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由呼吸通達實相——佛教安般念對空性的開顯(覃江)

  由呼吸通達實相

  ——佛教安般念對空性的開顯

  覃江

  【內容提要】:大量的佛教典籍都提到過安般念具有能夠“迅速開顯空相”的特質,這一特質使安般念在佛教的禅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大小乘佛教都極爲推重的加行法,也被佛教認爲是“不共外道”的修行方法。但是關于安般念是如何“開顯空相”的,學界教界都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通過整理相關原始資料,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回答,對安般念開顯空相的幾種進路,進行了較爲深入仔細的探討。同時分析了由安般念對空相的開顯而通達大乘體空觀、諸法實相觀的可能性。

  安般念(梵語anapana-smrti,巴利語anapana-sati),又稱阿那波那、安那波那、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念入出息、持息念、阿娑頗那伽法等。安般念是小乘佛教最重要的禅法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禅法重要的前行法,還被稱爲佛教不共外道的禅法。安般念之所以在佛教禅法體系中占有如此特殊的位置,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夠非常直捷迅速地開顯諸法皆空的中道實相。本文依據佛教相關原始文獻,擬就此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安般念在佛教禅學中的地位

  安般念是佛陀親身修持過的禅法。據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證道,最初就是從修習安般念進入禅定的。 佛陀成道以後,不但把這一禅法傳授給弟子,自己也還經常修安般念,示以身教。佛陀及其大弟子們修習、傳授安般念,是後世所有各系佛教所傳承的安般念禅法的神聖淵源,是這一禅法正統性的根本保證。

  在毗昙學論典中,安般念被稱爲一切靜慮的上首。《大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問,佛宴坐時,遍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何故但說入持息念?答雖入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而持息念是彼上首,是故偏說。複次,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皆是息念前後眷屬,是故世尊說持息念。

  《出曜經卷》第十七《惟念品第十六》說:

  得安般定者,在衆修行人中,威神獨顯,顔貌光曜,無與等者。

  連修習它的人在僧衆中都要超出一等。

  《出叁藏記集》卷第六載晉謝敷撰《安般守意經序》說:

  此安般典,其文雖約,義關衆經,自淺至精,衆行具舉。學之先要,孰逾者乎!行者欲凝神反樸,道濟無外,而不循斯法者,何異刖夫之陟太山,無翅而圖升虛乎!

  智者大師雖然把安般念定爲“世間根本淨禅”,但是他也認爲安般念中的六妙門,是叁世諸佛證道的基礎,含攝一切佛法,認爲它就是大乘禅法,《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七:

  叁世諸佛入道之初,先以六妙門爲本。如釋迦初詣道樹,即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遊止叁四,出生十二,因此證一切法門,降魔成道,當知菩薩善入六妙門,即能具一切佛法,故六妙門即是菩薩摩诃衍。

  二、不共外道的安般念

  安般念與不淨觀相比,不淨觀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而安般念則“不共外道”,是佛教特有的禅定方法。其原因除了《大乘義章》所總結的安般念特勝于不淨觀的八個方面以外,《俱舍論》還總結了四個原因。《俱舍論》卷第二十二:

  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唯與真實作意相應。正法有情,方能修習,外道無有,無說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故。

  這四個原因是:

  1、安般念唯與真實作意相應,所謂真實作意指的是能引導心以事物的自相、共相、真如相爲對象的作意。《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真實作意者,謂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諸法作意。”呼吸的自相是入息出息、長息短息等,《瑜伽師地論》卷第叁十一:“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若風入內,名爲入息。若風出外,名爲出息。複正了知,如是爲長入息出息,如是爲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是名尋思諸息自相。”呼吸的共相就是無常、空。

  2、無說者,安般念是佛陀所傳的禅法,具有佛教的特質,外道無傳。

  3、無細微法,外道不能生起如安般念這樣能破身見等執著,開顯空、無常、斷、離的細微法。

  4、與我執相違,因爲安般念能破壞身見、開顯空相,所以與我執相悖。

  叁、安般念是空觀本

  安般念在佛教禅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從本質上不同于外道禅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佛教空觀的根本,能迅速破壞身相,開顯空相。《成實論》卷第十四《出入息品第一百八十五》:

  風行虛中,虛相能速開導壞相,壞相即是空。

  按照相關經典的說法,人們只要通過安般念的修習,深入觀察呼吸,就能夠真切地把握空的性相。因爲,安般念與舍相應,是空觀的根本。《順正理論》卷第六十:“此念……但與舍根相應。”《大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六:“持息念增益法想,是空觀本,由此速能引四念住。”

  下面,我們依據相關資料,就安般念爲何是空觀的根本、是如何開顯空相的進行分析。

  四、安般念是如何通過分析呼吸來開顯其空相的?

  (一) 因緣所生

  佛教認爲呼吸是因緣而生的,産生呼吸的最根本原因是無明。《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雲:“如是了知無明依緣先行,先行依緣命根,命根依緣身心,身心依緣入息出息。”有情衆生在過去世,由于無明造作産生業力,這一業力産生出一種所謂牽引的力量,使衆生獲得一世生命的根元——“命根”,獲得命根以後,産生出身心兩方面的行爲。不同層次的生命形態,其身心兩方面的形態也有所不同,從而産生出不同的呼吸狀態。不同形態的呼吸又對不同層次的生命的命根産生滋養和執持的作用。

  《大毗婆沙論》認爲呼吸的産生必須要具備四個條件。《大毗婆沙論》卷第二十六:

  謂入出息由四事轉:一有息所依身;二風道通;叁毛孔開;四入出息地粗心現前。必具此四,入出息轉。

  這四個條件是:1、必須要有呼吸得以依存的身體;2、必須要有通暢且功能完備的呼吸器官;3、全身必須要有毛孔,毛孔要全部打開。4、必須要有與呼吸相應的心意識的活動,即四禅以下的所謂“粗心”層次的心意識活動。對于呼吸來說,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呼吸既依賴于身體,亦依緣于心而活動,並與某一類特定的生命形態相對應,“息依身轉,亦依心轉,隨其所應。”呼吸是身心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産物。身心條件具備以後,呼吸的狀態要與生命體的生命形態,尤其是心理的生命層次相對應。

  (二)無自性:沒有實在的“呼吸”

  當我們在追問呼吸的實質是什麼,如何呼吸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把呼吸當作一個實體性的存在來看待。我們的日常經驗似乎總是把呼吸感知爲一個東西,它出入于我們的口鼻,呼吸道通暢時,它出入就順暢;當呼吸道堵塞時,我們就覺得它像水管裏的水一樣,被什麼東西堵上了,出入困難。我們呼吸的時候,從口鼻到胸部到腹部,一連串的動作和感覺,讓我們覺得似乎有一種透明的東西,在那裏進進出出。但是,呼吸實際上並不是實體性的存在,我們的感覺是假象。《分別功德論》卷第五:“所從出入,尋息本末,知病源由。若息入時不知所從來,若息出時不知去至何所,解無來往,病亦複然,如是思惟遂得羅漢。”

  《坐禅叁昧經》卷上:

  問曰,入出息是一息,何以故?出息還更入故。譬如,含水水暖,吐水水冷。冷者還暖,暖者還冷故。

  答曰,不爾。內心動故有息出,出已即滅。鼻口引外,則有息入,入故息滅。亦無將出,亦無將入。

  複次少壯老人,少者入息長,壯者入出息等,老者出息長,是故非一息。

  複次臍邊風發,相似相續,息出至口鼻邊,出已便滅。譬如橐囊中風,開時即滅,若以口鼻,因緣引之,則風入。是從新因緣邊生,譬如扇,衆緣合故,則有風。是時知入出息,因緣而有,虛诳不真,生滅無常。如是思惟,出息從口鼻因緣引之,而有入息,因緣心動令生。而惑者不知,以爲我息。

  息者是風,與外風無異。地水火空亦複如是,是五大因緣合,故生識,識亦如是,非我有也。五陰、十二入、十八持亦複如是。

  這一段經文爲了證明呼吸不是“一息”,從四個方面來論證。

  第一:提問者認爲呼吸有一個實體,是“一息”,即像一條線,一根繩,一條蛇一樣,是“一條”呼吸,在身體內外,出去又進來,進來又出去。他的理由是,我們呼吸的時候,吸入冷氣,呼出熱氣,這就像我們嘴巴裏含了一口水,它是暖的,我們把它吐在碗裏,它就變冷;我們再把這碗水,喝進去,含在嘴裏,它又會變暖,如此冷暖交替,循環不絕。呼吸就是這“一口水”,進來變暖,出去變冷……不管是暖的,還是冷的,它還是這碗水,還是這口氣。它的實體不變。

  經文認爲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爲,當我們向外呼出一口氣,這口氣就消散了。並不是這口氣呼出去,它不散,等我們吸氣的時候,它又跑回來,這叫“無將入”。事實是,當我們吸氣的時候,前邊呼出去的那口氣已經散滅了,我們再吸入的是新的氣。這口氣被吸進來,通過在身體內部,與肺部氣體的交換而消散。它也不是就像個東西停在那兒,等著再被呼出去,這叫“無將出”。所以入息和出息並不是同一個息,沒有什麼實體性的“一息”。

  如果確有一“條”呼吸,像水一樣。我們且不說這個東西天天在那兒進進出出的討厭,有一個問題卻必須想好怎麼辦。這“條”實體性的氣在從口鼻進出的時候,會出現這種情況:它會有一截在肚子裏,有一截在口鼻邊,還有一截在鼻子外邊。如果呼吸正常倒還好,如果突然出了狀況,受了驚嚇,或情緒激動起來,呼吸節奏一下改變,裏邊的還沒出去,外邊的卻突然想進來;或是外邊的還沒進來,裏邊的倒頭要出去。這怎麼辦?豈不就堵在那裏了?我們天天呼氣吸氣,從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啊!所以沒有“一息”,沒什麼裏面一截,外邊一截,這也可以叫“亦無將入,亦無將出”。

  不但整體的呼吸是這樣,…

《由呼吸通達實相——佛教安般念對空性的開顯(覃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