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作處,若作不作已,若于彼心燋熱、重燋熱、究竟燋熱,是名悔。”(大正28,673a11-13)
25決=缺【宋】【宮】,=穴【元】【明】。(大正25,184d,n.13)
決(ㄑㄩㄝ):通“ 缺”。破裂。(《漢語大詞典(五)》,p.1018)
26二種悔:後悔本來應該作而未作,後悔本來不應該作的卻作了。
27“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本來應該作而未作的,也不會因爲心生悔的緣故,就能令它變成已作。[原來未及時作的,即使心生悔,現在想作也來不及了]
28“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本來不應該作的卻作了,也不能因爲心生悔的緣故,就能令它不作。
29初禅五禅支:覺、觀、喜、樂、一心。參見《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5c)。
30參見天臺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大正46,462c-466c),《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2(大正46,484a-490c)。
31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四章〈其他法門〉,第叁節〈戒
定
慧〉 第二項〈大乘定學〉,p.1210-p.1227。
32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大乘定學〉,p.1212:
“(1)應薩婆若(一切智)心,是菩提心相應。(2)入禅而不爲禅力所拘,生于色無色界,是方便力。(3)教他人入禅,是大悲心。(4)無所得,是般若相應。入禅,而與菩提心,大悲心,方便,無所得般若相應,才是菩薩的禅波羅蜜。……。《般若經》所說的禅波羅蜜,除去應有的菩提心、悲心、方便、般若(或更加“回向薩婆若”)外,禅法的內容,如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解脫、九次第定、師子奮迅叁昧、超越叁昧,與《阿含經》所傳的禅法相同。”
33禅波羅蜜:1、自得禅,悲願衆生得禅,依禅成佛。2、不受禅味,不隨報生,爲調心入禅,方便還生欲界度生。3、入定,人天不知所依所緣,心不動。4、禅中發大悲,心淨爲衆生。5、知法實相,入禅安隱,心不著味。6、不生覺觀能爲衆生說法。7、觀諸法亂相定相不二。8、五度助成。9、以禅發通,一念遍供十方佛。10、遍入五道變身叁乘化生。11、發通見衆生苦,起大悲心。12、入禅、行悲、除罪、得實相智。13、不亂不味故。(印順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34(1)參見《大般若經》卷592 (大正7,1064 c29-1065 a14)。
(2)有關“長壽天”,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 (大正8,225b15-18),《大智度論》卷38〈4 往生品〉(大正25,338c29-339a11)。
35參見《維摩诘所說經》卷上:“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爲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大正14,539c19-21)
36無所依入諸禅,參見:
(1)《雜阿含》卷33(926經)(大正2,235c-236b)。
(2)鸠摩羅什譯《善臂菩薩經》(《大寶積經》卷94,26會)(大正11,533c)。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8~p.285,p.1210~p.1227:
《雜阿含經》……《佛化诜陀迦旃延經》說“真實禅”與“強梁禅”,是以已調伏的良馬,沒有調伏的劣馬,比喻深禅與世俗禅。……現在摘錄《雜阿含經》卷33(大正2,236a-b)所說:
“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念)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非)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禅。……
經中先說明,要離貪欲等五蓋,不可以五蓋來求正受(叁昧)。修禅要先離五蓋,是佛法中修禅的一般定律。
次說修禅者應不依一切而修禅;如不依一切而修,那就印度的大神,天主是帝釋天,伊濕波羅是自在天(梵天異名),波阇波提是生主,都不能知道“依何而禅定”。原來一般的禅定,必有所依緣的禅境,所以有他心通的諸天,能知禅者的心境。現在一無所依,這就不是諸天世俗心境所能知道了。
接著,佛爲跋迦利(诜陀)說明:不依一切而修,是于一切想而伏(“除遣”)一切想。依一切法離一切想,就是無所依的深禅。經中所說不依的一切,也就是一般的禅法。
地、水、火、風,依此四大而修的,如地、水、火、風──四種遍處;如觀身四大的不淨,如“持息念”的依風而修。空、識,也是遍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是四無色定。
此世、他世、日、月:一般世俗禅定,或依此世界,或依其他世界,或依日輪,或依月輪而修。這都是有依有想的世俗定,與《楞伽經》所說的“愚夫所行禅”相合。
見、聞、覺、識(知),是六根識。在禅法中,有依根識的直觀而修的。
得與求,是有所求、有所得,甚深禅是無求無得而修的。
隨覺、隨觀,覺觀即新譯的尋、伺。依世俗定說,二禅以上,沒有尋、伺。約叁界虛妄說,叁界都是尋、伺所行。
這所說的一切,都不依止,離一切想的深禅,與大乘所說,般若現證時能所雙忘,沒有所緣緣影像相,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無所依禅,……如《別譯雜阿含經》卷8(大正2,431a)說:
“佛告薄迦梨:若有比丘深修禅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僞,都不見有真實地相。水、火、風種,……亦複如是,皆悉虛僞,無有實法。但以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爲什麼不依一切?爲什麼除一切相(在心就是想)?因爲這一切都是虛妄無實的,只是因緣和合的假名。“不見有法及以非法”,就是不取有相與無相。從因緣而有的,假名無實;深觀一切空寂,所以離有離無。這是以佛爲诜陀所說的──離有無的緣起中道觀,解說這不依一切,離一切相的深禅。
37 ┌ 一、外道有叁患,小乘智薄悲小…………菩薩禅中不忘衆生。
│ 二、余人欲界心不得次第入禅……………菩薩欲界心次第入。
菩薩與余人禅之別┤ 叁、余人總相慧離欲………………………菩薩能別相分別離欲。
│ 四、余人不知菩薩住禅心所緣所到。
└ 五、小但超二,大自在能超。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16]p.30)
外道、小乘、菩薩入禅之別(二說)(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38 ┌ 外道禅:不知實相,著味 ─── 著
外、小、菩薩禅之別┤ 二乘禅:無悲心,不能盡行 ┐
└ 菩薩禅 ┬ 有悲心,能盡行 ├ 不著
└ 知實相,不著 ┘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27]p.52)
3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0〈68攝五品〉:“菩薩住般若波羅蜜,除諸佛叁昧,入余一切叁昧;若聲聞叁昧、若辟支佛叁昧、若菩薩叁昧,皆行皆入。”(大正8,368a12-16)
40 ┌ 外道禅:有味著、邪見、憍慢叁患。
又外、小、菩薩入禅之別┤ 二乘禅:悲薄智淺,不貫徹實相,獨善,斷佛種。
└ 菩薩禅:集諸佛法,不忘衆生。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27]p.52)
41外道離欲得禅:(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57]p.97)
外禅叁種患。(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42參見《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9b)。
43兀(ㄨˋ):靜止,使靜止。晉陸機《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漢語大詞典(二)》,p.1569)
44參見《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1b-c)。
45參見《大智度論》卷10(大正25,135c),《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1(大正15,370b22-371b5)。
46超越叁昧:小但超一,大能超九。(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8]p.74)
大小差別:小總相慧離欲,大別相慧離欲;小但超一,大能超九。(導師《大智度論筆記》[D009]p.250)
參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0(大正8,368b5-28),《大智度論》卷81(大正25,628a-b)。
47不時解脫阿羅漢超越定:唯能超一,不能超二。參見《俱舍論》卷28〈定品〉(大正29,149a11-14)。
48參見《雜阿含經》卷21(568經):“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大正2,150a28-29)
49《高麗藏》及《大正藏》于“忍辱”與“禅定”之間均缺“精進”。
50 ┌ 一、非內法有(不應待外生),非外法有(應與我無患),非中間有(則無處所)
│ 二、不從先世來(幼年無故),不去至後世
┌ 離系┤ 叁、不從諸方來,不常自有
│ │ 四、非一分中有,非遍身中有
觀欲實相即禅┤ │ 五、不從五塵來,不從五情出
│ │ 六、非先有貪欲而後生(生無所生故),非先有生後有貪欲(貪欲無故),非一
│ │ 時生(生者、生處無分別故)
│ └ 七、欲與欲者非異(因緣生法不可離故),亦非是一(人法應無分別)
└ 定解 —— 貪欲無生無滅,故無定無亂 —— 知欲實相與禅實相無別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0]p.56)
51不取不舍:諸法空故,不舍五蓋,不取禅定。(導師《大智度論筆記》[D014]p.258)
52參見《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1c-102a)引《德女經》雲無明非內非外,亦不兩中間。參見《梵志女首意經》(大正14,940a9-27),《有德女所問大乘經》(大正14,941a27-b13),《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大正12,80c18-81a15)。
53大正藏原作“中二”,今依【宋】【元】【明】【宮】【石】改作“中”。(大正25,189d,n.9)
54參見《大智度論》卷15:“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大正25,171b9)
55(1)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7觀叁相品〉p.159:
若有未生法,說言有生者,此法先已有,更複何用生。
性空論者說:凡是存在的,必是生起的,沒有生就不存在。所以,說“有未生”的“法”,先已存在,一碰到緣就可以“有生”的話,這未生的(所生)“法”既是“先已有”了,“更”要“用”(能生的)“生”做什麼呢?因爲生是使法從無到有的;既已有了,生就無用,那怎麼可說先有而後生呢?
(2)《大智度論》卷15:“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已有心故。”(大正25,171 b8-9)
56參見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觀叁相品〉p.150。
57參見《中論》〈6觀染染者品〉(大正30,8a15-c2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133~p.142,《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7c2-8)。
58菩薩無所依入禅。(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2)
無所依入禅,參見《雜阿含經》卷33(926經)〈诜陀迦旃延經〉(大正2,235c-236b),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78~p.285,p.1210~p.1227。
59因禅具悲,拔罪發慧(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37]p.73)
60 ┌ 愛多 - 樂著于禅 ─┐
┌ 微┤ 慢多 - 自謂已得 │
┌ 亂┤ └ 見多 - 取相執實 │
│ │ ┌ 貪 ├不亂不味名禅波羅蜜
禅障┤ └ 粗┤ 瞋 │
│ └ 癡 │
└ 味 ───── 一心愛樂 ─┘
(導師《大智度論筆記》[A006]p.11)
61另參見《大智度論》卷45(大正25,386c5-2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4〈15辯才品(富樓那品)〉(大正8,246b11-c25),《大智度論》卷45(大正25,388a10-b2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20〈68攝五品(六度相攝品)〉(大正8,367a3-b21),《大智度論》卷81(大正25,627a4-b18)。
《《大智度論》之禅波羅蜜(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