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P3

  ..续本文上一页具体是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佛教史上最早系统地阐述三性学说的是《解深密经》。在此经中,称三性为三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6具体地说,遍计所执性,又称普观察性、妄分别性等。“遍”,即普遍;“计”,即计度、衡量;“遍计”,即周遍计度、普遍观察思量。“执”,即执著;“所执”,即是一种虚妄的执著,以为心之外有实我、实法的存在。遍计所执性,就是以世间万物为实有存在的观念。实际上是指由于人们内心对一切事物的虚妄分别,并因此而执著事物是有自性差别的真实存在。依他起性,又称依他起自性、他根性、依他性等。“他”,指各种因缘条件。依他起性,是指因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的一切现象。圆成实性,又称圆成实自性、成就相、真实相、第一义相。“圆”,指遍及一切事物,即圆满;“成”,指不生不灭、永恒常住,即成就;“实”,指体性常住、断绝虚妄,即真实。圆成实性,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体性,是对一切事物真实体性的完备、真实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解深密经》的这种对三性的界定,是建立在一般的佛教义理之上的,没有明显的唯识学特征。这种风格也同样体现在《瑜伽师地论》之中。

  无著的《摄大乘论》对三性的解释有了很大的变化,赋予三性以唯识的内容,将三性统摄在唯识之下,实现了三性的唯识化。《摄大乘论》曰:所谓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7 唯识宗在对三性的解释上继承了无著《摄大乘论》的思维理路。

  三性说是唯识学的核心,是唯识宗对世界的总的解说。它不仅是唯识学派的世界观,同时也是认识论和修行实践论。因此,正确地理解了三性学说,也就是体认了唯识宗关于世界一切现象的实相。从宗教实践的角度来说,把握了三性说,也就找到了解脱成佛的正确途径。《成唯识论》曰:“依谓所依,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8

  佛教的所谓解脱,就是舍染趣净。从三性的角度而言,染和净的所依都是依他起性。染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分,即遍计所执性;净就是依他起性的清净分,即圆成实性。只要不懈修习,转舍遍计所执性,而转得圆成实性,就是解脱。

  既然唯识宗的基本命题是“万法唯识”和“唯识无境”,那么,在佛教实践领域,实现人生的解脱、成就佛果的立足点也必然要落实到意识(主观精神)的“转依”之上。这就是唯识宗特有的解脱理论———“转识成智”。

  转依即转所依。转有二种:转舍和转得。依即依止。转依就是转舍染法之所依,转得净法之所依。佛教的所谓解脱,从迷悟的角度来说,就是由迷转悟。迷即生死轮回,悟即涅槃解脱。唯识宗认为,唯识真如是生死和涅槃的所依,迷此真如,即受生死轮回之苦;悟此真如,便会获得涅槃究竟之乐。只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就“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9。《成唯识论述记》曰:“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大悟大觉。”10烦恼障和所知障被看作妨碍获得涅槃和菩提智慧的根本障碍,唯识宗称之为“二重障”。只有转舍此二障,才能获得涅槃和菩提,成就佛果。其实,涅槃和菩提是统一的,是一体之两面,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境,菩提是佛教所谓的最高智慧———智,涅槃的实现就是菩提智的获得,菩提智的获得也就标志着涅槃境界的实现。

  唯识宗认为,识是世间法,是虚假的、染污的,是成佛道路上的障碍;智是出世间法,是真实的、纯净的,是成就佛果的最高智慧。因此,唯识宗将“转识成智”作为其实现宗教解脱的根本途径和核心内容。

  识有八种,即前面所说的八识;智有四种,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此四智分别与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相对应。“转识成智”就是转舍有漏之八识,转得无漏之四智。具体而言,就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而得四智之后,就能永远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从而获得法身,解脱成佛。

  既然“转识成智”就可解脱成佛,那么,是否所有的人都能“转识成智”,或者说一切众生是不是都能成佛呢?唯识宗的回答是否定的。唯识宗认为,实现转识成智,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生成“智”的种子,即无漏种子;二是需有正法熏习,即听闻正法。种子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有漏和无漏两种。“漏”即烦恼,其性质是垢染不净。有漏种子是染污的,无漏种子是纯净的。从种子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本有种子和新熏种子。在印度瑜伽行学派中,关于种子的来源问题,有本有说、新熏说、本有新熏说几种不同的说法。无漏种子是本有种子,不是新熏所成,如果不是本有,就没有无漏种子,因为有漏种子是染污的,不可能成为清净的无漏种子生起的原因。而要修行成佛,仅有本有是不够的,在本有的基础上,还需要正法熏习。“然本有种亦由熏习令其增胜,方能得果,故说内种定有熏习,其间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11熏习虽然不能生成新的无漏种子,但可以使无漏种子增长、显现,使有漏种子削弱以至断灭。因此,具有先天的无漏种子和听闻正法熏习是“转识成智”即解脱成佛的必要条件。

  唯识宗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转识成智,因为有一类种性先天不具有本有的无漏种子,因此永远不能成就佛果。再者,即使具有先天的无漏种子,还需要后天的正法熏习以增益本有,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据此,唯识宗把所有众生分为五种,这就是其独特的“五种性说”。

  “种性”,是借用印度种姓制度的概念,表示众生在成佛的可能性上的区别。“种性”是“种子”的异名,两者在表述的角度上有所区别。“种子”是指生果的可能性,“种性”是指成佛的可能性。唯识宗所立的五种性是:

  (1)声闻乘种性,是指听闻佛道声而悟道的小乘人。声闻乘种性具有声闻乘的无漏种子,依照佛所说的教义修行,可以部分地转识成智,证得阿罗汉果。

  (2)辟支佛种性,“辟支佛”意译为“独觉”或“缘觉”。具有这种种性的,不一定要听佛说法,可以自己通过观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证得辟支佛果,因为是自力悟道,所以称为“独觉”;又因为是从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的,故又称为“缘觉”。此种种性具有辟支佛种性的无漏种子,能够灭除烦恼障,但不能灭除所知障,可以部分地转识成智,证得小乘辟支佛果。

  (3)菩萨乘种性,是大乘种性。此种种性具有佛的无漏种子,可以通过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等大乘修行方法,断灭烦恼障和所知障等一切障碍,彻底地实现转识成智,解脱成佛。

  (4)不定乘种性,此种种性,既可成为小乘,证得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也可成为大乘,成就佛果。

  (5)无种性,即无出世功德种性、一阐提。这类众生完全没有无漏种子,不能断除二障,因此,永远不能成佛,也不能成就阿罗汉和辟支佛。

  唯识宗的五种性说坚持一阐提人没有佛性,永远不能成佛,是为了“回转诽谤大乘心”。至于认为小乘只能证得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也是为了进一步贬斥小乘个人解脱之路,突出对社会和众生尽责的大乘菩萨行。但这一理论关闭了一部分人的成佛之路,也与“普度众生”的大乘根本宗旨相矛盾,对宗教的传播有消极的影响。而且,还与当时流行的《法华》、《涅槃》思想及主张“人人皆可为尧舜”的中国传统观念不符,受到传统儒家及佛教界内部天台宗等的多方责难。

  另外,玄奘、窥基等对因明的介绍与传播,也有很大的贡献。经过玄奘和窥基的译传,因明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因明的学者和著作。

  四、唯识宗的后期发展

  由于唯识学思辩性很强,甚至流于晦涩烦琐,又坚持种性说,主张一部分人先天不具有无漏种子,因此不能成佛,这与中国传统上所认为的人性本善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念相冲突,也受到了主张人人皆可成佛的天台宗、禅宗等宗派的批判,因此,唯识宗在经历了玄奘、窥基的辉煌与兴盛,经慧沼、智周数传后,就急剧衰落了。唐武宗灭佛之后,唯识宗的重要著作散失严重,唯识学渐归沉寂。

  从唐以后至清朝初年,唯识学经历了长时期的消沉,但也陆续有僧俗研习,而未曾断绝。五代时有明福寺僧彦晖,开讲《百法明门论》及因明之学,著有《因明骨台钞》。汴京大相国寺僧归屿,号演法大师,精通俱舍、唯识、因明之学。明万历中,明显著《唯识论俗铨》十卷、《三十唯识约意》一卷和《因明入正理论直疏》一卷。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著有《唯识心要》十卷、《三十唯识直解》一卷、《八识规矩颂直解》一卷、《唐玄奘真唯识量略解》一卷等。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著《相宗络索》一卷,对唯识宗的基本概念分析精当,颇有影响。

  清末以来,出现了复兴唯识学的新思潮。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1865—1898)所著的《仁学》一书,其中有不少唯识思想。国学大师章炳鳞(1869—1936)著有《齐物论唯识释》,自称“独尊法相”,经常用唯识思想来比附诸子之说。他还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学及中国的墨经进行比较研究。著名居士杨文会(1837—1911),一生以弘扬佛学为己任,以刻经和讲学交互为用,对近代中国佛学的发展贡献很大。他从日本搜集到我国失传的佛教经疏三百余种,其中包括窥基、慧沼和智周的著作,并将《唯识述记》、《因明述记》等要典刻印流通,为唯识学及其他各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杨文会的弟子欧阳竟无(1871—1944)继承师志,经营金陵刻经处,1917年刻成《瑜伽师地论》后五十卷,并为之写序。分唯识、法相为二宗,“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还有创立“新唯识论”的现代著名学者熊十力(1884—1968),著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佛家名相通释》等。

  注释:

  1 《大正藏》卷50,第222页,下。

  2 赞宁撰《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66页。

  3 赞宁撰《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8月第1版,第68—69页。

  4 《大正藏》卷43,第229页,中。

  5 《大正藏》卷43,第319页,上—中。

  6 《大正藏》卷43,第232页,中。

  7 《大正藏》卷31,第137页下—138页上。

  8 《大正藏》卷31,第51页,上。

  9 《大正藏》卷31,第51页,上。

  10 《大正藏》卷43,第234页,下。

  11 《大正藏》卷31,第9页,上。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