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由呼吸通达实相——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覃江)

  由呼吸通达实相

  ——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

  覃江

  【内容提要】:大量的佛教典籍都提到过安般念具有能够“迅速开显空相”的特质,这一特质使安般念在佛教的禅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推重的加行法,也被佛教认为是“不共外道”的修行方法。但是关于安般念是如何“开显空相”的,学界教界都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原始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回答,对安般念开显空相的几种进路,进行了较为深入仔细的探讨。同时分析了由安般念对空相的开显而通达大乘体空观、诸法实相观的可能性。

  安般念(梵语anapana-smrti,巴利语anapana-sati),又称阿那波那、安那波那、阿那般那观、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念入出息、持息念、阿娑颇那伽法等。安般念是小乘佛教最重要的禅法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禅法重要的前行法,还被称为佛教不共外道的禅法。安般念之所以在佛教禅法体系中占有如此特殊的位置,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够非常直捷迅速地开显诸法皆空的中道实相。本文依据佛教相关原始文献,拟就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安般念在佛教禅学中的地位

  安般念是佛陀亲身修持过的禅法。据说,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道,最初就是从修习安般念进入禅定的。 佛陀成道以后,不但把这一禅法传授给弟子,自己也还经常修安般念,示以身教。佛陀及其大弟子们修习、传授安般念,是后世所有各系佛教所传承的安般念禅法的神圣渊源,是这一禅法正统性的根本保证。

  在毗昙学论典中,安般念被称为一切静虑的上首。《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

  问,佛宴坐时,遍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何故但说入持息念?答虽入一切静虑、解脱、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说。复次,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后眷属,是故世尊说持息念。

  《出曜经卷》第十七《惟念品第十六》说:

  得安般定者,在众修行人中,威神独显,颜貌光曜,无与等者。

  连修习它的人在僧众中都要超出一等。

  《出三藏记集》卷第六载晋谢敷撰《安般守意经序》说:

  此安般典,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精,众行具举。学之先要,孰逾者乎!行者欲凝神反朴,道济无外,而不循斯法者,何异刖夫之陟太山,无翅而图升虚乎!

  智者大师虽然把安般念定为“世间根本净禅”,但是他也认为安般念中的六妙门,是三世诸佛证道的基础,含摄一切佛法,认为它就是大乘禅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三世诸佛入道之初,先以六妙门为本。如释迦初诣道树,即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止三四,出生十二,因此证一切法门,降魔成道,当知菩萨善入六妙门,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门即是菩萨摩诃衍。

  二、不共外道的安般念

  安般念与不净观相比,不净观是佛教与外道的共法,而安般念则“不共外道”,是佛教特有的禅定方法。其原因除了《大乘义章》所总结的安般念特胜于不净观的八个方面以外,《俱舍论》还总结了四个原因。《俱舍论》卷第二十二:

  通离染得,及加行得,唯与真实作意相应。正法有情,方能修习,外道无有,无说者故,自不能觉微细法故。

  这四个原因是:

  1、安般念唯与真实作意相应,所谓真实作意指的是能引导心以事物的自相、共相、真如相为对象的作意。《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呼吸的自相是入息出息、长息短息等,《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又正寻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风入内,名为入息。若风出外,名为出息。复正了知,如是为长入息出息,如是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寻思诸息自相。”呼吸的共相就是无常、空。

  2、无说者,安般念是佛陀所传的禅法,具有佛教的特质,外道无传。

  3、无细微法,外道不能生起如安般念这样能破身见等执着,开显空、无常、断、离的细微法。

  4、与我执相违,因为安般念能破坏身见、开显空相,所以与我执相悖。

  三、安般念是空观本

  安般念在佛教禅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本质上不同于外道禅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佛教空观的根本,能迅速破坏身相,开显空相。《成实论》卷第十四《出入息品第一百八十五》:

  风行虚中,虚相能速开导坏相,坏相即是空。

  按照相关经典的说法,人们只要通过安般念的修习,深入观察呼吸,就能够真切地把握空的性相。因为,安般念与舍相应,是空观的根本。《顺正理论》卷第六十:“此念……但与舍根相应。”《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观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

  下面,我们依据相关资料,就安般念为何是空观的根本、是如何开显空相的进行分析。

  四、安般念是如何通过分析呼吸来开显其空相的?

  (一) 因缘所生

  佛教认为呼吸是因缘而生的,产生呼吸的最根本原因是无明。《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云:“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先行依缘命根,命根依缘身心,身心依缘入息出息。”有情众生在过去世,由于无明造作产生业力,这一业力产生出一种所谓牵引的力量,使众生获得一世生命的根元——“命根”,获得命根以后,产生出身心两方面的行为。不同层次的生命形态,其身心两方面的形态也有所不同,从而产生出不同的呼吸状态。不同形态的呼吸又对不同层次的生命的命根产生滋养和执持的作用。

  《大毗婆沙论》认为呼吸的产生必须要具备四个条件。《大毗婆沙论》卷第二十六:

  谓入出息由四事转:一有息所依身;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入出息地粗心现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转。

  这四个条件是:1、必须要有呼吸得以依存的身体;2、必须要有通畅且功能完备的呼吸器官;3、全身必须要有毛孔,毛孔要全部打开。4、必须要有与呼吸相应的心意识的活动,即四禅以下的所谓“粗心”层次的心意识活动。对于呼吸来说,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呼吸既依赖于身体,亦依缘于心而活动,并与某一类特定的生命形态相对应,“息依身转,亦依心转,随其所应。”呼吸是身心两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身心条件具备以后,呼吸的状态要与生命体的生命形态,尤其是心理的生命层次相对应。

  (二)无自性:没有实在的“呼吸”

  当我们在追问呼吸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呼吸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呼吸当作一个实体性的存在来看待。我们的日常经验似乎总是把呼吸感知为一个东西,它出入于我们的口鼻,呼吸道通畅时,它出入就顺畅;当呼吸道堵塞时,我们就觉得它像水管里的水一样,被什么东西堵上了,出入困难。我们呼吸的时候,从口鼻到胸部到腹部,一连串的动作和感觉,让我们觉得似乎有一种透明的东西,在那里进进出出。但是,呼吸实际上并不是实体性的存在,我们的感觉是假象。《分别功德论》卷第五:“所从出入,寻息本末,知病源由。若息入时不知所从来,若息出时不知去至何所,解无来往,病亦复然,如是思惟遂得罗汉。”

  《坐禅三昧经》卷上:

  问曰,入出息是一息,何以故?出息还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吐水水冷。冷者还暖,暖者还冷故。

  答曰,不尔。内心动故有息出,出已即灭。鼻口引外,则有息入,入故息灭。亦无将出,亦无将入。

  复次少壮老人,少者入息长,壮者入出息等,老者出息长,是故非一息。

  复次脐边风发,相似相续,息出至口鼻边,出已便灭。譬如橐囊中风,开时即灭,若以口鼻,因缘引之,则风入。是从新因缘边生,譬如扇,众缘合故,则有风。是时知入出息,因缘而有,虚诳不真,生灭无常。如是思惟,出息从口鼻因缘引之,而有入息,因缘心动令生。而惑者不知,以为我息。

  息者是风,与外风无异。地水火空亦复如是,是五大因缘合,故生识,识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阴、十二入、十八持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为了证明呼吸不是“一息”,从四个方面来论证。

  第一:提问者认为呼吸有一个实体,是“一息”,即像一条线,一根绳,一条蛇一样,是“一条”呼吸,在身体内外,出去又进来,进来又出去。他的理由是,我们呼吸的时候,吸入冷气,呼出热气,这就像我们嘴巴里含了一口水,它是暖的,我们把它吐在碗里,它就变冷;我们再把这碗水,喝进去,含在嘴里,它又会变暖,如此冷暖交替,循环不绝。呼吸就是这“一口水”,进来变暖,出去变冷……不管是暖的,还是冷的,它还是这碗水,还是这口气。它的实体不变。

  经文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当我们向外呼出一口气,这口气就消散了。并不是这口气呼出去,它不散,等我们吸气的时候,它又跑回来,这叫“无将入”。事实是,当我们吸气的时候,前边呼出去的那口气已经散灭了,我们再吸入的是新的气。这口气被吸进来,通过在身体内部,与肺部气体的交换而消散。它也不是就像个东西停在那儿,等着再被呼出去,这叫“无将出”。所以入息和出息并不是同一个息,没有什么实体性的“一息”。

  如果确有一“条”呼吸,像水一样。我们且不说这个东西天天在那儿进进出出的讨厌,有一个问题却必须想好怎么办。这“条”实体性的气在从口鼻进出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它会有一截在肚子里,有一截在口鼻边,还有一截在鼻子外边。如果呼吸正常倒还好,如果突然出了状况,受了惊吓,或情绪激动起来,呼吸节奏一下改变,里边的还没出去,外边的却突然想进来;或是外边的还没进来,里边的倒头要出去。这怎么办?岂不就堵在那里了?我们天天呼气吸气,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啊!所以没有“一息”,没什么里面一截,外边一截,这也可以叫“亦无将入,亦无将出”。

  不但整体的呼吸是这样,…

《由呼吸通达实相——佛教安般念对空性的开显(覃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