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宗派——唯識宗▪P3

  ..續本文上一頁具體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佛教史上最早系統地闡述叁性學說的是《解深密經》。在此經中,稱叁性爲叁相,“謂諸法相略有叁種,何等爲叁?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叁者圓成實相。”6具體地說,遍計所執性,又稱普觀察性、妄分別性等。“遍”,即普遍;“計”,即計度、衡量;“遍計”,即周遍計度、普遍觀察思量。“執”,即執著;“所執”,即是一種虛妄的執著,以爲心之外有實我、實法的存在。遍計所執性,就是以世間萬物爲實有存在的觀念。實際上是指由于人們內心對一切事物的虛妄分別,並因此而執著事物是有自性差別的真實存在。依他起性,又稱依他起自性、他根性、依他性等。“他”,指各種因緣條件。依他起性,是指因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的一切現象。圓成實性,又稱圓成實自性、成就相、真實相、第一義相。“圓”,指遍及一切事物,即圓滿;“成”,指不生不滅、永恒常住,即成就;“實”,指體性常住、斷絕虛妄,即真實。圓成實性,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實體性,是對一切事物真實體性的完備、真實的認識,是永恒的真理。《解深密經》的這種對叁性的界定,是建立在一般的佛教義理之上的,沒有明顯的唯識學特征。這種風格也同樣體現在《瑜伽師地論》之中。

  無著的《攝大乘論》對叁性的解釋有了很大的變化,賦予叁性以唯識的內容,將叁性統攝在唯識之下,實現了叁性的唯識化。《攝大乘論》曰:所謂依他起相,“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如是名爲依他起相。”7 唯識宗在對叁性的解釋上繼承了無著《攝大乘論》的思維理路。

  叁性說是唯識學的核心,是唯識宗對世界的總的解說。它不僅是唯識學派的世界觀,同時也是認識論和修行實踐論。因此,正確地理解了叁性學說,也就是體認了唯識宗關于世界一切現象的實相。從宗教實踐的角度來說,把握了叁性說,也就找到了解脫成佛的正確途徑。《成唯識論》曰:“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爲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轉舍轉得。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舍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8

  佛教的所謂解脫,就是舍染趣淨。從叁性的角度而言,染和淨的所依都是依他起性。染就是依他起性的雜染分,即遍計所執性;淨就是依他起性的清淨分,即圓成實性。只要不懈修習,轉舍遍計所執性,而轉得圓成實性,就是解脫。

  既然唯識宗的基本命題是“萬法唯識”和“唯識無境”,那麼,在佛教實踐領域,實現人生的解脫、成就佛果的立足點也必然要落實到意識(主觀精神)的“轉依”之上。這就是唯識宗特有的解脫理論———“轉識成智”。

  轉依即轉所依。轉有二種:轉舍和轉得。依即依止。轉依就是轉舍染法之所依,轉得淨法之所依。佛教的所謂解脫,從迷悟的角度來說,就是由迷轉悟。迷即生死輪回,悟即涅槃解脫。唯識宗認爲,唯識真如是生死和涅槃的所依,迷此真如,即受生死輪回之苦;悟此真如,便會獲得涅槃究竟之樂。只要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就“能轉滅依如生死,及能轉證依如涅槃”9。《成唯識論述記》曰:“由煩惱障障大涅槃,流轉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大悟大覺。”10煩惱障和所知障被看作妨礙獲得涅槃和菩提智慧的根本障礙,唯識宗稱之爲“二重障”。只有轉舍此二障,才能獲得涅槃和菩提,成就佛果。其實,涅槃和菩提是統一的,是一體之兩面,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境,菩提是佛教所謂的最高智慧———智,涅槃的實現就是菩提智的獲得,菩提智的獲得也就標志著涅槃境界的實現。

  唯識宗認爲,識是世間法,是虛假的、染汙的,是成佛道路上的障礙;智是出世間法,是真實的、純淨的,是成就佛果的最高智慧。因此,唯識宗將“轉識成智”作爲其實現宗教解脫的根本途徑和核心內容。

  識有八種,即前面所說的八識;智有四種,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圓鏡智。此四智分別與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相對應。“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具體而言,就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八識而得四智之後,就能永遠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從而獲得法身,解脫成佛。

  既然“轉識成智”就可解脫成佛,那麼,是否所有的人都能“轉識成智”,或者說一切衆生是不是都能成佛呢?唯識宗的回答是否定的。唯識宗認爲,實現轉識成智,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具有生成“智”的種子,即無漏種子;二是需有正法熏習,即聽聞正法。種子從性質上可以分爲有漏和無漏兩種。“漏”即煩惱,其性質是垢染不淨。有漏種子是染汙的,無漏種子是純淨的。從種子的來源上又可分爲本有種子和新熏種子。在印度瑜伽行學派中,關于種子的來源問題,有本有說、新熏說、本有新熏說幾種不同的說法。無漏種子是本有種子,不是新熏所成,如果不是本有,就沒有無漏種子,因爲有漏種子是染汙的,不可能成爲清淨的無漏種子生起的原因。而要修行成佛,僅有本有是不夠的,在本有的基礎上,還需要正法熏習。“然本有種亦由熏習令其增勝,方能得果,故說內種定有熏習,其間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增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11熏習雖然不能生成新的無漏種子,但可以使無漏種子增長、顯現,使有漏種子削弱以至斷滅。因此,具有先天的無漏種子和聽聞正法熏習是“轉識成智”即解脫成佛的必要條件。

  唯識宗認爲,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轉識成智,因爲有一類種性先天不具有本有的無漏種子,因此永遠不能成就佛果。再者,即使具有先天的無漏種子,還需要後天的正法熏習以增益本有,這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據此,唯識宗把所有衆生分爲五種,這就是其獨特的“五種性說”。

  “種性”,是借用印度種姓製度的概念,表示衆生在成佛的可能性上的區別。“種性”是“種子”的異名,兩者在表述的角度上有所區別。“種子”是指生果的可能性,“種性”是指成佛的可能性。唯識宗所立的五種性是:

  (1)聲聞乘種性,是指聽聞佛道聲而悟道的小乘人。聲聞乘種性具有聲聞乘的無漏種子,依照佛所說的教義修行,可以部分地轉識成智,證得阿羅漢果。

  (2)辟支佛種性,“辟支佛”意譯爲“獨覺”或“緣覺”。具有這種種性的,不一定要聽佛說法,可以自己通過觀察“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證得辟支佛果,因爲是自力悟道,所以稱爲“獨覺”;又因爲是從觀察“十二因緣”而悟道的,故又稱爲“緣覺”。此種種性具有辟支佛種性的無漏種子,能夠滅除煩惱障,但不能滅除所知障,可以部分地轉識成智,證得小乘辟支佛果。

  (3)菩薩乘種性,是大乘種性。此種種性具有佛的無漏種子,可以通過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等大乘修行方法,斷滅煩惱障和所知障等一切障礙,徹底地實現轉識成智,解脫成佛。

  (4)不定乘種性,此種種性,既可成爲小乘,證得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也可成爲大乘,成就佛果。

  (5)無種性,即無出世功德種性、一闡提。這類衆生完全沒有無漏種子,不能斷除二障,因此,永遠不能成佛,也不能成就阿羅漢和辟支佛。

  唯識宗的五種性說堅持一闡提人沒有佛性,永遠不能成佛,是爲了“回轉誹謗大乘心”。至于認爲小乘只能證得阿羅漢果和辟支佛果,也是爲了進一步貶斥小乘個人解脫之路,突出對社會和衆生盡責的大乘菩薩行。但這一理論關閉了一部分人的成佛之路,也與“普度衆生”的大乘根本宗旨相矛盾,對宗教的傳播有消極的影響。而且,還與當時流行的《法華》、《涅槃》思想及主張“人人皆可爲堯舜”的中國傳統觀念不符,受到傳統儒家及佛教界內部天臺宗等的多方責難。

  另外,玄奘、窺基等對因明的介紹與傳播,也有很大的貢獻。經過玄奘和窺基的譯傳,因明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研究因明的學者和著作。

  四、唯識宗的後期發展

  由于唯識學思辯性很強,甚至流于晦澀煩瑣,又堅持種性說,主張一部分人先天不具有無漏種子,因此不能成佛,這與中國傳統上所認爲的人性本善及人人皆可爲堯舜的觀念相沖突,也受到了主張人人皆可成佛的天臺宗、禅宗等宗派的批判,因此,唯識宗在經曆了玄奘、窺基的輝煌與興盛,經慧沼、智周數傳後,就急劇衰落了。唐武宗滅佛之後,唯識宗的重要著作散失嚴重,唯識學漸歸沈寂。

  從唐以後至清朝初年,唯識學經曆了長時期的消沈,但也陸續有僧俗研習,而未曾斷絕。五代時有明福寺僧彥晖,開講《百法明門論》及因明之學,著有《因明骨臺鈔》。汴京大相國寺僧歸嶼,號演法大師,精通俱舍、唯識、因明之學。明萬曆中,明顯著《唯識論俗铨》十卷、《叁十唯識約意》一卷和《因明入正理論直疏》一卷。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著有《唯識心要》十卷、《叁十唯識直解》一卷、《八識規矩頌直解》一卷、《唐玄奘真唯識量略解》一卷等。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著《相宗絡索》一卷,對唯識宗的基本概念分析精當,頗有影響。

  清末以來,出現了複興唯識學的新思潮。戊戌變法的領導人之一的譚嗣同(1865—1898)所著的《仁學》一書,其中有不少唯識思想。國學大師章炳鱗(1869—1936)著有《齊物論唯識釋》,自稱“獨尊法相”,經常用唯識思想來比附諸子之說。他還運用因明與西方邏輯學及中國的墨經進行比較研究。著名居士楊文會(1837—1911),一生以弘揚佛學爲己任,以刻經和講學交互爲用,對近代中國佛學的發展貢獻很大。他從日本搜集到我國失傳的佛教經疏叁百余種,其中包括窺基、慧沼和智周的著作,並將《唯識述記》、《因明述記》等要典刻印流通,爲唯識學及其他各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楊文會的弟子歐陽竟無(1871—1944)繼承師志,經營金陵刻經處,1917年刻成《瑜伽師地論》後五十卷,並爲之寫序。分唯識、法相爲二宗,“約觀心門建立唯識義,約教相門建立法相義”。還有創立“新唯識論”的現代著名學者熊十力(1884—1968),著有《新唯識論》、《破“破新唯識論”》、《佛家名相通釋》等。

  注釋:

  1 《大正藏》卷50,第222頁,下。

  2 贊甯撰《宋高僧傳》上,中華書局1987年8月第1版,第66頁。

  3 贊甯撰《宋高僧傳》上,中華書局1987年8月第1版,第68—69頁。

  4 《大正藏》卷43,第229頁,中。

  5 《大正藏》卷43,第319頁,上—中。

  6 《大正藏》卷43,第232頁,中。

  7 《大正藏》卷31,第137頁下—138頁上。

  8 《大正藏》卷31,第51頁,上。

  9 《大正藏》卷31,第51頁,上。

  10 《大正藏》卷43,第234頁,下。

  11 《大正藏》卷31,第9頁,上。

  

《中國佛教宗派——唯識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