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
华方田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实际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因为法藏有“贤首大师”之称,故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还因此宗以“法界缘起”为旨趣,亦称“法界宗”。
一、创立与初传
《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首次翻译成中文,共三万六千偈,五十卷。后来改定为六十卷,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华严”,亦称“晋经”或“旧经”。《华严经》译成中文之后,对《华严经》的研究也陆续开始。为佛驮跋陀罗翻译《华严经》担任笔受的法业法师所著《华严旨归》(两卷),是最早的《华严经》研究著作。南北朝时代,南北学者的有关研究转而兴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华严》专家。洛阳融觉寺昙无最“妙达涅槃、华严,僧徒千人,常业无怠”,被菩提流支誉为“东土菩萨”1。北魏宣武帝曾敕勒那摩提讲《华严经》,地论师律学大家慧光兼修《华严》,隋代地论师净影寺慧远作《华严疏》七卷。其时在长安南郊终南山至相寺聚居了对《华严》有研究的佛教学者数十人,华严宗的先躯杜顺、智正、智俨等,都长期活动在这里,使该地区成为华严宗的发祥地。
一般认为,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杜顺(557—640),原名法顺,因俗姓杜,故史称杜顺和尚。雍州万年(今西安)人。十八岁出家,先修禅业,后学《华严》,并在终南山宣传《华严》教义。相传著有《华严五教止观》和《华严法界观门》各一卷。在《华严五教止观》中,他根据佛教各种经论的不同教义,把止观分为五类,并将《华严》放在大乘圆教的最高地位。这一分类为智俨、法藏所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成华严宗独特的判教说。在《华严法界观门》中,他把《华严经》的主要思想概括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三个方面,这一思想,后经智俨、法藏等的补充发展,构成了华严宗著名的“四法界”理论。杜顺因而被追尊为华严宗的第一代祖师。
智俨(602—668),俗姓赵,天水(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因曾住至相寺,号“至相大师”;又因晚年住云华寺,故世称“云华尊者”。十二岁随杜顺在终南山至相寺出家。受大戒后,遍学《十地》、《涅槃》、《毗昙》、《成实》、《地持》等经论。后又随至相寺智正钻研《华严经》,并从地论师慧光的《华严疏》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了《华严经》别教一乘的地位和其中关于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思想,从而阐发了“六相”、“十玄门”等义理,奠定了华严宗的主要理论基础,被后来的华严宗人追尊为二祖。著有《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搜玄记》、《华严孔目章》等。弟子主要有法藏、义湘等。其中义湘(625—702)是新罗人,于唐龙朔年中(661—665)来华从智俨学习《华严》,回国后,大弘《华严》,有“海东华严初祖”之称。
真正使华严宗成为教义完备、信徒众多的一大佛教宗派的重要人物是法藏。法藏(643—712),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祖籍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一带)故又称“康法藏”或“康藏法师”。十六岁起到处参访、问学,十七岁时随智俨学习《华严经》一类经典,前后九年,深得真传。智俨去世后二年,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武则天生母荣国夫人死,武则天施宅为太原寺,并度僧以树福田。法藏于是接受披剃,得受沙弥戒,被任命为太原寺的住持,并在太原寺、云华寺开讲《华严经》(晋译本)。四年之后,得受具足戒,成为正式的比丘。据说武则天还赐予法藏“贤首”之名,故又称“贤首国师”或“贤首大师”。自此以后,法藏传译佛经,著书立说,收徒传法,阐释华严义旨,提出判教主张,最后终于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的佛教宗派———华严宗。证圣元年(695年),法藏参加实叉难陀主持的译场,担任笔受,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年)翻译完成,译出八十卷,世称《八十华严》。同年,法藏又在洛阳佛授记寺开讲新译《华严》,据说当讲到“华藏世界品”时,堂宇震动,武则天御笔批示,称此为如来降福、国家祥瑞之兆。法藏还为武则天专门讲解华严义理,其讲授提纲,后整理成书,名为《华严金师子章》。法藏一生讲经说法,不遗余力,前后讲新、旧译《华严》三十余遍。据说他的讲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有一种“能近取譬”、“善巧化诱”的讲演艺术,能使听者如醉如痴,如饮甘露。法藏学富为车,著述等身,包括现存和佚失的几近五十种,其中,有关《华严》的著作就有三十五种之多。主要有《华严金师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策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问答》、《华严义海百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三昧观》、《十二门论宗致义记》、《大乘起信论义记》等。这一系列的著述,构成了华严宗系统的教观学说,在判教、义理、观行等各方面都作了独特的发挥,为华严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受具足戒。后遍游名山,从名僧学相部律、南山律、关河三论。又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和《涅槃经》,然后到钱塘天竺寺法诜处学习《华严经》。唐大历十年(775),又往苏州从天台九祖荆溪湛然习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继而又从慧忠等禅师咨决南宗禅法,从慧云禅师探求北宗禅理,同时,对佛教以外的其它学问也深加研究。唐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眉诸山,后长住五台山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主讲《华严经》,以为“文殊主智,普贤主理,二圣合为毗卢遮那,万行兼通,即大《华严》之义也。”2将佛菩萨崇拜同《华严》教义密切结合起来,强化了五台山与峨眉山作为文殊、普贤道场的地位。他有感于《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便发愿撰写新的《华严经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到贞元三年,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此即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后又对此疏作了数十卷的演义,即《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澄观因此而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澄观应诏入长安,参与《华严后分》和《守护国界主经》的翻译,同时讲经、疏文,为朝廷和大臣所重。传说德宗曾赐号“清凉”,故亦称“清凉国师”。由于澄观广泛参学禅教各家,对《大乘起信论》有很深的体悟,他把禅宗、天台及《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引入华严教法,提倡融会诸宗、禅教一致,体现了中唐以后诸宗相互参透的总趋向。他在《随疏演义钞》中明确表示,他的宗旨即是“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衡三观之玄趣”。他还力破慧苑异说,恢复法藏的正统地位,成为法藏之后振兴华严的重要人物。
澄观著述颇丰,约四百余卷,其中现存的有《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华严法界玄镜》、《大华严经略策》、《三圣圆融观门》等。澄观有门徒百余人,宗密、僧睿、法印和寂光,被称为门下四哲,其中继承其法统的是圭峰宗密。
宗密(780—841),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县)人。“家本豪盛,少通儒书”3,唐宪宗元和二年(807),从禅宗荷泽神会系下的遂州道圆出家,同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偶得《圆觉经》,读后有悟,得道圆印可,并从受《华严法界观门》。元和五年(810)游学至襄汉,遇澄观弟子灵峰,得澄观所著《华严经疏》、《随疏演义钞》,昼夜研读,深受启发。不久即赴长安拜谒澄观,亲受其教。元和十一年(816)后,时常往来于终南山与长安之间,后居终南山草堂寺南的圭峰兰若,诵经修禅,世称“圭峰禅师”。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公元847年,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被华严宗人尊为五祖。
宗密著述很多,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弘扬《华严》的,如《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原人论》等;另一类是关于禅的,如《禅源诸诠集都序》、《禅门师资承袭图》等;第三类是发挥《圆觉经》的,如《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之钞》等。此外,对《金刚经》、《盂兰盆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也有疏注。
宗密的弟子甚多,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三载,主要有圭峰温、慈恩寺太恭、兴善寺太锡、万乘寺宗、瑞圣寺觉、化度寺仁瑜等。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从法藏、澄观那里继承来的法界缘起论,但在判教等问题上则夹杂了大量的南宗禅思想,从而使他的佛教思想呈现出了禅教一致的特点。在佛教外部,宗密还倡导会通儒、道各家思想,影响所致,使调和内外各种思想竟成了日后华严宗的宗风。他将华严、禅合而为一,同归之为一乘显性教,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历来祖师“未有讲者毁禅,禅者毁讲”,主张以三教配禅之三宗,并进而得出结论:“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须先约三种佛教证三种禅心,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宗密还把佛教内部诸宗的统一推广到儒、释、道三教的调和上,认为“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4
二、华严宗的佛学思想
1. “五教十宗”的判教说
判教理论是华严宗佛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严宗得以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的重要标志。早在…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