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華嚴宗
華方田
華嚴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實際創立的中國佛教宗派,因宗奉《華嚴經》而得名。因爲法藏有“賢首大師”之稱,故華嚴宗又被稱爲“賢首宗”。還因此宗以“法界緣起”爲旨趣,亦稱“法界宗”。
一、創立與初傳
《華嚴經》的全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被譽爲“經中之王”。《華嚴經》于東晉時初傳中土,由東晉佛馱跋陀羅(359—429)首次翻譯成中文,共叁萬六千偈,五十卷。後來改定爲六十卷,這就是所謂的“六十華嚴”,亦稱“晉經”或“舊經”。《華嚴經》譯成中文之後,對《華嚴經》的研究也陸續開始。爲佛馱跋陀羅翻譯《華嚴經》擔任筆受的法業法師所著《華嚴旨歸》(兩卷),是最早的《華嚴經》研究著作。南北朝時代,南北學者的有關研究轉而興盛,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華嚴》專家。洛陽融覺寺昙無最“妙達涅槃、華嚴,僧徒千人,常業無怠”,被菩提流支譽爲“東土菩薩”1。北魏宣武帝曾敕勒那摩提講《華嚴經》,地論師律學大家慧光兼修《華嚴》,隋代地論師淨影寺慧遠作《華嚴疏》七卷。其時在長安南郊終南山至相寺聚居了對《華嚴》有研究的佛教學者數十人,華嚴宗的先軀杜順、智正、智俨等,都長期活動在這裏,使該地區成爲華嚴宗的發祥地。
一般認爲,華嚴宗的傳法世系是杜順─智俨─法藏─澄觀─宗密。
杜順(557—640),原名法順,因俗姓杜,故史稱杜順和尚。雍州萬年(今西安)人。十八歲出家,先修禅業,後學《華嚴》,並在終南山宣傳《華嚴》教義。相傳著有《華嚴五教止觀》和《華嚴法界觀門》各一卷。在《華嚴五教止觀》中,他根據佛教各種經論的不同教義,把止觀分爲五類,並將《華嚴》放在大乘圓教的最高地位。這一分類爲智俨、法藏所繼承,並進一步發展成華嚴宗獨特的判教說。在《華嚴法界觀門》中,他把《華嚴經》的主要思想概括爲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叁個方面,這一思想,後經智俨、法藏等的補充發展,構成了華嚴宗著名的“四法界”理論。杜順因而被追尊爲華嚴宗的第一代祖師。
智俨(602—668),俗姓趙,天水(今甘肅天水西南)人,因曾住至相寺,號“至相大師”;又因晚年住雲華寺,故世稱“雲華尊者”。十二歲隨杜順在終南山至相寺出家。受大戒後,遍學《十地》、《涅槃》、《毗昙》、《成實》、《地持》等經論。後又隨至相寺智正鑽研《華嚴經》,並從地論師慧光的《華嚴疏》中得到啓發,領會到了《華嚴經》別教一乘的地位和其中關于圓融法界無盡緣起的思想,從而闡發了“六相”、“十玄門”等義理,奠定了華嚴宗的主要理論基礎,被後來的華嚴宗人追尊爲二祖。著有《華嚴一乘十玄門》、《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搜玄記》、《華嚴孔目章》等。弟子主要有法藏、義湘等。其中義湘(625—702)是新羅人,于唐龍朔年中(661—665)來華從智俨學習《華嚴》,回國後,大弘《華嚴》,有“海東華嚴初祖”之稱。
真正使華嚴宗成爲教義完備、信徒衆多的一大佛教宗派的重要人物是法藏。法藏(643—712),生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因祖籍康居(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一帶)故又稱“康法藏”或“康藏法師”。十六歲起到處參訪、問學,十七歲時隨智俨學習《華嚴經》一類經典,前後九年,深得真傳。智俨去世後二年,即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武則天生母榮國夫人死,武則天施宅爲太原寺,並度僧以樹福田。法藏于是接受披剃,得受沙彌戒,被任命爲太原寺的住持,並在太原寺、雲華寺開講《華嚴經》(晉譯本)。四年之後,得受具足戒,成爲正式的比丘。據說武則天還賜予法藏“賢首”之名,故又稱“賢首國師”或“賢首大師”。自此以後,法藏傳譯佛經,著書立說,收徒傳法,闡釋華嚴義旨,提出判教主張,最後終于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新的佛教宗派———華嚴宗。證聖元年(695年),法藏參加實叉難陀主持的譯場,擔任筆受,重新翻譯《華嚴經》。聖曆二年(699年)翻譯完成,譯出八十卷,世稱《八十華嚴》。同年,法藏又在洛陽佛授記寺開講新譯《華嚴》,據說當講到“華藏世界品”時,堂宇震動,武則天禦筆批示,稱此爲如來降福、國家祥瑞之兆。法藏還爲武則天專門講解華嚴義理,其講授提綱,後整理成書,名爲《華嚴金師子章》。法藏一生講經說法,不遺余力,前後講新、舊譯《華嚴》叁十余遍。據說他的講經,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有一種“能近取譬”、“善巧化誘”的講演藝術,能使聽者如醉如癡,如飲甘露。法藏學富爲車,著述等身,包括現存和佚失的幾近五十種,其中,有關《華嚴》的著作就有叁十五種之多。主要有《華嚴金師子章》、《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旨歸》、《華嚴策林》、《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經問答》、《華嚴義海百門》、《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遊心法界記》、《華嚴經文義綱目》、《華嚴叁昧觀》、《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乘起信論義記》等。這一系列的著述,構成了華嚴宗系統的教觀學說,在判教、義理、觀行等各方面都作了獨特的發揮,爲華嚴宗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澄觀(738—839),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十一歲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受具足戒。後遍遊名山,從名僧學相部律、南山律、關河叁論。又在瓦官寺聽受《大乘起信論》和《涅槃經》,然後到錢塘天竺寺法诜處學習《華嚴經》。唐大曆十年(775),又往蘇州從天臺九祖荊溪湛然習天臺止觀及《法華》、《維摩》等。繼而又從慧忠等禅師咨決南宗禅法,從慧雲禅師探求北宗禅理,同時,對佛教以外的其它學問也深加研究。唐大曆十一年(776),曆遊五臺、峨眉諸山,後長住五臺山大華嚴寺,專行方等忏法,主講《華嚴經》,以爲“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聖合爲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大《華嚴》之義也。”2將佛菩薩崇拜同《華嚴》教義密切結合起來,強化了五臺山與峨眉山作爲文殊、普賢道場的地位。他有感于《華嚴經》的舊疏文繁義約,便發願撰寫新的《華嚴經疏》,從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到貞元叁年,曆時四年,撰成《華嚴經疏》二十卷,此即現行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後又對此疏作了數十卷的演義,即《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澄觀因此而有“華嚴疏主”之稱。貞元十二年(796),澄觀應诏入長安,參與《華嚴後分》和《守護國界主經》的翻譯,同時講經、疏文,爲朝廷和大臣所重。傳說德宗曾賜號“清涼”,故亦稱“清涼國師”。由于澄觀廣泛參學禅教各家,對《大乘起信論》有很深的體悟,他把禅宗、天臺及《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引入華嚴教法,提倡融會諸宗、禅教一致,體現了中唐以後諸宗相互參透的總趨向。他在《隨疏演義鈔》中明確表示,他的宗旨即是“會南北二宗之禅門,攝臺、衡叁觀之玄趣”。他還力破慧苑異說,恢複法藏的正統地位,成爲法藏之後振興華嚴的重要人物。
澄觀著述頗豐,約四百余卷,其中現存的有《華嚴經疏》、《隨疏演義鈔》、《華嚴法界玄鏡》、《大華嚴經略策》、《叁聖圓融觀門》等。澄觀有門徒百余人,宗密、僧睿、法印和寂光,被稱爲門下四哲,其中繼承其法統的是圭峰宗密。
宗密(780—841),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家本豪盛,少通儒書”3,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從禅宗荷澤神會系下的遂州道圓出家,同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偶得《圓覺經》,讀後有悟,得道圓印可,並從受《華嚴法界觀門》。元和五年(810)遊學至襄漢,遇澄觀弟子靈峰,得澄觀所著《華嚴經疏》、《隨疏演義鈔》,晝夜研讀,深受啓發。不久即赴長安拜谒澄觀,親受其教。元和十一年(816)後,時常往來于終南山與長安之間,後居終南山草堂寺南的圭峰蘭若,誦經修禅,世稱“圭峰禅師”。武宗會昌元年(841)正月,在興福塔院圓寂。公元847年,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師”,被華嚴宗人尊爲五祖。
宗密著述很多,大致可分叁類:一類是弘揚《華嚴》的,如《華嚴經行願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華嚴原人論》等;另一類是關于禅的,如《禅源諸诠集都序》、《禅門師資承襲圖》等;第叁類是發揮《圓覺經》的,如《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之鈔》等。此外,對《金剛經》、《盂蘭盆經》、《大乘起信論》等經論,也有疏注。
宗密的弟子甚多,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叁載,主要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錫、萬乘寺宗、瑞聖寺覺、化度寺仁瑜等。
宗密的主要思想是從法藏、澄觀那裏繼承來的法界緣起論,但在判教等問題上則夾雜了大量的南宗禅思想,從而使他的佛教思想呈現出了禅教一致的特點。在佛教外部,宗密還倡導會通儒、道各家思想,影響所致,使調和內外各種思想竟成了日後華嚴宗的宗風。他將華嚴、禅合而爲一,同歸之爲一乘顯性教,認爲“經是佛語,禅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曆來祖師“未有講者毀禅,禅者毀講”,主張以叁教配禅之叁宗,並進而得出結論:“叁教叁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叁種佛教證叁種禅心,然後禅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禅,無一句而非禅教。”宗密還把佛教內部諸宗的統一推廣到儒、釋、道叁教的調和上,認爲“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群庶。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4
二、華嚴宗的佛學思想
1. “五教十宗”的判教說
判教理論是華嚴宗佛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嚴宗得以成爲獨立的佛教宗派的重要標志。早在…
《中國佛教宗派——華嚴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