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释《华严经》十句经文的六相说,进一步理论化,并引申为对整个宇宙现象的描述,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足六相,用此六相就可以解说一切缘起现象。
所谓六相,就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法藏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事物皆具有六相,概而言之,由诸要素组成的事物整体是总相;构成某一事物的诸要素是别相。事物由众因缘和合而成,构成事物的各要素虽形相不一,但共同和合而成为一体,是同相;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虽同成一体,但各要素形态、功能各异,是异相。事物的各种要素相互和合共同作用共同成就事物,是成相;各种要素各自保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是坏相。
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括六相第八》和《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义理分第十》中,分别以金师子和屋舍为喻,对六相的意义作了明了详尽的阐释。以金师子来说,作为因缘而起的事物,金师子的整体就是总相;组成金师子的各个部分,如眼、耳、鼻、舌、身等各有不同,是为别相;眼、耳等各部分具有共性,共同组成金师子,是为同相;而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各有特点,互不相乱,就是异相;眼、耳等各个部分互相配合共同构成金师子,这是成相;各个部分各住本位,不构成师子整体,是为坏相。若以由椽、瓦等构成的房屋来说,房屋整体就是总相;构成房屋的椽、瓦等各种材料与房屋有区别,就是别相;椽、瓦等材料虽形状、功能各异,而不相违背、共同构成房屋,具有共同的特性,是为同相;椽、瓦等材料彼此之间各各相异,互不相同,是为异相;由椽、瓦等诸缘和合共同构成房屋,房屋构成之后,椽、瓦等才能称为房屋的组成部分,椽、瓦等部分与房屋相辅相成,是为成相;椽、瓦等虽共同构成房屋,但各个部分均保持自身独立的性质,椽、瓦等自身并没有变成房屋,这就是坏相。
法藏的六相圆融说,通过对缘起现象各具总、别、同、异、成、坏六种相状及其相互关系的阐述,论述了法界缘起的内容,以及缘起现象间相互依存、相融相摄的圆融关系。
总之,六相圆融说强调说明了事物所具有的六相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以此昭示宇宙现象的相即相摄、圆融无碍。“一切缘起法,不成则已,成则相即相融,无碍自在,圆极难思”。法藏认为,六相圆融是佛教一乘教义的根本特色,这种义理不是一般的经验认识所能达到的,它是经过长期修持才能证悟的很高的智慧境界。一旦领悟这种学说,就能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德行,显现一切理性,从而进入华严境界。
十玄无碍说是华严宗法界缘起说的又一主要内容。十玄无碍的全称是十玄缘起无碍法门,又称十玄缘起、华严一乘十玄门、十玄门、无尽缘起法门等,简称十玄。华严二祖智俨在其所著《华严一乘十玄门》中首次提出了十玄学说,后来法藏继承了这一学说,并逐步加以发挥和完善。下面我们结合法藏所著的《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的有关论述,叙述一下十玄门的名称和含义。
(1)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就是时间上没有先后;“具足”,就是完全具备,无所遗漏;“相应”,就是相互呼应,不相违背。此门说的是因缘和合而起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在时间上没有前后,在内容上无所缺漏,互为因果,彼此相应。这一门是整个十玄门的总体概说,其余九门都是对这一门的具体阐述。
(2)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即广大,“狭”即狭小。此门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虽然有大小、广狭的区别,但互为缘起,大小交融。就某一事物而言,既有缘起、含藏其它事物的广的一面,亦有保持其自身特性的狭的一面,二者同时成立,不相妨碍。所以称之为“自在无碍”。
(3)一多相容不同门。这里的“一”和“多”均有两重意思:其一,“一”指总相、全体;“多”指别相、个体。一切事物的真如本体就是“一”,随缘显现的万事万物就是“多”。其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任举一物就是“一”,其它一切事物就是“多”。“相容”即相互包容、相互含摄,一能容多,多能容一,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不同”即一多虽相互容摄,但又互不相混,历然有别。这一门是说宇宙间事物的本体和现象及现象与现象既相互包含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4)诸法相即自在门。此门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本体而言,都是相即相入、自在无碍的。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
(5)秘密隐显俱成门。指一切事物皆具有隐和显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并存,相辅相成。
(6)微细相容安立门。此门是说一切事物,无论是大如须弥山,还是小如微尘,都能相互含容,相互渗透,而又各守自位,不坏本相。不仅大能容小,即使极微小的事物也能含容包摄极庞大的事物,甚至含容一切事物,而且此中所有事物,无论其大小微细,都能安然并立,不相妨碍。
(7)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指帝释天,是佛教护法神十二天之一。“因陀罗网”是帝释天宫殿里的一张缀满无数珍珠的网。法藏以因陀罗网珠光闪耀、珠影交映为喻,说明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包含着一切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交涉,相即相入,无穷无尽,以此说明法界缘起重重无尽的道理。
(8)托事显法生解门。托事,即随举一事;显法,即显现道理;生解,即产生悟解。此门是说一切事物皆是互为缘起的,随举一物,即能显现出圆融的道理来,能使众生悟解事事无碍的真谛。
(9)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合为九世;九世相互摄入,不出当前一念,此一念就是总相,九世就是别相,总别相合,即为十世。隔法,是指存在于不同时间(十世)的相互有别的事物。此门是说存在于十世中的事物和现象互有区别、前后相隔,但又于一念之中具足显现,相即相入,融通无碍。
(10)主伴圆明具德门。此门是说因缘而起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无论以哪一种事物为主,其余诸法皆为其伴,主伴是相对的、变化的,又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事物当它缘起作为主时,其他事物必然作为伴而随之生起。这样,相互依存的万事万物就形成了互为主伴、彼此交织、重重无尽的圆融关系。
十玄无碍说是在六相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六相说是就每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说的,而十玄说则是就整个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而言的。法藏认为,“此十门同一缘起,无碍圆融,随为一门,即具一切”。由十玄门的圆融无碍而及于现实世界一切事物的圆融无碍,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具足这十玄,因此,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事物之间都是圆融无碍的。事物之间虽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但并没泯除差别,不坏本相。这就是法藏对缘起世界万物的总体描述。
法界观是华严宗的基本观法。这里的法界是指观想的对象,观指能观的智慧,观法就是观想真理的方法,是一种佛教的实践行为。法藏在《华严发菩提心章》中提出了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和周遍含容观三观,以此作为法界观的主要内容。法界观到澄观时确定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观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法界说。宗密在《注华严法界观门》中说:“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这“一真法界”在万有中表现出来的四种法界,也反映着修持者对理事关系上的认识过程,构成禅观的内容。其一:“事法界”,是说宇宙万有的事相,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反映了事物的个性和差别性,或人的初级认识;其二:“理法界”,是指宇宙万物虽千差万别,但理体平等,皆是真如之理。反映了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本质,也特指佛教对“空性”的认识;其三:“理事无碍法界”,即“理彻于事”,“事遍于理”,是指事物的本体和事相同时并存,圆融无碍。法藏在《华严发菩提心章》中说:“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分无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同理故。”不可分割的真理本体遍布、贯穿于每一有分限的事物中,每一具体事物又同时摄尽真如本体。理与事的这种圆融无碍关系,可以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来概括。同一本体显现为纷然杂陈的各种事物,是谓“一即一切”;千差万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体,是谓“一切即一”。其四:“事事无碍法界”,是指现象界的一切事物,因以同一的真如理体为共同的本性,所以事与事之间称性融通,相即相入,一多无碍,重重无尽。这是最能显示华严宗理论特色的观法,是华严宗区别于其他教派的独特教法之一。法藏在《华严发菩提心章》中说:“事无别事,全理为事”,“谓事诸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就是说,事本相碍,大小等殊,自性各异;但理则包遍一切,如空无碍,以理融事,全事如理。由于诸事含容一理,所以万有之间就构成“相即相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层层无尽,圆融无碍的关系。
华严宗对于佛教哲学的主要贡献,是自觉地、广泛地运用了理事、体用、总别、一多等范畴,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的解说。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几乎是所有的宗教神学都要涉及的问题,也是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在佛教大乘各派哲学中,也普遍地有所触及,但只有到了中国华严宗,才如此明确和详尽地作出专题论述,从而构成这一宗派的主要理论特色。华严宗的佛教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对程朱理学有很大的影响,程朱理学的形成,论题的提出,范畴应用以及思维方式等等,都从华严宗那里得到了许多启发。
三、法脉长传
宗密死后四年,华严宗和其他佛教宗派一样受到会昌法难的沉重打击,后经过彻微、海印、法灯数传,一直到宋初才得以复兴。时有子(王+睿)(965—1038)以恢复弘传华严宗义为己任,弘扬宗密的学说。继承子(王+睿)研习华严的是其弟子净源(1001—1088)。净源,晋江人士,受具足戒后,先到五台师从承迁学习华严,又到横海从明覃学习《华严合论》,然后回到南方,师事子(王睿)学习《楞严》、《圆觉》、《起信》等经论。宋神宗时(1068—1085),入住钱塘慧因寺,以中兴华严为己任,在江浙一带大力弘扬华严学,时人称他为“中兴教主”。著有《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原人论发微录》等,还抄录澄观的《华严大疏》并对《华严经》作了注释,题名为《华严疏钞注》(共120卷,现存58卷。)。另外,还有本嵩、法秀、宝印、祖觉、惟白、复庵、清了等人融合禅教,将华严教义融入禅宗。又有道亭著有《义苑疏》十卷、观复著有《折薪记》五卷、师会著有《焚薪》二卷和《复古记》三卷、希迪著有《集成记》六卷,皆是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注释,被称为宋代华严四大家。
元代时有丽水盘谷,于钱塘慧因寺讲授《华严》大意,又有五台山祐国寺文才(1241—1302),研习华严之学,著有《慧灯集》等。其弟子有五台山普宁寺了性和玉山普安寺宝严(1272—1322)等。明代时亦有人研习传承华严学说。李贽撰有《华严合论简要》四卷,方泽撰有《华严经合论纂要》三卷,云栖袾宏(1535—1615)著有《华严经感应略记》,憨山德清(1546—1623)著有《华严经纲要》八十卷及《华严法界境》一卷,藕益智旭(1599—1655)在所著《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用华严宗的理论阐发《大乘起信论》的学说。明末清初,德水明源著有《五教解诮论》和《论未知圆义解》,力图重振华严宗风。其弟子续法(1641—1728)继承师命,盛弘华严,著有《贤首五教仪科注》四十八卷、《华严别行经圆谈疏钞记》十二卷、《法界颂释》一卷、《法界观镜纂注》二卷、《法界宗莲花章》一卷、《华严镜灯章》一卷、《法界宗五祖略记》一卷、《贤首十要》二卷、《华严宗佛祖传》十四卷等,同时他还将华严宗的核心义理集录为《贤首五教仪》六卷,后又略为《五教仪开蒙》一卷。清朝初年,大江南北弘传华严教义的亦大有人在。至清末,杨文会(1837—1911)广究诸宗,而服膺华严,自称“教在贤首,行在弥陀”。他还将在海内外搜集到的华严著述辑录为《华严著述辑要》及《贤首法集》行世。还有创办华严大学的月霞(1861—1918),也是清末弘传华严教义的著名人士。
注释:
1 《唐传》卷23《昙无最传》
2 赞宁撰《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105页。
3 赞宁撰《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124页。
4 《华严原人论序》,《大正藏》卷45,第708页,上。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