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鬼;脐处出,生欲界天人;密处(男、女根)出,生傍生;肛门出,生地狱。显、密宗派的说法,像这样的极不一致,孰是孰非,谁能确定呢?似乎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这跟佛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生死规律也没有必然的关系。
综合前面所说,度人等待死后,或等待死后有人来度,那很不安全,最安全的办法,莫过于活着的时候,知道乃至乐意行净善业。再退一步,也要死前能生起勇健的善心,以此善心为缘,发动宿世善行,引起善道中阴(识),自然能生善道,不过,这也非常危险,因为此时此心是很难生起的。若待死后超度,未免嫌迟。如果一定要为死者尽点心力,则在二七最多三七之间,针对他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习惯,结合中阴境界应注意事项,为他说点法要,或诵点有关经典,当然也很好。惟以后的七,或百日,或周年,用儒家的祭礼来表示慎终追远,使民德以归厚;要想用佛法来超度,那太不容易了。其修净土行求往生净土的人士,也是如此——要靠日常老实念佛,才有希望。
至于前说为垂死者——命尽中有所作的示导,虽是依修习气脉等的境相建立,我则认为:行人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若生前修持,在正睡着无梦时,能认持得一点修道光明,到命终时的意识昏昧(或可说作离分别想)位,自然也有某种程度的道光明显现,自然也能认持乃至安住在它的上面。这时,可以肯定:当获得难得的利益。
这里,对行支、识支的讨论,牵涉太多,不免有篇幅累赘之嫌,虽然还有若干未尽之处,但不得不从略了。
复次,此十二有支,瑜伽行部依其唯识宗见,有不共的解释。今随顺古唯识学诸论略述于下①(注释:此下所说义的根据,散见于《瑜伽师地论》,《大正》三○·三二_一、三二四下、五○一中至下、八二八上等页;《摄大乘论》,《大正》三一·三三○中。):
此宗说十二有支的缘起体由三种相建立,谓从前际而有中际生,从中际而有后际生。而且,中际还是趣向流转或清净究竟的关键。至于此中所说的三际,即依过去、现在、未来展转三世中一期身的分限建立。
中际既是趣向流转或清净的关键,这里,为了避繁,只约从中际、后际生的理趣来讨论;从前际、中际生,其理相同,可从略。由中际趣向清净之理,也要留待下章再谈。
于中,中际缘起中,便有二因二果。
二果者:谓已生中际补特伽罗内受异熟果,外受境界所生受用增上果。异熟果亦名自体果,指今世诸异熟生六处等法。境界所生受用增上果,也简称作受用境界果,指爱非爱业增上所起六触所生诸受。
二因者:牵引因和生起因。牵引因谓于二果发起愚痴,愚痴为先,生福、非福、不动之三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谓能摄受识种子,使之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种子、受种子。又,为使当来次第生起生支所摄名色、六处、触、受等诸法,所以,现在也必须摄受这些法的种子。如是一切,名牵引因。生起因谓领受诸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爱品摄欲取,痴品摄见取、戒禁取、我语取——由此爱、取二者和合所生的势力与功能,资润业等种子,令牵引因转名为有,能与后有诸异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由此因缘,于中际中,以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牵引、生起之二因为因,而有后际的生及老死二支所摄诸行——识乃至六处等异熟果生。
现在,我们须要看看这二因是依什么基础建建立的。这里所说的基础,就是唯识诸论所说的依处。
牵引因的建立,是以习气为依处。谓由净、不净业熏习三界诸行,于爱非爱处牵引爱非爱自体;又即由此增上之力,亦令外受用物或增盛或衰损。因此,当来的二果,都以习气因作牵引,故牵引因即以习气因为依处建立。
生起因的建立,是以有润种子为依处。由于三界系的诸法,都各从自种生,爱名能润,种是所润;由此所润诸种,使先所牵引各别自体,当来得生,故生起因即以有润种子因为依处建立。虽然,此有支的建立,许有二种:若就强胜势力分建立,则取其所摄受业;若就全分建立,则取业及识乃至受等一切种子为所摄受建立为有。这里的有,是总约牵引因所摄一切转而生起,故知是依全分建立。
观上所述,十二缘起支中,能于现法中作后有因的是无明、行、识(转识)及爱、取、有之六支,所余名色、六处、触、受等四支现法,都只能各自熏生新自种子,随逐前三支的新生种子,共作助伴,相与俱行,在阿赖耶识种子瀑流中,作后有现法的因缘。原因是名色等四支,只是受用果,既无转变的自力,更无引生后有的功能;要由转识在受用此受用果时,起不如理作意,生无明愚痴,以及爱、取等烦恼所使,造作思及思已业,为后身起福、非福、不动等三界六趣诸行,令随业识随所起行入六趣中取后有身,受生、老死等愁悲忧苦扰恼。此外,在另一层面上,中际生的十支现法,则分别生自阿赖耶识中所持的宿生自种,以自种为生因缘。
总之,有支中际缘起的牵引、生起二因所摄诸法,都由阿赖耶识摄集其种子,作为后有诸法的因缘。而中际诸法的生起,则以前际乃至无始传来的各自种子为因缘。中际望后际望前际如此,三际展转相望,当知亦复如此。所以,除一切种子阿赖耶识外,牵引、生起二因不能如理成立,有情的三际流转,就更不能如理成立了。
此宗既不许缘起支与支之间有因缘关系,只许次第为增上缘的作用。如说:无明等是增上缘,由无明等的增上力,有行等生。又说:从无明支乃至有支,展转引发,后后相续,望于余生,生、老死等,为引发因。然引发因,乃增上缘摄。因此,此宗许能与果的因缘,还是必须增上缘作助力的。
现在,有另一问题必须交代。有支中的识缘名色,他宗都许即此识缘名色为入胎结生相续的次第,此宗则不能作如是许,因为前之十支,都是中际的现法。所以,只能成立有润种子中的一种引业今据前说缘起道理,列表简示于后:
附识:表中转识熏,转识与有支各支分的联机,乃表示分别、所分别的关系;与藏识种子瀑流的联机,乃表示向藏识熏植种子的关系。
(图略)
前面曾经谈到,现法转识会受用它的受用果。于此,便应谈谈依转识建立的受用缘起的三缘。谓依无间灭依处立等无间缘,依境界缘依处立所缘缘,依所余缘依处立增上缘。即此,也可以这样说:有色支望有色支但一增上缘,望无色支,则具所缘缘、增上缘之二;无色支望有色支也只一增上缘,望无色支则三缘具足。
前面又曾经谈到,不如理作意是无明因,然则,缘起支中为什么不立它为一支呢?因为此许作意如理或不如理,都是集起因或不断因。若是杂染法,经非如理作意为集起,若是清净法,以如理作间为集起,所以,不论是什么作意,其作意自性是不染污的不是杂染因。无明自性即是杂染,缘起是依杂染因建立,不依余因,不应立它为一支分。
此宗对于有支的论述,《瑜伽》古学论之甚广,今学的《成唯识论》更有异说,这里限于篇幅,不能举尽了。
最后,谈谈中观宗的看法。
圣龙树在他所着的《因缘心论释》①(此论收在《大正》三二册,第四九○页至四九一页上。)中略说:此十二支缘生法的宣说,是佛和弟子,时节会遇、自然、随欲等因缘所生,因此,说它是因缘生;此所说法,数有十二,故说是十二支缘。缘生十二缘生。缘说十二支中,三烦恼、二业、七苦,尽摄有情众生诸趣流转的现象。于中,但有空因果生,无有众生,众生但是假名有,不是实物有。于真实义中,没有极微许色和刹那许心众此一世移到他世,但从空法生于空法——从无我、无我所烦恼、业五种空因,还生空无我、无我所七种苦果之法。这种但从空法生于空法之理,譬如:师傅所诵圣典,转至弟子;师无实物语,转至弟子心中,弟子亦不从别处得来。这种因果,既非常一实有,也不是断灭无因,说它因果是一或是异,都不容易成立。有情临终心识生分心识,即彼异彼,跟这比喻一样,也不容易成立。所以,有情死此生彼,但从虚妄分别习气空生,其实,则是无生。
这种不共说法,若不细心体会,虚心思考,是很难理解到的。由不慎思的结果,不是依自意曲解,便是舍此宗义,依附唯识学的大有人在。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 第二节 别说作受因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