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呼吸通達實相——佛教安般念對空性的開顯(覃江)▪P2

  ..續本文上一頁包括我們說的入息和出息,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謂入息,是由持續吸氣動作,將體外的空氣,持續大量地吸進來。呼氣則相反。我們實在地觀察分析一下,吸進呼出的氣,其實並不是一個整體的氣,而是無數的空氣分子,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因此,呼吸是無我、無自性的。

  第二:人一生中有少年、中年、老年叁個時期,入出息的比例要發生變化,說明呼吸的氣非“一息”。如果是“一息”,入出息的比例應該不會變化,變化了就不是同一個呼吸。

  第叁:入出息因緣生滅,所以是空、無常、不真,故無我。迷惑的人認爲我有“一個”呼吸,叫“我息”,這大概是由于他只看到了呼吸相似相續的等流性,恰不知等流性只是因果的相似性,實質仍不離因果,不離因果即是緣起,緣起即無我。

  第四:呼吸之氣與自然界的風,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五大所造,都無自性,連識等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在禅坐中進行實際的觀察,是真的有一條呼吸在那裏進進出出,還是說這種進出的形態只是我們心的想像?這就是請大家思考什麼是呼吸的原因。從這裏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呼吸是無自性的,並非有一條呼吸,也沒有“一”相。

  (叁)生滅無常

  呼吸,包括生起呼吸的身心,都是因緣所生、因緣而滅,都是無常,這是呼吸的總相。《瑜伽師地論》卷第叁十一:

  入出息轉系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是名尋思諸息共相。

  我們的身心和呼吸都在刹那生滅,當我們說吸氣的時候,它已經消失了,當我們說呼氣的時候,它已經散滅了。

  了解這一點,是保證修行安般念成就的真實作意,《達摩多羅禅經》卷上:“舍除顛倒想,成就真實想,離自在及常,唯爲空行聚。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去來不可得,亦不須臾住。慧智明見此,離諸知作者。出息無作者,見則墮顛倒。出息已過去,彼則不可見。命斷諸息滅,過去亦複然。”如果沒有領悟呼吸的無常性,修行就無法成就,《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卷上:“數息不得者,失其本意故。本意謂非常、苦、空、非身。失是意,墮顛倒故,亦爲失師。師者,初坐時,第一入息得身安便次第行,爲失其本意故,不得息也。數息意常當念非常、苦、空、非身,計息出亦滅、入亦滅,已知是得道疾,當持非常恐意,得是意即得息也。”

  (四)無相、無得

  這裏的無相除了指前面講的呼吸沒有“一”相以外,還包括沒有前面我們觀察呼吸時體會到的所有心相,尤其是身相(身見)、心相。

  在修行時,如果要系念鼻端,那就首先要搞清楚鼻子在哪裏。要搞清楚鼻子在哪裏,就先得搞清楚臉在哪裏。要弄清楚臉在哪裏,先要知道頭在哪裏。頭的方位,則要靠身體的方位來確定。這樣一來,要確定鼻子的空間位置,則必須先要對身體及身體的空間位置有明確的認知。但是人類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卻不是生來就具有,它是在幼兒期逐漸發展起來的,是後天心理發展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的身見也是因緣而生,是“唯心所造”的。

  修行安般念的修行人在觀念呼吸時會切身地體會到安般念最重要的特質,即《成實論》說的“能自壞身”。我們在修行中,心念越來越專注于呼吸,身體的感覺就會逐漸消退,除了呼吸以外,逐漸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等到所有的東西都消失了以後,作爲身體一部分的“鼻子”,當然也隨之蒸發。正因爲身相的破壞,鼻子的空間坐標消失,它就隨之失蹤了。

  這個時候,問題出來了:身體消失,鼻子不見了,那鼻子的頭,就更不知道在哪裏了。可是這裏卻又叫系念鼻端,系在什麼地方?

  簡單地說,安般念念住之處,是呼吸的氣息入出時在嘴唇或鼻孔産生觸覺的地方。之所以還有嘴唇,是因爲鼻子的高矮長短不同,氣流出入時觸及的點就不同。那爲什麼要專注于這一觸覺點呢?

  《解脫道論》認爲在念住呼吸的時候最關鍵的一點是:觸覺就是觸覺,修行人不能在這純粹的知覺之上,附加上能觸(氣流)、所觸(唇、鼻)的想象(作意)。“不作意”是系念的關鍵。所謂“不作意”是指不能想象一條氣流在觸點那裏進進出出。就像人們在鋸木頭的時候,意識不會隨著鋸片一起作來來去去的想象一樣。我們修行安般念時,身體消失了,鼻子沒有了,觸點其實也是作意得來的,真正存在的只有那一點知覺,此時沒有呼吸、沒有入出息、沒有氣流、沒有鼻子、沒有觸點,只有知覺,修行人只要系念這一點知覺就好了。相反,如果修行人的意念隨氣息作內外來去追逐,會引起身心極嚴重的紊亂,那就“過患無邊”了。

  (五)無能取、所取

  呼吸既然是假名,沒有實體,要抓也抓不住,“呼吸”消失了,那麼我們覺得存在的那一顆能觀察呼吸的心相也是不存在的,那顆似乎有質礙的心,無所著落,只能歸之于空。這就是所取既然是空,那麼能取顯然也是虛妄的。沒有了客體,主體也就不存在了。

  (六)非有非無的中道空

  當我們想要用意念去把握一個呼吸,緊緊地抓住它,以便專注于入出息時,卻發現怎麼都抓不住。平常往返于口鼻的呼吸,這時候卻好像和你玩捉迷藏,當你真正想把它攥在手裏,看清楚它的時候,卻發現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方位,沒有形象,沒有質量,沒有體積,沒有“一團”、“一股”、“一柱”等等空間性的存在讓你去把握,捉摸不定,無從下手,如果不是你確信自己還有呼吸,恐怕會真的以爲,呼吸不見了,不存在了。這或許就是“非有”吧!但是,呼吸的空間性、實在性消失後,你卻仍然可以通過感覺胸腹部的起伏,氣息出入流動在鼻端和上嘴唇造成的觸覺,真切地知道你的呼吸還在,它沒有消失,它只是更加平靜,更加綿長、細微、調勻。這或許就是“非無”吧!進而,這點觸覺會由于入出息的轉換,出現短暫的停頓,它是相續而有間隔的。但除了這點觸覺,其他所有的心相和執著都化爲無相。你再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呼吸,你也不想知道了,你只是專注于這點觸覺,只剩下這個觸覺,感覺它越來越細微,越來越模糊,再後來你連它都逐漸感覺不清了,這個時候呼不呼吸已經不重要,也沒有意義了。此時,你才能真切地了解到,呼吸只是一個概念,它沒有實體,卻有真實的感覺,它有真實的感覺,卻沒有實體。這或許也可以說是呼吸當下非有非無、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吧。

  五、還的修習:從念住呼吸轉到觀心實相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呼吸的實質是什麼了。知道從認識論的意義上,我們真正能把握到的僅是鼻端上的一點有間斷的觸覺而已;知道我們平常對呼吸産生的諸多意識表象其實都是虛妄的。呼吸的本質是非有非無的中道空。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既然呼吸是空的,那我們平常對呼吸産生的那些意識表象是怎麼來的?

  這樣我們就可以像觀察分析呼吸那樣,用同樣的方法和理路對意識表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這其實就是修行人由修習安般念而逐漸歸于觀心,這其實就是六妙門的“還”的修習。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修習還者,既知觀從心發,若隨析境,此則不會本源,應當返觀此心者從何而生……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忘,還源之要,是名修還。二與還相應者,心慧開發,不加功力,任運自能破析,返本還源,是名與還相應。既相應已,行者當知,若離境智,欲歸無境智,不離境智,縛心隨二邊故,爾時當舍還安心。

  由此觀心相爲虛妄分別執著,心相本空,進而修習淨。

  《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淨道亦有二,一者修淨,二者與淨相應。一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名爲修淨。亦不得能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二與淨相應者,作是修時,豁然心慧相應,無礙方便,任運開發,叁昧正受,心無依倚。證淨亦有二,一者相似證,五方便相似無漏慧發。二者真實證,苦法忍乃至第九無礙道等叁乘真無漏慧發也。叁界垢盡故名證淨。

  複次觀衆生空故名爲觀,觀實法空故名爲還,觀平等空故名爲淨。複次空叁昧相應故名爲觀,無相叁昧相應故名爲還,無作叁昧相應故名爲淨。複次一切外觀名爲觀,一切內觀名爲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名爲淨。……複次菩薩從假入空觀故名爲觀,從空入假觀故名爲還,空假一心觀故名爲淨。若能如是修者,當知六妙門即是摩诃衍。

  也就是說由此可以通達無相、無住、無念的真如叁昧、實相心。

  通過這樣的觀修和分析,我們其實一定會得出一切諸相都只能是心産生的,是我們非常深層、平常未加留意的由心的執著和分別産生的各種見所變現出來的心相。這一點,只要我們從對呼吸的觀察轉到觀心以後,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六、用觀呼吸的方法觀諸法實相

  我們可以用從觀呼吸上所得的方法和見地一層層地觀察各種心相、情緒、欲望、意志、佛號、心性……乃至一切諸法。

  1.觀一切諸法是否因緣生滅、無常、無自性;2.觀一切諸法是否有相(邊界、形狀、空間……)。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3.觀一切諸法是否有質(內容、質量……),能帶來實在感、獲得感、占有感。如果有質有得即非實相,因爲有得即有失,有得有失即成有生有滅,而真如實相是“無智亦無得”、“不生不滅”的;4.觀一切諸法是否處于對立的二元關系中;5.觀一切諸法是否處于能所的對待之中;6.觀一切諸法有無斷滅相。……

  其實,到這裏以後,我們已經從安般念的對呼吸空性的分析和開顯中,通達到大小乘佛教的析空和體空的觀法上去了。這正是安般念爲何如此殊勝,天臺、華嚴等宗派能夠把安般念攝入大乘禅法的根本原因。

  結論

  安般念能夠迅速開顯空性的特質,使其能夠通達大乘的真如實相觀。我們從安般念這裏學會這樣的觀修方法,對我們獲得對空性、實相的一分現量領受,在此基礎上擴大觀修的範圍,深化觀察的層面,對最終見道證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這種分析最重要的是不要將佛法僅僅當作一種知識和結論來接受,抱著一種空的觀念、想象、態度來修行。這種態度在性質上與一般世俗的世界觀和思想理念其實無大差別,仍然流爲一種執著,而非真正的見地。

  如果佛法是一份科學的實驗報告的話,我們佛弟子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除了相信佛法是真理以外,還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去驗證他。沒有這個驗證的過程,我們其實就永遠無法真正了解實驗的真相,無法真正了解報告的正確與否,也就無法真正在身心上獲得實驗的效用和結果(見道證果)。而佛教禅法的修習,包括我們在這裏討論的所有安般念、析空觀、體空觀的修習,正是這一驗證的過程。

  

  禅刊 2010年度第一期

  

《由呼吸通達實相——佛教安般念對空性的開顯(覃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