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法師的禅淨圓融修行思想
李海峰
內容提要:本文研究虛雲法師的禅淨雙修思想,虛雲法師是身承五家法脈的禅宗大師,然而他的佛教思想十分圓融,強調佛教無二法,佛教界內部要團結,每一種法門都是平等無有高下的,念佛法門中亦蘊含許多高深道理。虛雲法師的禅淨雙修不同于普通人的理解,他提出念佛爲緣起,參禅爲究竟,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之後再進行參禅就較易得證,動中念佛、靜中參禅是兩全其美的方法。同時他也指出念佛法門中一心不亂之修證境界與參禅無二,本文從信解行證四個方面來闡述虛雲法師的禅淨雙修之思想。
關鍵詞:虛雲 禅淨雙修 信解行證 念佛 參禅
虛雲法師是近現代禅宗泰鬥,他是大家所公認的開悟大德,身承禅宗五家法脈,他親傳的弟子一誠、淨慧、本煥、佛源、傳印等法師爲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複興作出了重要貢獻。虛雲法師悲願深重,恢複衆多禅宗祖庭,留下許多傳奇故事。他的禅淨圓融的修行開示給衆多參禅、念佛者燈塔般的指引,因此本文從信解行證四方面對于虛雲法師的禅淨圓融的修行思想作以總結,以期深入了解虛雲法師禅淨圓融的佛教修行思想。
一、 信
信爲道源功德母,虛雲法師強調我們應當深信自己本來是佛,也應該相信依法修行能夠決定成佛。虛雲法師特別強調信的重要性,無論修行哪一種法門,信心都是修習的前提。“但無論修何種法門,都要信心堅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圓滿的利益。信心堅固,持咒可成,參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樣。”[[1]]只要有堅固的信心,無論修持何種法門都能深入成就,這段開示顯示出虛雲法師的虛懷若谷,沒有法門的偏執,禅、淨、密法法皆可成就。他由于參禅而開悟,因此他在開示參禅法要時,提到在參禅的整個過程中,有四個先決條件: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堅固信心、決定行門,其中與信心相關的有兩個先決條件:相信因果,堅固信心,從中可以看出虛雲法師對于信的重視,不僅深信因果,更重要的堅固信心來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依法修行會決定成佛。對于修習淨土來說,“信、願、行”更是往生西方極樂的條件,淨土的修持更需要信心作爲前提。
二、解
圓融的見地、禅淨不二、禅淨相同的終極目標和不同的入手方法。
1.圓融的見地,禅淨不二。虛雲法師強調解要圓,行要方,強調對于佛教教理的理解要圓融,不能有門戶之見。“須知條條大路通長安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念佛的人,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淨土,舍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禅也好,談淨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去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當下即是,那有許多葛藤!”[[2]]法師這段話真是證悟者的境界,指出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不同的法門對治不同衆生的心病,原無高下之別,也無門戶之爭,應機即是最好。
華嚴宗初祖杜順法師曾經講過“夫對病而裁方,病盡而方息。治執而施藥,執遣而藥已。爲病既多,與藥非一,隨機進修異,所以方便不同。”[[3]]這段話表明佛陀說法是根據衆生的種種病來說法和給出藥方的,如果衆生的種種病都好了,那麼藥方也就可以不需要用了。爲了對治衆生的種種執著而施以種種法藥,執著遣除幹淨後法藥也就可以停止了。由于衆生心病衆多,佛陀施與的藥方也非一種,按照衆生種種不同的根基來進修,給出的方便法門也就不同,其中參禅和淨土就是適應不同根基人的兩個很好的法門。
2.禅淨不二,禅淨有相同的終極目標。虛雲法師認爲念佛和參禅的相同之處在于最後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沒有高下的不同,都可以到達佛境。“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衆生散處四方,由于出發之點各個不同,然而到達王所,卻是一樣有效。”[[4]]因此,各宗各派都是通往佛境的大路,佛教界內部應該團結一致,而不應該互相攻擊,禅淨作爲兩大重要法門,更是應該互相團結扶持。
虛雲法師認爲佛教界各宗各派都是爲了成佛,無論參禅還是念佛都是名相上的差別。。如同《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是最適合衆生根基的就是最好的。“參禅也好,念佛也好,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都是不二的。六祖不是說過嗎,法無頓漸,見有遲疾。而石頭希遷說得更爲直截: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法門,法門,法雖只有一,門卻有許多。所以我認爲,每一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哪一個法門相宜,便修持哪一個法門。[[5]]”虛雲法師認爲參禅與念佛法門是不二的,重要的是同自己的根基相適應的法門。
虛雲法師最痛恨那些參禅者毀謗念佛,念佛者毀謗參禅,特別提出禅淨不二的主張。“如果就其性近者來修持,則哪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本沒有高下的分別,而且法法本來可以互通圓融無礙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禅?參禅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禅者,淨中之禅;淨者,禅中之淨;禅與淨,本相輔而行,奈何時人偏執,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盡違背佛祖分宗別教的深意,且無意中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不是一件極可哀可憫的事嗎?”[[6]]虛雲法師這裏強調每一門都是入道妙門,法法互通圓融無礙,特別提出,禅是淨中之禅,淨是禅中之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念實相佛,與參禅參到能所兩忘的境界是不二的,學人如果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就是犯了毀謗佛法、危害佛門的重罪。
3.禅淨是根據相異的根性選擇不同的法門。參禅與念佛的不同主要是相對應的衆生根基不同,虛雲法師認爲“禅宗雖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衆生,障深慧淺惟依持名念佛法門,得了生死,往生極樂國土。初入手與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唯念佛須攝心觀照,句句落堂。落堂者,著實之謂也。句句著實,念念相應,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知理一心,能所兩忘,自他不二,與參禅有何差別?”[[7]] 虛雲老和尚的觀點是根利智的人,可以直接參禅悟道。末法 障礙深重的人需要念佛法門得了生死,而上因此針對不同人的根性,虛雲法師看著對方的根基來給與合適的教法,“有參學者,先試以禅,不契,則召以念佛叁昧。”[[8]]
在對居士們修行指導時,虛雲法師也是根據居士的根性來建議,對于陳纓甯居士修學的建議是“汝自審,果能處煩惱而不亂,住禅定而不寂,則可以參禅;若未能做到,則當一心念佛”。[[9]]他指出對參禅者的要求會比較高一些,要在煩惱中而不亂,在禅定中而不寂寞,如果沒有這樣的功夫,那麼就一心念佛。對于普通人來說,在念佛和參禅的法門選擇順序上,一般來說,念佛在先,參禅在後。“殊不知念佛法門,興于禅宗之前,因時人但知口念,不識其心,故教一念佛帶參禅。”[[10]]這樣念佛法門興于禅宗之前的順序的抉擇,對于普通人選擇念佛法門有積極的作用。
4.無分別之境界和有區別的方法。
在念佛參禅的究竟上,虛雲法師認爲並沒有分別。 “要知道一個話頭,或一句佛號,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它的。爲什麼?因爲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11]]參禅和淨土都是具體的方法,真正工夫到家的人是動靜一如,處處沒有障礙的。
同時,虛雲法師指出了一般的念佛人的問題,那就是不應該太執著,如果太執著的話就成了毒藥:“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柱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淨土自現,何須他求呢?”[[12]]念佛號的目的是借助佛號來使得妄念自除,淨土自現,佛號也是柱杖子,不應太執著。
禅淨入手處在具體參禅和念佛的方法有些不同。念佛的方法虛雲老和尚認爲有多種:稱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而念佛的方法這一門就已經具足六度,而認爲念佛是淺近法門的人爲自陷陷人。本來實相念佛與參禅證得萬法實相本無二致。而參禅的方法主要是參話頭,看著一句話頭如雞抱卵,貓捕鼠,不急不緩,持續不斷。
叁、行
以戒爲基,禅淨並修,一心不亂,動靜一如。
1.以戒爲基。
在行持上,無論哪一宗虛雲法師都堅持以持戒律爲根本。“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13]]這裏把戒律比喻爲成佛道上的資糧,在行路中沒有資糧作爲保證路必然走得不長遠,而學佛的行路上沒有戒律的資糧也不可能走完漫長的修行之路。
在教導初學者修學時,虛雲法師非常強調戒律的重要性:“戒爲持身之本,成佛之基,單精于持戒,不修余門,可以成佛;若修余門,不持戒律,則事倍而功不半。所以五戒不持,人天路絕,爲釋子者,守戒爲先,切要切要!”[[14]]虛雲法師認爲在佛法的修行上,守戒爲先最爲切要。成佛最重要的是以戒爲基,不修其他法門也可以成佛,而戒律失去的話,不要說修行,連生爲人天都是不可能的。戒律是持身、成佛的根基,虛雲法師崇尚嚴持戒律,將其列爲修行的首要。
2.禅淨並修的用心方法。
虛雲法師特別提出禅淨並修的方法:“若是上根利智之師,便能直下承當。倘或鈍根漸次之人,必須先要念佛,待念到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再向無念之中起一參究,且看這個念佛是誰。要看誰字話頭者,先當以念佛爲緣起,後以參禅爲究竟,緣念佛兒參禅,是故名曰禅淨並修。”這段話針對的是根基不同應用的方法故不同…
《虛雲法師的禅淨圓融修行思想(李海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