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二節 別說作受因果▪P2

  ..續本文上一頁不能;絕而複蘇,求死不得,是誰也始信不及的。若要脫離這個極可瞋惡的世界,一定要等待這分宿業的能量消耗盡後,或其他強力因緣牽引時,才能依余業力轉生它趣,否則,沒有可能。

  餓鬼道,是一個饑餓逼迫、貪婪爲相的經驗世界。生在這裏的人,皮肉枯槁,散發覆面,口幹唇焦,常用舌頭舐自己的臉,形狀也很可怕。它們之中,約分叁類:一、飲食內障類,有針喉鬼,喉像針孔,腹像山丘;有頸瘿鬼,頸項上長著巨大的瘿瘤;有焰口鬼,口內自然出火,他們常與饑渴相應,漫說很難得到飲食,即使獲得,卻難以入口,不能下咽,無法解除饑渴。二、飲食外障類,這些餓鬼,到處奔馳,求飲覓食,若到河海池沼,即被武士驅逐,縱使得近,水則變爲膿血,自不樂飲;若見滿開花朵,滿結果實的樹木,近而取食,則花果變爲枯枝,一無所有,或見某處,置有飲食之物,待欲前取,則有凶神守護,求取不得。叁、飲食無障類,這一類總名食不淨鬼,他們之中,一分睢飲食糞溺,一分惟飲食痰唾,一分惟飲食腐臭,更有一分自割身肉,自剜腦髓而食,雖然都可得些不淨的食物,但是,總不夠充饑,長期處在饑渴難忍和貪婪飲食的狀態中,這便是宿生以貪取悭嫉爲首,慣行十不善業的相應果報。

  畜生道亦譯作傍生道,由于它們的世界和人類的存有同分,所以,無論陸行、空行、水行之類,都各有一分爲人所豢養,或供作勞役,或供作馔食,也有些是供作富貴人家娛樂的;其余,大都散布在大自然中,雖然,卻不一定都能相安無事,有的爲人類捕獵殺害;有的互相殘殺,弱肉強食,固然沒有地獄、餓鬼等那樣的劇苦,卻隨時隨地都有外來的侵襲恐怖,尤其它們的心智低劣,思考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它們的行爲,只有本能的反應,或盲目的沖動,完全受著愚癡的支配,不能分別是非善惡,這種苦,站在這個世界的高等動物的人類立場來看,比地獄、餓鬼的劇苦,似乎還要難受!至于跟它們相應的宿業,那就是以邪見(愚癡)——不信善惡因果——爲上首的十不善業。

  現在,談談生在人道的行業。如前說,以最下品十善業得生人間;然,諸經論中也說,若天道有情福善業消盡,或叁惡道有情罪惡業消盡,多有得生人間的。這跟前說,二者之間,有它密切的關聯性。因爲:天道有情福報消盡,死後不生余趣,來生人間,那就說明他所余的善業力,決定只有生人間的下品;惡道有情,苦報消盡,死後來生人間,業力決定,當知亦然。他們都分別被強勢的善、惡業力塑成定型,受現成境事所支配,沒有修習善行改變未來的能力。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有好些特點能起勝用。例如:一、可塑性大,還有塑造人格的教育環境;二、思考力強,能明辨善惡,善作取舍;叁、自主力勝,能生慚愧,改過遷善;四、意志力堅,能擇善固執,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不僅如此,還能遵行佛法,摒除世間枷鎖,亦即斷煩惱,不造業,修行佛法,超越世間,從世間枷鎖(煩惱、業)中得以解脫。這些特點,不但惡道有情無暇習此,即使天道有情亦罕有所能。所以,人道是叁界五道或六道的主軸,上升、下墮以及叁乘賢聖道果皆系之,人身的確彌足珍貴!

  上來略爲詳細地說明了什麼業生在什麼地方等問題,但欲一一明辨業果差別,卻不可能,因爲它不是凡夫境界。月稱論師的《入中論》頌說①(注釋:“見《人中論》卷二,二九頁。):

  故見苦果由黑業,樂果唯從善業生,

   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惟諸業果。

   這意思是說:我人見不可愛的苦異熟果,當知唯從惡不善業出生,決定不從善業出生;見可愛的樂異熟果,當知唯從善業生,決定不從惡業出生;若人通達離善惡二邊,具知善惡無自性、不可得之慧,必然當得生死解脫果。故與世間凡夫談業果,是只能依照這一頌前叁句的一般原則而談的。如:龍樹《十住毗婆沙論》釋業果也只說①(注釋:見《大正》二六·九九上。括號內之字,是筆者權宜補入。):

  行最下十善(業)道,生閻浮提人中,在貧窮下賤家,所謂旃陀羅、邊地、工巧小人等;轉勝生居士家;轉勝生婆羅門家;轉勝生刹(帝)利家;轉勝生大臣家;轉勝生國王家……轉勝生四天王處:轉勝生忉利天……

  《大智度論》敘述業果也只是說②(注釋:見《大正》二五·一七五上。並將此處所引文中的疑難字注釋如次:◎鹜:音務,即野鴨。◎觜距粗鞭:同嘴爪粗硬。除“距”訓爲爪外,余皆異文。◎蝮:音複,謂灰黑色的毒蛇。◎跂:音旗,蟲之屬。◎蜣娘:音羌螂,昆蟲,鞘翅類,俗名運屎蟲。◎蝼:土狗。◎鸺鷗:音休留,即貓頭鷹。◎角鵄:音決跌。鵄;一本作鸱,音支。角鵄,即惡鳥。◎騃:音捱,愚癡。◎(左犭右哥):音加,異獸。《山海經》記,(左犭右哥),狀鹿而白尾,馬足人面而四角。◎玃:音絕,大母猴。◎罴:音皮,人熊。◎鵄:音跌,亦名鋪豉,不知何鳥。◎“受雞……野幹等身”句:雞,與前第一項爲重出,似應刪。野幹,似狐而小,夜叫如狼。):

  淫欲情重,無明偏多,受鵝、鴨、孔雀、鴛鴦、鸠、鴿、雞、鹜、鹦鹉、百舌之屬,受此衆鳥,種類百千;淫行罪故,身生毛羽,隔諸細滑,觜距粗稗,不別觸味;瞋恚偏多,受毒蛇、蝮、蠍、蚊、蜂、百足含毒之蟲;愚癡多故,受蚓、蛾、蜣螂、蟻、蝼、鸺鹠、角鵄之屬,諸騃蟲鳥;鹠慢瞋多故,受獅子、虎、豹諸猛獸身;邪慢緣故,受生驢、豬、駱駝之中;悭貪嫉妒輕躁短促故,受猕猴、(左犭右哥)玃、熊、罴之形;邪貪憎嫉業因緣故,受貓、狸、土虎諸獸之身;無愧無慚饕餮因緣故,受鳥、鵲、鵄、鹫諸鳥之形;輕慢善人故,受雞、狗、野幹等身……

  前舉《十住論》之例,是就下品十善業道的範圍,但以漸次轉勝來區分人天福報的高下。後舉《大智度論》之例,則約中品十惡不善業道,以叁毒相應思偏多的成分,來敘述傍生的苦報差別。觀此,不論他的說法如何?都是本著行不善業得。苦報,行善業得樂報的原則開廣,但前者粗而後者細耳。此外,並沒有用理論來建立它們,這就是前所引頌,第四句“亦遮思惟諸業果”之意。論釋且說①(注釋:見《人中論》卷二,叁○頁。):

  是故,世尊恐諸凡夫以理觀察,毀謗業果,壞世俗谛。故雲:“諸業、異熟果不可思議”,遮止思惟業果。

   是故,論到微細業果,是佛陀的業、異熟智力之境,不是凡夫用世間理論探討或邏輯推演,就能夠辦到的。我們前面敘述的種種業果情形,也是得神通的聖地菩薩,用淨天眼親見之事。他們爲了增長大悲,圓滿濟衆大願,遂作如是觀察,令發大精進力,于生死苦海中拯救無量無邊有情而不疲厭,以達成他們的任務,根本不是從理論建立起來的。今之無知凡夫,動辄說:“能爲他人看叁世因果,消業障,求福祉”,若不是鬼話妖言,便是眩世斂財,有識之士,諒不齒其所爲吧!

   再者,人們造業之後,業事已滅,滅則無事,無事則不生果,不能生果,則作受因果之理,無從建立,這樣,就是壞因果,不合佛法。以此之故,佛教之中,各個宗派,幾乎都主張,另立一法,以持業種。如:正量部師許有一猶如債券的不失法能持業力;毗婆沙師許一得法能持無表業;根本經部師室利羅多許持業者爲舊隨界;成實經部師立一無作法持業;俱舍經部師許身、語二無表,俱熏習在無表思中,這也就是說,由一意業持過去身、語業的熏習種子;隨理量行經部師更主張成立補特伽羅的內相續識,亦即第六意識,于中受業熏習,隨識流相續持之;唯識師亦許立爲補特伽羅的藏識能受業力的熏習,並持其種;中觀自續師許同隨理行經部師;中觀根本應成派不許成立持、業的別法。

  第二項死生中間談中有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前面的中有問題。

  所謂有,指有情的存有或存在。佛法中,依有情的死生相續說有四有,謂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當最初正結生的一刹那名生有;從第二刹那,經由出胎乃至命終最後刹那的中間名本有;即此命終最後那名死有;從死到生二有之間所起的五蘊身名中有。《俱舍論》說中有有五名①(注釋:參見《俱舍論》卷十,《大正》二九·五五中。):一名意成,由從意生,不從精血等外緣和合生故;二名健達縛,意譯食香,尋香資身故;叁名求生,常喜尋察當生之處故;四名起,對向當生,暫時起故;五名中有,義如前說。然《瑜伽》但立四名②(注釋:參見《瑜伽師地論》卷一,《大正》叁○·二八二中。),前五中除起。若在漢文,又有中陰、尋香、香陰等別譯,異名就更多了。此中陰身除生無色界是例外,生在欲、色二界任一趣地,都是必須經曆的,因爲他是有情死後等待或尋求生緣的緩沖時間,這也說明心識不能沒有依托,就可到某處去受生的。

  談到這裏,應該談談死,因爲這是人人都關心的。

   心識舍身,就是死。然死有兩種現象:謂壽盡和邊際受。這兩種現象,各各又分兩個階段。

   壽盡死的兩個階段:呼吸斷,前五識舍,是前一階段,世俗認爲這就是死。其實,只要心處猶有余溫,死者意識仍住此身,而且,初時還處于念善念惡等明了位,惟不覺外事耳。待後進入昏昧位乃至到心處暖、識並舍,才是壽盡——死的最後階段。

   死邊際受的兩個階段:我人這個同分蘊身有二種受,身受和心受,死邊際受就是人生的最後受。身最後受是斷末摩受。末摩意譯支節或死穴。據說,我人身中有百多種末摩,四大之中,除開地大,其余水、火、風等隨一偏增,觸及末摩,末摩便斷。末摩斷,最多經于晝夜,必致命終。又,因末摩與身識相應,故末摩斷,身識亦隨之而斷;身識斷,五識俱斷,那是不消說的了。心最後受,名命根滅受。命根滅,即是壽盡,命根(壽)是暖、識等流之所依,它和意識相應,壽盡,意識亦滅,這當然是人生最後的舍受了。

   如是,說壽盡死和死邊際受各各有兩個階段,也就是說在…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二節 別說作受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