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宣對吉藏的辯才與學養有這樣的描述:“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馳譽;冠成之後,榮扇愈遠。貌象西梵,言實東華。含嚼珠玉,變態天挺,剖斷區流,殆非積學。對晤帝王,神理增其恒習;決滯疑議,聽衆忘其久疲。”他一生博覽群書,著作等身,治學精勤,立說玄妙,盛弘佛法,不遺余力。“講叁論一百余遍,《法華》叁百余遍,《大品》、《智論》、《華嚴》、《維摩》等各數十遍,並著玄疏,盛流于世”。隋炀帝大業四年(608年),吉藏完成了其佛學思想體系的綱領性著作———《中論疏》、《十二門論疏》和《百論疏》。《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是中觀學派的主要論著,也是叁論宗所依據的主要典籍。“叁論”學,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叁論”的學問。吉藏傾全力撰寫叁論疏的問世,標志著他所創立的叁論宗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叁論宗佛學的基本思想,是“依般若、叁論爲根本,以真俗二谛爲綱要,說緣起性空爲原理,顯無住無得爲正宗”14。作爲印度中觀學派在中土的繼承和發展,從攝山諸師至嘉祥吉藏一脈相承的叁論宗人禀承“無得正觀”的般若中觀學精髓,認爲一切佛說都是在顯示無所得之理,于無所得之外,別無佛法。所謂“無所得觀者,觀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名無所得觀。無所得是空義,空也不可得,才是實相真空”15。
與此相應,在叁論宗的佛學思想體系中,表現在方法論上,主張“破邪顯正”,認爲區別“正”與“邪”的唯一標准就是“無得”與“有得”。“有得”是邪須破,“無得”是正應申。也就是說,一般所謂的邪見,就是執著于某種固有的見解(有得),以圖揭示事物的真相;而一般所說的正見,就是對任何東西都不執著(無得)。而且,通常人們總是在破斥了他所認爲的邪見之後,隨之建立起自己對真理的見解,並往往執爲實有,這樣,其實已經淪爲有得的邪見了。因此,吉藏主張,昭示佛法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唯破不立”、“破邪顯正”,在破斥邪見中顯現正理。
在真理觀方面,吉藏認爲,最高的真理———“至道”———是“未曾邪正”的,“諸佛所行之道未曾邪正,爲對內外二邪,故立爲正。”16真理本來無所謂“邪”,也無所謂“正”,之所以說邪說正,乃是爲了破除有所得之邪見,而強名曰“正”。“有邪故有正,邪去正不留”。17說“正”是爲了破“邪”,“邪”既破除,“正”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爲見于邪,強名爲正;在邪既息,則正亦不留,故心無所著”。18所以,無論是說邪還是說正,說破還是說立,最終還是歸于“心無所著”的無得之境。
在二谛觀方面,與其“破邪顯正”、“道非邪正”的方法論和真理觀相一致,吉藏認爲:“二谛唯是教門,不關境理。”19既然“至道”無所謂邪正,邪正是相對而言的,“顯正”在于破邪,“破邪”是爲了“顯正”。同樣,真俗二谛也是相對而言的,談“真”是爲了治“俗”,說“俗”是爲了顯“真”。否則,如果認爲二谛所表示的是實有所指的二境或二理,以某境理爲俗,以某境理爲真,那就是二見,是有所得。
最能體現吉藏之“無得正觀”學說精神的,是其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說。所謂四重二谛,即:第一,說有是俗谛,說空是真谛;第二,說有說空都是俗谛,說非有非空才是真谛;第叁,說空有之二與非有非空之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以上叁重二谛都是教門,超越了它們的無所得才是真谛。可以看出,吉藏的四重二谛觀是有層次的、由淺而深的。之所以提出此四重二谛的主張,是爲了依次破除凡夫(第一重)、小乘(第二重)和大乘人的偏邪之病,而提出的方便教說。在四重二谛中,由于所批判的對象不同,而建立起由低到高的四個不同的真理層次。雖然從終極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個層次的真理都是不究竟的,都是方便教說,但是,相對于各自所對治的偏病而言,卻有著一定的真理性。其中,前面一重二谛必須被後面一重二谛所否定,而後一重二谛通過對前一重二谛的否定,從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份,也就向著最高真實邁進一步,這樣,通過無限的重重否定,呈現出由低到高的序列,最後達到言忘慮息、無得無依的境界。
在中道觀方面,吉藏認爲,“中道”與“無所有”、“無住”、“無得”是相同意義的概念。他說:“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無所有,亦名正法,亦名無住。”20他認爲,中道說是佛教的根本義理,甚至可以說,浩如煙海的佛教經論所闡明的都是“中道正觀”:“一切論通明中道明正觀,故一切論皆是一論;一切經亦通明中道明正觀,則一切經是一經。”21對于龍樹“八不中道”的理解,吉藏說,龍樹提出“八不”的目的,是爲了“遍破一切有所得心”,令“心無所行”,“無所行故無所得”。22吉藏認爲,龍樹之《中論》本頌之所以首先提出“八不”,是爲了破除一切有所得心,雖然有情衆生的有所得心多種多樣,但都不出此八計的範圍。
在判教理論方面,吉藏主張,既然無所得乃叁論教義之精髓,那麼,若總體觀之,佛教就是爲了顯示無所得之理,于此無所得之外,別無佛法。只是由于衆生根機有別,時勢不一,佛陀爲了普度有情,故隨緣顯示,因機說法,由此出現了種種不同的法門。法門雖然千差萬別,但殊途同歸,都是爲了彰顯無所得之理。據此,吉藏提出了他的獨特的判教宗旨,他在《大乘玄論》中說:“諸大乘教,通爲顯道,道既無二,教豈異哉?但入有多門,故諸部差別。”《叁論玄義》亦說:“大小乘經,同明一道,以無得正觀爲宗。”吉藏認爲,在“以無得正觀爲宗”的大前提下,一切佛說都是爲了對治衆生有所得之病。吉藏一方面同意在教相上對佛理和佛教經典作大致的分類,一方面又反對作出價值上深淺優劣的判別。同時,吉藏還對成實師的五時判教和地論師的叁宗、四宗判教進行了嚴厲的批判,認爲其根本錯誤,在于執著有所得之見,而將“顯道無二”的諸佛方便之說強分優劣。
基于“無得正觀”的基本精神,吉藏從縱橫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判教主張。就橫的方面來說,他將一代佛說大判爲聲聞、菩薩二藏;就縱的方面來說,吉藏根據釋迦在不同時間,針對不同對象,說法各有側重,而建立了根本*輪、枝末*輪和攝末歸本*輪叁種*輪。綜合這兩方面看,吉藏認爲,所有這些不同種類的經典,都是佛陀爲令人覺悟無所得而隨緣施教的方便宣說,其間並無價值上之優劣深淺之別。
在佛性說方面,吉藏在回答什麼是“正因佛性”的時候,認爲通論十一家佛性舊說,其共同的特點,就是承認有一“得佛之理”的存在。這樣,無論是“假”、“實”、“真如”,還是“第一義空”等等,都是以一定意義上的“有”爲正因佛性,都是“有所得”,因而都不符合吉藏及其叁論學說以“無所得”爲宗旨的基本精神。吉藏主張,“非真非俗”的“中道”,才是真正的正因佛性,因爲只有“非真非俗”之“中道”才是否定“有”、“無”、“非有非無”以及“亦有亦無”等所有有所得之見,而達到“一無所得”、“平等無待”的絕待境界。如果從因、果、本有、始有方面來說,佛性又是“非因非果”、“非本有非始有”的。實際上,佛性是超四句、絕百非的,不可言真,不可言俗,亦不可言因果、本始。一切有所得義,都是方便說,而非究竟義。
吉藏一生創宗立說,著述巨豐,,廣設講席,盛弘叁論。他所創立的叁論宗佛學思想,以及宗重《般若經》的風格,保留了印度大乘中觀學說的傳統精神,對中國早期佛教學者關于般若中觀學說的錯誤理解作了批判與澄清,對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特別是禅宗、華嚴、唯識宗等的成立和演變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吉藏門人及叁論宗的迅速衰落
《續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評論吉藏說:“禦衆之德,非其所長”,這一評論應該是符合事實的。因爲在吉藏之後,其門下並沒有湧現出能夠光大叁論宗的優秀人才,以致叁論宗在很短的時期內迅即衰落。吉藏的主要弟子有慧遠(蘭田悟真寺)、智拔、智凱、智實、智命、慧灌等。
吉藏去世以後,叁論宗盛極而衰。考之叁論宗衰落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續高僧傳》的作者道宣曾批評吉藏沒有“禦衆之德”,故藏師寂後,繼起無人,雖然吉藏門下也有弟子慧遠(蘭田悟真寺)、智拔、智命、智實、智凱(嘉祥寺)、慧灌等人,但沒有出現能夠紹隆其說的優秀人才。其二,吉藏的叁論學說,偏于義理,忽略行持。其叁,時新宗突起,如天臺、唯識、華嚴等大盛,叁論遂受冷落。其四,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玄風極盛,叁論遂乘時而起,至唐時尊重儒術,社會思想界亦由崇玄遠而趨實際,叁論學遂趨于式微。其五,受禅宗的影響。禅宗獨盛之後,許多叁論大師轉而歸入禅宗(如元康等),這也是唐代叁論所以不盛的重要原因。到唐會昌滅佛之後,叁論宗在中國徹底消亡了。直到二十世紀初葉,有中國近代佛教之父的楊文會從日本尋回了散佚已久的叁論宗典籍,絕響千年的叁論學才得以重回故裏。
叁論宗雖在中土迅即衰微,但吉藏的弟子慧灌將之傳入日本,並在日本傳播了很長一段時間。
注釋:
1 參見《攝山之叁論宗略考》,湯用彤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5月第1版,第18 頁。
2 《大乘玄論》卷3,《大正藏》卷45,第36頁,下。
3 《出叁藏記集》卷8,《大正藏》卷55,第59頁,上。
4 《大正藏》卷45,第163頁,上。湯用彤先生對此有明析的梳理,參見其《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第194頁,中華書局,1983年。
5 此據《出叁藏記集》卷14和《高僧傳·鸠摩羅什傳》卷20。《開元釋教錄》卷4爲74部384卷。
6 《出叁藏記集》正文第14頁,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
7 《出叁藏記集》正文第310頁,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
8 《大正藏》卷8,第537頁,上。
9 《大正藏》卷50,第330頁,下。
10 《大正藏》卷33,第951頁,上。
11 《大正藏》卷65,第22頁,上。
12 《續高僧傳》卷7《法朗傳》,《大正藏》卷50,第477頁,下。
13 《大正藏》卷50,第480頁,下。
14 《叁論宗綱要序》,劉常淨著,中國佛教協會,1992年12月出版。
15 《叁論宗綱要·叁論玄義記》,劉常淨著,中國佛教協會,1992年12月出版,第25頁。
16 《法華遊意》,《大正藏》卷34,第639頁,上。
17 《大正藏》卷42,第234頁,上。
18 《叁論玄義》,《大正藏》卷45,第7頁,上。
19 《大乘玄論》卷一,《大正藏》卷45,第15頁,上。
20 《大正藏》卷45,第16頁,下。
21 《百論疏》卷上,《大正藏》卷42,第232頁,下。
22 《大正藏》卷45,第19頁,下。
《中國佛教宗派——叁論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