之后很快接受了佛教。大月氏的使者在西汉末年到了内地,向博士弟子景庐口传佛经。博士是五经博士,学儒家经典的,专门研究五经。博士本身地位不低,因为汉武帝的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博士,相当知县地位。大月氏口授《浮图经》,就是讲佛教的经典,估计所传授的就是早期《佛经》当中关于释迦牟尼佛本生传记和传法的这一部分。这标志着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

  到东汉明帝的时候,再次派使者去求法,请大月氏的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中国,用白马驮经而归,翻译的第一部经就是《四十二章经》。所建藏经的地方,因白马驮经而归称为白马寺。然而,不能认为此时佛教才传入中国。汉明帝有一个弟弟,即楚王刘英,在这以前已经祭祀释迦牟尼佛了,身边有出家的沙门,也有男女居士一块在祭佛,把佛跟黄老的像一块祭祀。早期人们不区别佛教和中国本土方术或者是周围传来宗教的区别,按照中国传统的祭祀方法来祭祀佛和黄老。这是佛教早期传播的特点。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概括地说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就可以了。我这个说法是意味着公元前2年有文字记载佛教已经传入,至于没有文字记载可能更早,但是讲话要有根据啊。所以说是公元前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到了当时的国都,西汉的时候是长安,东汉的时候是洛阳,就传到了内地,这是第一个结论。传入以后人们对佛教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最早的是社会的上层人士——最高上层自然是皇帝。东汉桓帝就信奉佛教,在宫中祭祀佛陀跟黄老,也是一块儿祭祀。他们想象的佛教跟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不矛盾。在跪拜祭祀佛陀的时候奏什么乐呢?用祭天之乐,中国祭天最高隆重的仪式,用这个礼乐,说明佛在他心中的地位极高。这都属于初传阶段,两汉魏晋的初传。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开始普及了,从上层贵族、一些知识分子,到平民,一般的老百姓就开始信仰。当时的社会环境,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五个少数民族从边疆地区进入中原,在中原当国王、当皇帝。西晋灭了,南下成立东晋政权,所以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直到隋统一中国。东晋以后,南朝宋齐梁陈,北边有北魏,形成南北朝。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就开始在民间传播了,到南北朝,南方、北方虽然有战争,但是相对稳定。最乱的时候就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朝廷走马灯似的换,战争很多。佛教在战争混乱局面当中有安抚人心的功能,很多人感到生前没有希望,佛教能够给人们以安慰,展现来世的安乐景象,另外向统治阶层传播就是爱护生灵,不要乱杀生。比如后赵的石勒、石虎兄弟,把大和尚佛图澄,不仅当作是大和尚,而且奉为军政的顾问。打仗了问谁啊?问佛图澄。佛图澄告诉他们要爱护生灵,不能杀生,劝他们弃舍屠杀政策,提倡恢复农业,使民众安居乐业。按照中国儒家理论,少数民族不能在中原当皇帝,但是佛教讲因果报应。佛图澄曾对石虎说,你前生供养了很多和尚,你前生做了善事今生当皇帝,那是理所应当的。佛教用善恶报应思想来对抗儒家的种族歧视,少数民族不能当皇帝的观点。在佛图澄的时候,取消了禁止汉族出家的规定,所以那以后出家人里头汉族人也多了,各民族都可以出家。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另外,佛教在民族大融合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混乱当中起了一个安抚人心的作用,宣传念佛在死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当中,往往与民族大融合密切相关。中国每一个朝代民族大融合以后,就有民族文化的大发展。这个我不想细讲,因为我们将来有机会请一些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来讲这个问题。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过南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沟通,出现隋唐盛世文化的大发展。后世又出现了几次类似情况,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南移,开发了南方偏远地区。两宋时期北方有西夏、辽、金、蒙元。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到清的时候也有这个现象,清进关以后进一步接受汉化,接受了包括佛教在内的文化。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佛教的普及时期,南北朝是佛教的研究时期,因为有了普及,中国的高僧和学者,包括世俗的学者,对佛教做了深入了解。怎么了解佛法?对佛教经、律、论三藏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加以注释,在注释中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形成了很多学派。老师传弟子,弟子再传弟子。这些学派,有的围绕一部佛经或几部经、一部论或几部论。因为人一辈子精力有限,所以要把最重要的力量用在一部经典或者几部经典上。涅槃学派围绕《大涅槃经》,特别是佛经的问题,不仅要讲清楚,而且要将每一句,每一个字注释。还有人研究三论,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进行研究,中心在今南京栖霞山。还有从少林寺菩提达摩开始对《楞伽经》的研究。菩提达摩认为,在汉地只有四卷《楞伽经》最适合传播。达摩提倡读的《楞伽经》的重要思想是什么呢?人人生来就有清静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跟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本性就是如来藏,生来就是清静的。只是由于人有情欲、有烦恼、有污染,才把佛性污染,如果你把污染去掉,清净佛性显现,那就跟佛一样。这是《楞伽经》的基本思想。达摩提倡坐禅、观心,认识自己,讲“理入“。理就是佛性。如果你的认识和理相契合,达成一致,就是“舍伪归真”。这个学派就是楞伽宗。

  这些宗派的兴起说明什么问题呢?中国的教内外…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