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二節 別說作受因果▪P4

  ..續本文上一頁鬼;臍處出,生欲界天人;密處(男、女根)出,生傍生;肛門出,生地獄。顯、密宗派的說法,像這樣的極不一致,孰是孰非,誰能確定呢?似乎可以不必去理會它,這跟佛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的生死規律也沒有必然的關系。

  綜合前面所說,度人等待死後,或等待死後有人來度,那很不安全,最安全的辦法,莫過于活著的時候,知道乃至樂意行淨善業。再退一步,也要死前能生起勇健的善心,以此善心爲緣,發動宿世善行,引起善道中陰(識),自然能生善道,不過,這也非常危險,因爲此時此心是很難生起的。若待死後超度,未免嫌遲。如果一定要爲死者盡點心力,則在二七最多叁七之間,針對他的家庭背景和個人性格習慣,結合中陰境界應注意事項,爲他說點法要,或誦點有關經典,當然也很好。惟以後的七,或百日,或周年,用儒家的祭禮來表示慎終追遠,使民德以歸厚;要想用佛法來超度,那太不容易了。其修淨土行求往生淨土的人士,也是如此——要靠日常老實念佛,才有希望。

  至于前說爲垂死者——命盡中有所作的示導,雖是依修習氣脈等的境相建立,我則認爲:行人不論修行任何法門,若生前修持,在正睡著無夢時,能認持得一點修道光明,到命終時的意識昏昧(或可說作離分別想)位,自然也有某種程度的道光明顯現,自然也能認持乃至安住在它的上面。這時,可以肯定:當獲得難得的利益。

   這裏,對行支、識支的討論,牽涉太多,不免有篇幅累贅之嫌,雖然還有若幹未盡之處,但不得不從略了。

  複次,此十二有支,瑜伽行部依其唯識宗見,有不共的解釋。今隨順古唯識學諸論略述于下①(注釋:此下所說義的根據,散見于《瑜伽師地論》,《大正》叁○·叁二_一、叁二四下、五○一中至下、八二八上等頁;《攝大乘論》,《大正》叁一·叁叁○中。):

   此宗說十二有支的緣起體由叁種相建立,謂從前際而有中際生,從中際而有後際生。而且,中際還是趣向流轉或清淨究竟的關鍵。至于此中所說的叁際,即依過去、現在、未來展轉叁世中一期身的分限建立。

  中際既是趣向流轉或清淨的關鍵,這裏,爲了避繁,只約從中際、後際生的理趣來討論;從前際、中際生,其理相同,可從略。由中際趣向清淨之理,也要留待下章再談。

  于中,中際緣起中,便有二因二果。

   二果者:謂已生中際補特伽羅內受異熟果,外受境界所生受用增上果。異熟果亦名自體果,指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境界所生受用增上果,也簡稱作受用境界果,指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

   二因者:牽引因和生起因。牽引因謂于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爲先,生福、非福、不動之叁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謂能攝受識種子,使之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種子、受種子。又,爲使當來次第生起生支所攝名色、六處、觸、受等諸法,所以,現在也必須攝受這些法的種子。如是一切,名牽引因。生起因謂領受諸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癡品所有諸取——愛品攝欲取,癡品攝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由此愛、取二者和合所生的勢力與功能,資潤業等種子,令牽引因轉名爲有,能與後有諸異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由此因緣,于中際中,以無明緣行等,受緣愛等牽引、生起之二因爲因,而有後際的生及老死二支所攝諸行——識乃至六處等異熟果生。

  現在,我們須要看看這二因是依什麼基礎建建立的。這裏所說的基礎,就是唯識諸論所說的依處。

   牽引因的建立,是以習氣爲依處。謂由淨、不淨業熏習叁界諸行,于愛非愛處牽引愛非愛自體;又即由此增上之力,亦令外受用物或增盛或衰損。因此,當來的二果,都以習氣因作牽引,故牽引因即以習氣因爲依處建立。

   生起因的建立,是以有潤種子爲依處。由于叁界系的諸法,都各從自種生,愛名能潤,種是所潤;由此所潤諸種,使先所牽引各別自體,當來得生,故生起因即以有潤種子因爲依處建立。雖然,此有支的建立,許有二種:若就強勝勢力分建立,則取其所攝受業;若就全分建立,則取業及識乃至受等一切種子爲所攝受建立爲有。這裏的有,是總約牽引因所攝一切轉而生起,故知是依全分建立。

   觀上所述,十二緣起支中,能于現法中作後有因的是無明、行、識(轉識)及愛、取、有之六支,所余名色、六處、觸、受等四支現法,都只能各自熏生新自種子,隨逐前叁支的新生種子,共作助伴,相與俱行,在阿賴耶識種子瀑流中,作後有現法的因緣。原因是名色等四支,只是受用果,既無轉變的自力,更無引生後有的功能;要由轉識在受用此受用果時,起不如理作意,生無明愚癡,以及愛、取等煩惱所使,造作思及思已業,爲後身起福、非福、不動等叁界六趣諸行,令隨業識隨所起行入六趣中取後有身,受生、老死等愁悲憂苦擾惱。此外,在另一層面上,中際生的十支現法,則分別生自阿賴耶識中所持的宿生自種,以自種爲生因緣。

   總之,有支中際緣起的牽引、生起二因所攝諸法,都由阿賴耶識攝集其種子,作爲後有諸法的因緣。而中際諸法的生起,則以前際乃至無始傳來的各自種子爲因緣。中際望後際望前際如此,叁際展轉相望,當知亦複如此。所以,除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外,牽引、生起二因不能如理成立,有情的叁際流轉,就更不能如理成立了。

   此宗既不許緣起支與支之間有因緣關系,只許次第爲增上緣的作用。如說:無明等是增上緣,由無明等的增上力,有行等生。又說:從無明支乃至有支,展轉引發,後後相續,望于余生,生、老死等,爲引發因。然引發因,乃增上緣攝。因此,此宗許能與果的因緣,還是必須增上緣作助力的。

  現在,有另一問題必須交代。有支中的識緣名色,他宗都許即此識緣名色爲入胎結生相續的次第,此宗則不能作如是許,因爲前之十支,都是中際的現法。所以,只能成立有潤種子中的一種引業今據前說緣起道理,列表簡示于後:

  附識:表中轉識熏,轉識與有支各支分的聯機,乃表示分別、所分別的關系;與藏識種子瀑流的聯機,乃表示向藏識熏植種子的關系。

   (圖略)

  前面曾經談到,現法轉識會受用它的受用果。于此,便應談談依轉識建立的受用緣起的叁緣。謂依無間滅依處立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立所緣緣,依所余緣依處立增上緣。即此,也可以這樣說:有色支望有色支但一增上緣,望無色支,則具所緣緣、增上緣之二;無色支望有色支也只一增上緣,望無色支則叁緣具足。

  前面又曾經談到,不如理作意是無明因,然則,緣起支中爲什麼不立它爲一支呢?因爲此許作意如理或不如理,都是集起因或不斷因。若是雜染法,經非如理作意爲集起,若是清淨法,以如理作間爲集起,所以,不論是什麼作意,其作意自性是不染汙的不是雜染因。無明自性即是雜染,緣起是依雜染因建立,不依余因,不應立它爲一支分。

   此宗對于有支的論述,《瑜伽》古學論之甚廣,今學的《成唯識論》更有異說,這裏限于篇幅,不能舉盡了。

   最後,談談中觀宗的看法。

  聖龍樹在他所著的《因緣心論釋》①(此論收在《大正》叁二冊,第四九○頁至四九一頁上。)中略說:此十二支緣生法的宣說,是佛和弟子,時節會遇、自然、隨欲等因緣所生,因此,說它是因緣生;此所說法,數有十二,故說是十二支緣。緣生十二緣生。緣說十二支中,叁煩惱、二業、七苦,盡攝有情衆生諸趣流轉的現象。于中,但有空因果生,無有衆生,衆生但是假名有,不是實物有。于真實義中,沒有極微許色和刹那許心衆此一世移到他世,但從空法生于空法——從無我、無我所煩惱、業五種空因,還生空無我、無我所七種苦果之法。這種但從空法生于空法之理,譬如:師傅所誦聖典,轉至弟子;師無實物語,轉至弟子心中,弟子亦不從別處得來。這種因果,既非常一實有,也不是斷滅無因,說它因果是一或是異,都不容易成立。有情臨終心識生分心識,即彼異彼,跟這比喻一樣,也不容易成立。所以,有情死此生彼,但從虛妄分別習氣空生,其實,則是無生。

  這種不共說法,若不細心體會,虛心思考,是很難理解到的。由不慎思的結果,不是依自意曲解,便是舍此宗義,依附唯識學的大有人在。

  

《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四章 觀察緣起談生死 第二節 別說作受因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