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修學聖道的次第(妙境長老)

  《楞伽經》——修學聖道的次第

  美國法雲寺禅學院院長上妙下境長老開示

  目次:

  一、引經立題九、大乘法空金剛慧

  二、願力爲先趣聖道十、言說安立唯識現

  叁、恒學佛法無厭足十一、假名無實畢竟空

  四、采集業由執著起十二、證無分別智解脫

  五、衆生執著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爲慧

  六、羅漢分別花著身十四、聖道依法不依人

  七、諸法本性無分別十五、抉擇所修是聖道

  八、無常爲門入聖道十六、教觀並行道心堅

  一、引經立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叁裏有一個頌:

  “采集業爲識,不采集名智。

  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

  逮得自在力,是則名爲慧。”

  (大正16,501a)

  此頌共六句;第一句“采集業爲識”說凡夫流轉生死的次第。第二句“不采集名智”以後五句,說佛教徒修學聖道的次第。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在這裏已經表示出來修學聖道的次第。

  二、願力爲先趣聖道

  不修學聖道的人,在世間上做種種事業,心裏面也是有願。什麼願呢?希望得到所歡喜的事情,也就是榮華富貴。“我希望好好讀書,將來到社會上找一份好工作,而後能夠得到榮華富貴”。先有這個願,再去做這件事;後來可能成功,可能不成功,也可能成功與失敗兼而有之。這可以用“願、行、果”叁個字來包括由願導行,由行而得果。社會上的人與事均不出這叁個字。

  在我們漢文佛教中,流行最廣的淨土法門,也是以“信、願、行”的願爲前導,無願不行!不止是淨土,佛教徒相信了佛法之後,無論學習那一個法門,都是以願、行、果爲軌律。一定要有一個虔誠、有力的意願?以想得聖道的願爲先導!在家、出家的佛教徒在這裏無差別!如果沒有這個願,那可能就不學習佛法;即使學習佛法,也可能不修行,因爲沒有得聖道的願何須修行?!

  但這個願不是輕易能建立的!當然,你也可能一時聽某位善知識的一段法語,心中歡喜就有了願;但是,一時高興而發的願可能不堅固。應該一次又一次的思惟,作深入細微的觀察,經過內心長時的醞釀,最後決定:“我想要做聖人!”。經過長時抉擇觀察而建立的願,應該有前進的力量,不容易退轉的。應如是發願,而後再去用功修行。這裏應包括佛法的學習?有的人先有願而後學習;有的人先學習而後有願。無論孰先孰後,總是由願導行,由行得果。

  叁、恒學佛法無厭足

  或在願前,或在行前學習佛法,目的爲掌握聖道次第,然後開始用功修行,可是修行的同時還是要不斷的學習。從《阿含經》中看出,佛在世時,即使是大阿羅漢也還常在佛邊聽法、心無厭足。大阿羅漢已經是所作已辦的無學位,爲什麼仍須聽佛說法?因爲他很多地方仍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故。在大乘佛法裏面,大菩薩們也是要聽佛說法。《大智度論》裏提到,彌勒菩薩到了等覺菩薩那麼高的境界,爲什麼還要聽佛說法呢?龍樹菩薩解釋說:“等覺菩薩和佛的距離還是很遠,尚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他應該繼續聽佛說法。”如雲:“聞諸法空,生大歡喜!”

  所以,我們經過學習,通達了道次第以後,應該讀誦一部與你修行法門相應的經論。譬如《金剛經》,前面說無我觀,最後也是說無我觀;前面一句“雲何降伏其心”,後面也有一句“雲何降伏其心”,前後好像無差別。但是你若讀無著菩薩、天親菩薩的《金剛般若經論》,就知道文雖相似,意義不同;一定要經過長時期的學習以後才能貫通,知道怎樣依之修習止觀。而修行一個時期後,內心可能突然疑惑:“我修的對不對?我這樣止、這樣觀對不對?”會有這樣的心情。但是若是能時時研讀相應的經論,就能從佛菩薩的法語得到印證,即使有什麼問題,也能從經論裏找到解決的方法。

  四、采集業由執著起

  剛才所引《楞伽經》六句偈中,第一句是“采集業爲識”。“采”就是拿過來,不是動手,而是用心;“集”是聚集。“業”是什麼呢?微細的說,心一動就是業。內心有所思惟是業,說話、行動的時候,也是心在動,這都是業。

  什麼叫“采集”?“集”是一次又一次的;不只一次,而是多數的、不斷的這樣做。無論何事,心裏有所取著、有所分別,作善、作惡都叫做“采集”。我們從無始劫來,直到現在都是如此,遇見什麼事情,起心動念一分別就是采集,采集的同時還有執著。執著是通于一切惑業苦的;作善也執著、作惡也執著。就算是佛教徒,得無生法忍之前,拜佛也執著,讀經也執著;不管什麼事情都有執著心。但是拜佛、讀經的執著中有清淨的反動力,謂之逆流,違反生死,而趨向涅槃!雖然有此力量,仍有執著。

  “采集業”者,采集即是業,或者業由采集而有,專指世間流轉生死的動力而言。“采集業”者爲誰?即是“識”;或者業爲因,識是果報主。我們欲界人、天的分別心叫識,色、無色界天人內心的分別也叫做識。這些識沒有智慧,都是普遍執著;人間的人是執著,天上的神也是執著,一切衆生皆同,此是約人說。現在說“采集業爲識”約法說亦即是執著,實在就是心與無明相應之義。有無明而無智慧,這個識處處執著,表現出來的行動就有力量令你于生死中流轉、難以解脫。

  在《攝大乘論》中曾提及一事:譬如江河裏的水,我們人看見是水,但是餓鬼看見的不是水,而是猛火,所以一直受

  虛之苦。爲什麼我們人看見是水,而餓鬼見是猛火呢?此中有二義。一、行緣識:若如是補特伽羅此生之前,有良心廣作利益安樂衆生的善事,今世業熟得果,隨福業識見是清水。若彼餓鬼前世造了很多的罪業,則隨罪業識,見水非水、而是猛火。二

  、無明緣識:人見的水、鬼見的火,皆非真實,如夢中的境界一樣。然因無明之故,執爲真實是水、真實是火,受其苦樂之報。若能學習佛法、成就真慧,則能無著于水火,沖破無明的蒙蔽、業果的束縛,見第一義、得大解脫

  五、衆生執著感苦果

  我們在學習佛法時,口頭常說“不能解脫”這句話;細心思惟,才能知道“不能解脫”的相貌。凡夫的心也有明了性、是靈敏的;就算是一條蛇,它的心也是明明了了,只是那個身體令它苦惱而不快樂,但卻不能因爲不高興就不要了,繼續要困在那裏!直到那個業結束,果報才能結束,不然則無法解脫。雖然人的智慧、福報大一點?天氣冷,室內有暖氣;天氣熱,室內有冷氣,生活滿意一點。仍然是安樂時少,苦惱時多。苦惱的果報是由業力招感的;業力是由我們的執著心發動出來的,得果報後就把你困住、不能解脫。假設你現在修學聖道,得了色界四禅、又能修得神通,就可以發動神通到欲界天和帝釋天王見面、到色界天與大梵天王見面,也可以到兜率內院拜見彌勒菩薩。雖然得了神通,短時間內可以到另一個世界一行,但不能久住,因爲我們的身體卑劣,受不了那樣的大福德境界。這是卑劣的果報系縛你,你不可以轉變的。

  假設我們修學聖道到了菩薩第八地,棄舍肉身、得法性身,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法性身能遍入一切世界、無有障礙,到什麼地方都可以,于一切境界中自在無礙,成就那樣的大自在境界才叫做解脫。凡夫就不行!不要說其他的果報世界我們不相應,即使在人的世界裏,若到別的國家,他給你叁個月的簽證,到期你就得離開。這個身體實在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應生厭離心;對佛菩薩的大自在境界,應生希求心、勤修聖道。

  六、羅漢分別花著身

  前天講《惟摩诘所說經》<觀衆生品>中天女散花這一段,文殊師利菩薩和惟摩诘居士說法時,天女心生歡喜散花供養。法會大衆有大菩薩,也有阿羅漢;花落下時,至大菩薩身上,就慢慢落到地面。至阿羅漢,就著在身上而不落。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都是不著香花

  ,何況阿羅漢是大比丘?!現在花著身上,是不如法的,所以急著叫它們掉下來。若是我們可能要用手撥一撥,但有神通的阿羅漢,只要攝心入定,用神通把花撥掉即可,但現在雖用神通也不能!天女知道這件事,就問:“爲什麼要去花?去花幹什麼呢?”舍利弗尊者說:“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因花著身不如法,所以要把花撥掉。天女又說:“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執著的相貌各式各樣!我們看見一切的境界,心裏都有執著。看見這個很醜陋,就執著這個很醜陋;看見這個很美麗,就執著這個很美麗。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只是你內心的分別,不是那件事本身有美、有醜。是義雲何?

  七、諸法本性無分別

  我再引用《攝大乘論本.增上慧學》後面四句偈作解: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T31,366c)

  《攝大乘論》爲唯識法門的要典,說明唯識深妙的勝義。佛學院裏常把它當課本,多數在高級班講授,一般結緣式的法會很少講這部論。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可以作二義解釋;第一義。“一切法”即因緣生法。因緣和合,這個法現前了,就是現在;因緣未和合、未現前時叫做“本”。如是言之,以前的情況叫做“本性”。“應知一切法”是現在的因緣生法;“本性無分別”是在諸法未生以前,那個時候的情況無分別。舉例言之,因緣所生法已經發生以後,或是一朵花,或是一棵樹,我們可以分別是蓮花、是菊花,是青、黃、赤、白各種顔色,或是松樹、柏樹¨¨等等;或說這個人是男人、是女人,是胖是瘦,是讀書人、不是讀書人,作各式各樣的分別。而這些分別在本性的時候是無所有的,故雲“無分別”。

  禅宗有一個公案:慧可禅師,禅宗學者的記錄說他斷臂供養達摩禅師,但是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上說慧可禅師在深山樹林裏住時,被土匪砍掉臂膀的。這兩種說法哪一個可以相信呢?我以爲道宣律師是持戒的人,他說的話可以相信。斷臂以後,心裏不安,就請問達摩禅師安心之道。達摩禅師說:“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來我幫你安心。慧…

《《楞伽經》——修學聖道的次第(妙境長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