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

  楊曾文

  北魏時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修行和傳法,傳二祖慧可後,經過僧璨,到唐代道信、弘忍創立東山法門,標志著中國禅宗正式成立,到六祖慧能創立南宗以後,禅宗在全國迅速興起,到唐宋代以後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

  禅門五宗當中少林寺的地位何在?它也是曹洞宗的祖庭。元代著名曹洞宗禅師雪庭福裕在這裏住持傳法,天下叁分之一的禅師都是他的弟子。後來的曹洞宗——北傳曹洞宗,一直傳到現在的江西、福建一帶。現在禅門五宗當中只有兩宗存在實實在在的傳承,那就是臨濟宗和曹洞宗。

  禅宗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印度直接傳過來的,它是在佛教傳入中國,經過相當時期的民族化以後,而且在一些宗派成立以後産生的。所以它不僅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思想,也吸收了在它以往成立的中國佛教宗派的思想。禅宗在思想角上、佛法上並不是排斥別的佛教派別,它雖對某些佛教宗派的思想和做法有批評,但同時也敞開大門,吸收一切對于禅宗,特別是民衆容易接受的有益部分。禅宗很重要的特點是適應不同時代的社會民衆來傳播。

  下面我們要講一下佛教民族化的簡單的過程。這過程當中造成了幾個結果,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佛教宗派,特別是禅宗。現在中國佛教提倡“人間佛法”,就是提倡與咱們現在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在中國最早提出者是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很年輕的時候就感到中國佛教已經走到末路了,就是清末的那個狀態,他稱之爲“死人的佛教”、“鬼的佛教”。爲什麼呢?就是說佛教脫離了現實社會,只重視經忏、追薦法會,熱衷于誦經禮忏和超度亡靈法會,忘記了活生生的現實,脫離了廣大的民衆,忘記了正在發展中的社會。爲此,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也講過“人間佛教”。後來他的弟子印順法師覺得還是“人間佛教”更貼近,容易接受,突出佛教貼近民衆這麼一個特色,便以“人間佛教”來倡導。實際上太虛已經提過“人間佛教”,寫過“人間佛教”建設方面的文章。

  太虛對中國佛教是很了解的,他如是對禅宗進行定位:“中國至晚唐五代以來,佛教可謂完全是禅宗之佛教。”禅宗成爲中國佛教的主體了,“禅風之所播,不惟遍及佛教之各宗,且儒家宋明理學、道家之性命雙修,亦無不受禅宗之醞釀而成者”。到明代以後,天臺宗有嗎?有。淨土宗也有,華嚴宗也有,然而這些宗派也都受禅宗的影響。儒家宋明理學被看作是中國哲學發展的高峰。宋明理學,或稱道學,包括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在內都是理學。“道家之性命雙修”,這個道家是道教,叫“性命雙修”,也受禅宗的影響。“故禅宗者,中國唐、宋以來道德文化之根源也”。大家注意這個結論,“唐宋以來道德、文化之根源也”。這個判斷非常簡單,希望你們掌握住,將來別人問禅宗在曆史上有什麼貢獻呢?可以參考這個提法。太虛說,“中國佛法之骨髓在于禅;中國佛教特質在禅”。

  再回過頭來,禅宗怎麼形成呢?就必須結合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曆史來加以說明。佛教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在曆史的記載當中,曾經發生過一些混亂,就是因爲佛教跟道教之間的鬥爭有一段時間很激烈,所以西晉道士王浮就僞造了《老子化胡經》,說老子出關以後到了印度,在那裏傳法教化胡人,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弟子之一。佛教當時爲了反駁這個理論,除從正面加以說明,也造出文書進行辯駁,甚至把佛教産生的時間往前推。所以記載佛教成立乃至傳入中國的資料比較雜亂。近現代以後,中外學者結合東西方交通的曆史,把一些資料加以梳理,佛教産生的曆史就搞清楚了。古印度釋迦牟尼佛大約生活在孔子所在的時期,即公元前五六世紀。這個時間定了,公元年五六世紀相當于中國什麼時代呢?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時代。那麼佛教什麼時候傳到中國呢?這個也好搞清楚了。很清楚,中國的曆史有記載,據《叁國志》記載,前漢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使伊存口受《浮屠經》”。元壽元年是公元多少年呢?公元前2年。大月氏原居中國敦煌、祁連山一帶,公元前2世紀因被匈奴戰敗,被迫西遷,征服大夏,占領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大約在公元1世紀建立貴霜王國,並將所占地域擴展到整個印度西北地區。後來,大月氏往往是指印度,他們遷居那裏之後很快接受了佛教。大月氏的使者在西漢末年到了內地,向博士弟子景廬口傳佛經。博士是五經博士,學儒家經典的,專門研究五經。博士本身地位不低,因爲漢武帝的時候“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博士,相當知縣地位。大月氏口授《浮圖經》,就是講佛教的經典,估計所傳授的就是早期《佛經》當中關于釋迦牟尼佛本生傳記和傳法的這一部分。這標志著佛法傳入中國的開始。

  到東漢明帝的時候,再次派使者去求法,請大月氏的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中國,用白馬馱經而歸,翻譯的第一部經就是《四十二章經》。所建藏經的地方,因白馬馱經而歸稱爲白馬寺。然而,不能認爲此時佛教才傳入中國。漢明帝有一個弟弟,即楚王劉英,在這以前已經祭祀釋迦牟尼佛了,身邊有出家的沙門,也有男女居士一塊在祭佛,把佛跟黃老的像一塊祭祀。早期人們不區別佛教和中國本土方術或者是周圍傳來宗教的區別,按照中國傳統的祭祀方法來祭祀佛和黃老。這是佛教早期傳播的特點。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概括地說公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就可以了。我這個說法是意味著公元前2年有文字記載佛教已經傳入,至于沒有文字記載可能更早,但是講話要有根據啊。所以說是公元前後印度的佛教通過絲綢之路、河西走廊,到了當時的國都,西漢的時候是長安,東漢的時候是洛陽,就傳到了內地,這是第一個結論。傳入以後人們對佛教有一個認識的過程,最早的是社會的上層人士——最高上層自然是皇帝。東漢桓帝就信奉佛教,在宮中祭祀佛陀跟黃老,也是一塊兒祭祀。他們想象的佛教跟當地的宗教信仰並不矛盾。在跪拜祭祀佛陀的時候奏什麼樂呢?用祭天之樂,中國祭天最高隆重的儀式,用這個禮樂,說明佛在他心中的地位極高。這都屬于初傳階段,兩漢魏晉的初傳。

  到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開始普及了,從上層貴族、一些知識分子,到平民,一般的老百姓就開始信仰。當時的社會環境,北方有五胡十六國,五個少數民族從邊疆地區進入中原,在中原當國王、當皇帝。西晉滅了,南下成立東晉政權,所以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直到隋統一中國。東晉以後,南朝宋齊梁陳,北邊有北魏,形成南北朝。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就開始在民間傳播了,到南北朝,南方、北方雖然有戰爭,但是相對穩定。最亂的時候就是十六國時期,北方朝廷走馬燈似的換,戰爭很多。佛教在戰爭混亂局面當中有安撫人心的功能,很多人感到生前沒有希望,佛教能夠給人們以安慰,展現來世的安樂景象,另外向統治階層傳播就是愛護生靈,不要亂殺生。比如後趙的石勒、石虎兄弟,把大和尚佛圖澄,不僅當作是大和尚,而且奉爲軍政的顧問。打仗了問誰啊?問佛圖澄。佛圖澄告訴他們要愛護生靈,不能殺生,勸他們棄舍屠殺政策,提倡恢複農業,使民衆安居樂業。按照中國儒家理論,少數民族不能在中原當皇帝,但是佛教講因果報應。佛圖澄曾對石虎說,你前生供養了很多和尚,你前生做了善事今生當皇帝,那是理所應當的。佛教用善惡報應思想來對抗儒家的種族歧視,少數民族不能當皇帝的觀點。在佛圖澄的時候,取消了禁止漢族出家的規定,所以那以後出家人裏頭漢族人也多了,各民族都可以出家。佛教在十六國時期得到空前發展。另外,佛教在民族大融合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社會混亂當中起了一個安撫人心的作用,宣傳念佛在死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信仰。

  在中國曆史和文化的發展當中,往往與民族大融合密切相關。中國每一個朝代民族大融合以後,就有民族文化的大發展。這個我不想細講,因爲我們將來有機會請一些研究中國文化的人來講這個問題。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經過南北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溝通,出現隋唐盛世文化的大發展。後世又出現了幾次類似情況,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南移,開發了南方偏遠地區。兩宋時期北方有西夏、遼、金、蒙元。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促進文化的發展。到清的時候也有這個現象,清進關以後進一步接受漢化,接受了包括佛教在內的文化。

  東晉十六國時期是佛教的普及時期,南北朝是佛教的研究時期,因爲有了普及,中國的高僧和學者,包括世俗的學者,對佛教做了深入了解。怎麼了解佛法?對佛教經、律、論叁藏深入研究,通過研究加以注釋,在注釋中把自己的見解寫出來,形成了很多學派。老師傳弟子,弟子再傳弟子。這些學派,有的圍繞一部佛經或幾部經、一部論或幾部論。因爲人一輩子精力有限,所以要把最重要的力量用在一部經典或者幾部經典上。涅槃學派圍繞《大涅槃經》,特別是佛經的問題,不僅要講清楚,而且要將每一句,每一個字注釋。還有人研究叁論,對《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進行研究,中心在今南京棲霞山。還有從少林寺菩提達摩開始對《楞伽經》的研究。菩提達摩認爲,在漢地只有四卷《楞伽經》最適合傳播。達摩提倡讀的《楞伽經》的重要思想是什麼呢?人人生來就有清靜的“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就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跟佛在本質上沒有區別;本性就是如來藏,生來就是清靜的。只是由于人有情欲、有煩惱、有汙染,才把佛性汙染,如果你把汙染去掉,清淨佛性顯現,那就跟佛一樣。這是《楞伽經》的基本思想。達摩提倡坐禅、觀心,認識自己,講“理入“。理就是佛性。如果你的認識和理相契合,達成一致,就是“舍僞歸真”。這個學派就是楞伽宗。

  這些宗派的興起說明什麼問題呢?中國的教內外…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