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華嚴經》十句經文的六相說,進一步理論化,並引申爲對整個宇宙現象的描述,認爲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具足六相,用此六相就可以解說一切緣起現象。
所謂六相,就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法藏認爲,現象世界的一切事物皆具有六相,概而言之,由諸要素組成的事物整體是總相;構成某一事物的諸要素是別相。事物由衆因緣和合而成,構成事物的各要素雖形相不一,但共同和合而成爲一體,是同相;構成事物的諸要素雖同成一體,但各要素形態、功能各異,是異相。事物的各種要素相互和合共同作用共同成就事物,是成相;各種要素各自保持自身的獨立狀態,是壞相。
法藏在《華嚴金師子章·括六相第八》和《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理分第十》中,分別以金師子和屋舍爲喻,對六相的意義作了明了詳盡的闡釋。以金師子來說,作爲因緣而起的事物,金師子的整體就是總相;組成金師子的各個部分,如眼、耳、鼻、舌、身等各有不同,是爲別相;眼、耳等各部分具有共性,共同組成金師子,是爲同相;而各個部分各司其職,各有特點,互不相亂,就是異相;眼、耳等各個部分互相配合共同構成金師子,這是成相;各個部分各住本位,不構成師子整體,是爲壞相。若以由椽、瓦等構成的房屋來說,房屋整體就是總相;構成房屋的椽、瓦等各種材料與房屋有區別,就是別相;椽、瓦等材料雖形狀、功能各異,而不相違背、共同構成房屋,具有共同的特性,是爲同相;椽、瓦等材料彼此之間各各相異,互不相同,是爲異相;由椽、瓦等諸緣和合共同構成房屋,房屋構成之後,椽、瓦等才能稱爲房屋的組成部分,椽、瓦等部分與房屋相輔相成,是爲成相;椽、瓦等雖共同構成房屋,但各個部分均保持自身獨立的性質,椽、瓦等自身並沒有變成房屋,這就是壞相。
法藏的六相圓融說,通過對緣起現象各具總、別、同、異、成、壞六種相狀及其相互關系的闡述,論述了法界緣起的內容,以及緣起現象間相互依存、相融相攝的圓融關系。
總之,六相圓融說強調說明了事物所具有的六相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以此昭示宇宙現象的相即相攝、圓融無礙。“一切緣起法,不成則已,成則相即相融,無礙自在,圓極難思”。法藏認爲,六相圓融是佛教一乘教義的根本特色,這種義理不是一般的經驗認識所能達到的,它是經過長期修持才能證悟的很高的智慧境界。一旦領悟這種學說,就能斷除一切煩惱,成就一切德行,顯現一切理性,從而進入華嚴境界。
十玄無礙說是華嚴宗法界緣起說的又一主要內容。十玄無礙的全稱是十玄緣起無礙法門,又稱十玄緣起、華嚴一乘十玄門、十玄門、無盡緣起法門等,簡稱十玄。華嚴二祖智俨在其所著《華嚴一乘十玄門》中首次提出了十玄學說,後來法藏繼承了這一學說,並逐步加以發揮和完善。下面我們結合法藏所著的《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金師子章》的有關論述,敘述一下十玄門的名稱和含義。
(1)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就是時間上沒有先後;“具足”,就是完全具備,無所遺漏;“相應”,就是相互呼應,不相違背。此門說的是因緣和合而起的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在時間上沒有前後,在內容上無所缺漏,互爲因果,彼此相應。這一門是整個十玄門的總體概說,其余九門都是對這一門的具體闡述。
(2)廣狹自在無礙門。“廣”即廣大,“狹”即狹小。此門是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雖然有大小、廣狹的區別,但互爲緣起,大小交融。就某一事物而言,既有緣起、含藏其它事物的廣的一面,亦有保持其自身特性的狹的一面,二者同時成立,不相妨礙。所以稱之爲“自在無礙”。
(3)一多相容不同門。這裏的“一”和“多”均有兩重意思:其一,“一”指總相、全體;“多”指別相、個體。一切事物的真如本體就是“一”,隨緣顯現的萬事萬物就是“多”。其二,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任舉一物就是“一”,其它一切事物就是“多”。“相容”即相互包容、相互含攝,一能容多,多能容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不同”即一多雖相互容攝,但又互不相混,曆然有別。這一門是說宇宙間事物的本體和現象及現象與現象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區別的關系。
(4)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是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就本體而言,都是相即相入、自在無礙的。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
(5)秘密隱顯俱成門。指一切事物皆具有隱和顯兩個方面,二者同時並存,相輔相成。
(6)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是說一切事物,無論是大如須彌山,還是小如微塵,都能相互含容,相互滲透,而又各守自位,不壞本相。不僅大能容小,即使極微小的事物也能含容包攝極龐大的事物,甚至含容一切事物,而且此中所有事物,無論其大小微細,都能安然並立,不相妨礙。
(7)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指帝釋天,是佛教護法神十二天之一。“因陀羅網”是帝釋天宮殿裏的一張綴滿無數珍珠的網。法藏以因陀羅網珠光閃耀、珠影交映爲喻,說明現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包含著一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相互交涉,相即相入,無窮無盡,以此說明法界緣起重重無盡的道理。
(8)托事顯法生解門。托事,即隨舉一事;顯法,即顯現道理;生解,即産生悟解。此門是說一切事物皆是互爲緣起的,隨舉一物,即能顯現出圓融的道理來,能使衆生悟解事事無礙的真谛。
(9)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各有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合爲九世;九世相互攝入,不出當前一念,此一念就是總相,九世就是別相,總別相合,即爲十世。隔法,是指存在于不同時間(十世)的相互有別的事物。此門是說存在于十世中的事物和現象互有區別、前後相隔,但又于一念之中具足顯現,相即相入,融通無礙。
(10)主伴圓明具德門。此門是說因緣而起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無論以哪一種事物爲主,其余諸法皆爲其伴,主伴是相對的、變化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事物當它緣起作爲主時,其他事物必然作爲伴而隨之生起。這樣,相互依存的萬事萬物就形成了互爲主伴、彼此交織、重重無盡的圓融關系。
十玄無礙說是在六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六相說是就每一個具體的事物來說的,而十玄說則是就整個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及其相互關系而言的。法藏認爲,“此十門同一緣起,無礙圓融,隨爲一門,即具一切”。由十玄門的圓融無礙而及于現實世界一切事物的圓融無礙,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具足這十玄,因此,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事物之間都是圓融無礙的。事物之間雖相即相入、圓融無礙,但並沒泯除差別,不壞本相。這就是法藏對緣起世界萬物的總體描述。
法界觀是華嚴宗的基本觀法。這裏的法界是指觀想的對象,觀指能觀的智慧,觀法就是觀想真理的方法,是一種佛教的實踐行爲。法藏在《華嚴發菩提心章》中提出了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和周遍含容觀叁觀,以此作爲法界觀的主要內容。法界觀到澄觀時確定爲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觀法,這就是著名的四法界說。宗密在《注華嚴法界觀門》中說:“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這“一真法界”在萬有中表現出來的四種法界,也反映著修持者對理事關系上的認識過程,構成禅觀的內容。其一:“事法界”,是說宇宙萬有的事相,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反映了事物的個性和差別性,或人的初級認識;其二:“理法界”,是指宇宙萬物雖千差萬別,但理體平等,皆是真如之理。反映了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本質,也特指佛教對“空性”的認識;其叁:“理事無礙法界”,即“理徹于事”,“事遍于理”,是指事物的本體和事相同時並存,圓融無礙。法藏在《華嚴發菩提心章》中說:“能遍之理,性無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分無限。此有分限之事于無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無體,還同理故。”不可分割的真理本體遍布、貫穿于每一有分限的事物中,每一具體事物又同時攝盡真如本體。理與事的這種圓融無礙關系,可以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概括。同一本體顯現爲紛然雜陳的各種事物,是謂“一即一切”;千差萬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體,是謂“一切即一”。其四:“事事無礙法界”,是指現象界的一切事物,因以同一的真如理體爲共同的本性,所以事與事之間稱性融通,相即相入,一多無礙,重重無盡。這是最能顯示華嚴宗理論特色的觀法,是華嚴宗區別于其他教派的獨特教法之一。法藏在《華嚴發菩提心章》中說:“事無別事,全理爲事”,“謂事諸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就是說,事本相礙,大小等殊,自性各異;但理則包遍一切,如空無礙,以理融事,全事如理。由于諸事含容一理,所以萬有之間就構成“相即相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層層無盡,圓融無礙的關系。
華嚴宗對于佛教哲學的主要貢獻,是自覺地、廣泛地運用了理事、體用、總別、一多等範疇,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問題做了深刻的解說。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幾乎是所有的宗教神學都要涉及的問題,也是哲學史上的重大問題。在佛教大乘各派哲學中,也普遍地有所觸及,但只有到了中國華嚴宗,才如此明確和詳盡地作出專題論述,從而構成這一宗派的主要理論特色。華嚴宗的佛教哲學思想對中國哲學史特別是對程朱理學有很大的影響,程朱理學的形成,論題的提出,範疇應用以及思維方式等等,都從華嚴宗那裏得到了許多啓發。
叁、法脈長傳
宗密死後四年,華嚴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樣受到會昌法難的沈重打擊,後經過徹微、海印、法燈數傳,一直到宋初才得以複興。時有子(王+睿)(965—1038)以恢複弘傳華嚴宗義爲己任,弘揚宗密的學說。繼承子(王+睿)研習華嚴的是其弟子淨源(1001—1088)。淨源,晉江人士,受具足戒後,先到五臺師從承遷學習華嚴,又到橫海從明覃學習《華嚴合論》,然後回到南方,師事子(王睿)學習《楞嚴》、《圓覺》、《起信》等經論。宋神宗時(1068—1085),入住錢塘慧因寺,以中興華嚴爲己任,在江浙一帶大力弘揚華嚴學,時人稱他爲“中興教主”。著有《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妄盡還源觀疏鈔補解》、《原人論發微錄》等,還抄錄澄觀的《華嚴大疏》並對《華嚴經》作了注釋,題名爲《華嚴疏鈔注》(共120卷,現存58卷。)。另外,還有本嵩、法秀、寶印、祖覺、惟白、複庵、清了等人融合禅教,將華嚴教義融入禅宗。又有道亭著有《義苑疏》十卷、觀複著有《折薪記》五卷、師會著有《焚薪》二卷和《複古記》叁卷、希迪著有《集成記》六卷,皆是對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的注釋,被稱爲宋代華嚴四大家。
元代時有麗水盤谷,于錢塘慧因寺講授《華嚴》大意,又有五臺山祐國寺文才(1241—1302),研習華嚴之學,著有《慧燈集》等。其弟子有五臺山普甯寺了性和玉山普安寺寶嚴(1272—1322)等。明代時亦有人研習傳承華嚴學說。李贽撰有《華嚴合論簡要》四卷,方澤撰有《華嚴經合論纂要》叁卷,雲棲袾宏(1535—1615)著有《華嚴經感應略記》,憨山德清(1546—1623)著有《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及《華嚴法界境》一卷,藕益智旭(1599—1655)在所著《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用華嚴宗的理論闡發《大乘起信論》的學說。明末清初,德水明源著有《五教解诮論》和《論未知圓義解》,力圖重振華嚴宗風。其弟子續法(1641—1728)繼承師命,盛弘華嚴,著有《賢首五教儀科注》四十八卷、《華嚴別行經圓談疏鈔記》十二卷、《法界頌釋》一卷、《法界觀鏡纂注》二卷、《法界宗蓮花章》一卷、《華嚴鏡燈章》一卷、《法界宗五祖略記》一卷、《賢首十要》二卷、《華嚴宗佛祖傳》十四卷等,同時他還將華嚴宗的核心義理集錄爲《賢首五教儀》六卷,後又略爲《五教儀開蒙》一卷。清朝初年,大江南北弘傳華嚴教義的亦大有人在。至清末,楊文會(1837—1911)廣究諸宗,而服膺華嚴,自稱“教在賢首,行在彌陀”。他還將在海內外搜集到的華嚴著述輯錄爲《華嚴著述輯要》及《賢首法集》行世。還有創辦華嚴大學的月霞(1861—1918),也是清末弘傳華嚴教義的著名人士。
注釋:
1 《唐傳》卷23《昙無最傳》
2 贊甯撰《宋高僧傳》上,中華書局1987年8月第1版,第105頁。
3 贊甯撰《宋高僧傳》上,中華書局1987年8月第1版,第124頁。
4 《華嚴原人論序》,《大正藏》卷45,第708頁,上。
《中國佛教宗派——華嚴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