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宣对吉藏的辩才与学养有这样的描述:“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冠成之后,荣扇愈远。貌象西梵,言实东华。含嚼珠玉,变态天挺,剖断区流,殆非积学。对晤帝王,神理增其恒习;决滞疑议,听众忘其久疲。”他一生博览群书,著作等身,治学精勤,立说玄妙,盛弘佛法,不遗余力。“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吉藏完成了其佛学思想体系的纲领性著作———《中论疏》、《十二门论疏》和《百论疏》。《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是中观学派的主要论著,也是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典籍。“三论”学,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三论”的学问。吉藏倾全力撰写三论疏的问世,标志着他所创立的三论宗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三论宗佛学的基本思想,是“依般若、三论为根本,以真俗二谛为纲要,说缘起性空为原理,显无住无得为正宗”14。作为印度中观学派在中土的继承和发展,从摄山诸师至嘉祥吉藏一脉相承的三论宗人禀承“无得正观”的般若中观学精髓,认为一切佛说都是在显示无所得之理,于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所谓“无所得观者,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故名无所得观。无所得是空义,空也不可得,才是实相真空”15。
与此相应,在三论宗的佛学思想体系中,表现在方法论上,主张“破邪显正”,认为区别“正”与“邪”的唯一标准就是“无得”与“有得”。“有得”是邪须破,“无得”是正应申。也就是说,一般所谓的邪见,就是执著于某种固有的见解(有得),以图揭示事物的真相;而一般所说的正见,就是对任何东西都不执著(无得)。而且,通常人们总是在破斥了他所认为的邪见之后,随之建立起自己对真理的见解,并往往执为实有,这样,其实已经沦为有得的邪见了。因此,吉藏主张,昭示佛法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唯破不立”、“破邪显正”,在破斥邪见中显现正理。
在真理观方面,吉藏认为,最高的真理———“至道”———是“未曾邪正”的,“诸佛所行之道未曾邪正,为对内外二邪,故立为正。”16真理本来无所谓“邪”,也无所谓“正”,之所以说邪说正,乃是为了破除有所得之邪见,而强名曰“正”。“有邪故有正,邪去正不留”。17说“正”是为了破“邪”,“邪”既破除,“正”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见于邪,强名为正;在邪既息,则正亦不留,故心无所著”。18所以,无论是说邪还是说正,说破还是说立,最终还是归于“心无所著”的无得之境。
在二谛观方面,与其“破邪显正”、“道非邪正”的方法论和真理观相一致,吉藏认为:“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19既然“至道”无所谓邪正,邪正是相对而言的,“显正”在于破邪,“破邪”是为了“显正”。同样,真俗二谛也是相对而言的,谈“真”是为了治“俗”,说“俗”是为了显“真”。否则,如果认为二谛所表示的是实有所指的二境或二理,以某境理为俗,以某境理为真,那就是二见,是有所得。
最能体现吉藏之“无得正观”学说精神的,是其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说。所谓四重二谛,即:第一,说有是俗谛,说空是真谛;第二,说有说空都是俗谛,说非有非空才是真谛;第三,说空有之二与非有非空之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才是真谛;第四,以上三重二谛都是教门,超越了它们的无所得才是真谛。可以看出,吉藏的四重二谛观是有层次的、由浅而深的。之所以提出此四重二谛的主张,是为了依次破除凡夫(第一重)、小乘(第二重)和大乘人的偏邪之病,而提出的方便教说。在四重二谛中,由于所批判的对象不同,而建立起由低到高的四个不同的真理层次。虽然从终极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层次的真理都是不究竟的,都是方便教说,但是,相对于各自所对治的偏病而言,却有着一定的真理性。其中,前面一重二谛必须被后面一重二谛所否定,而后一重二谛通过对前一重二谛的否定,从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份,也就向着最高真实迈进一步,这样,通过无限的重重否定,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序列,最后达到言忘虑息、无得无依的境界。
在中道观方面,吉藏认为,“中道”与“无所有”、“无住”、“无得”是相同意义的概念。他说:“不真不俗,亦是中道,亦名无所有,亦名正法,亦名无住。”20他认为,中道说是佛教的根本义理,甚至可以说,浩如烟海的佛教经论所阐明的都是“中道正观”:“一切论通明中道明正观,故一切论皆是一论;一切经亦通明中道明正观,则一切经是一经。”21对于龙树“八不中道”的理解,吉藏说,龙树提出“八不”的目的,是为了“遍破一切有所得心”,令“心无所行”,“无所行故无所得”。22吉藏认为,龙树之《中论》本颂之所以首先提出“八不”,是为了破除一切有所得心,虽然有情众生的有所得心多种多样,但都不出此八计的范围。
在判教理论方面,吉藏主张,既然无所得乃三论教义之精髓,那么,若总体观之,佛教就是为了显示无所得之理,于此无所得之外,别无佛法。只是由于众生根机有别,时势不一,佛陀为了普度有情,故随缘显示,因机说法,由此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法门。法门虽然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彰显无所得之理。据此,吉藏提出了他的独特的判教宗旨,他在《大乘玄论》中说:“诸大乘教,通为显道,道既无二,教岂异哉?但入有多门,故诸部差别。”《三论玄义》亦说:“大小乘经,同明一道,以无得正观为宗。”吉藏认为,在“以无得正观为宗”的大前提下,一切佛说都是为了对治众生有所得之病。吉藏一方面同意在教相上对佛理和佛教经典作大致的分类,一方面又反对作出价值上深浅优劣的判别。同时,吉藏还对成实师的五时判教和地论师的三宗、四宗判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其根本错误,在于执著有所得之见,而将“显道无二”的诸佛方便之说强分优劣。
基于“无得正观”的基本精神,吉藏从纵横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判教主张。就横的方面来说,他将一代佛说大判为声闻、菩萨二藏;就纵的方面来说,吉藏根据释迦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对象,说法各有侧重,而建立了根本*轮、枝末*轮和摄末归本*轮三种*轮。综合这两方面看,吉藏认为,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经典,都是佛陀为令人觉悟无所得而随缘施教的方便宣说,其间并无价值上之优劣深浅之别。
在佛性说方面,吉藏在回答什么是“正因佛性”的时候,认为通论十一家佛性旧说,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承认有一“得佛之理”的存在。这样,无论是“假”、“实”、“真如”,还是“第一义空”等等,都是以一定意义上的“有”为正因佛性,都是“有所得”,因而都不符合吉藏及其三论学说以“无所得”为宗旨的基本精神。吉藏主张,“非真非俗”的“中道”,才是真正的正因佛性,因为只有“非真非俗”之“中道”才是否定“有”、“无”、“非有非无”以及“亦有亦无”等所有有所得之见,而达到“一无所得”、“平等无待”的绝待境界。如果从因、果、本有、始有方面来说,佛性又是“非因非果”、“非本有非始有”的。实际上,佛性是超四句、绝百非的,不可言真,不可言俗,亦不可言因果、本始。一切有所得义,都是方便说,而非究竟义。
吉藏一生创宗立说,著述巨丰,,广设讲席,盛弘三论。他所创立的三论宗佛学思想,以及宗重《般若经》的风格,保留了印度大乘中观学说的传统精神,对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关于般若中观学说的错误理解作了批判与澄清,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特别是禅宗、华严、唯识宗等的成立和演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吉藏门人及三论宗的迅速衰落
《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曾评论吉藏说:“御众之德,非其所长”,这一评论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在吉藏之后,其门下并没有涌现出能够光大三论宗的优秀人才,以致三论宗在很短的时期内迅即衰落。吉藏的主要弟子有慧远(兰田悟真寺)、智拔、智凯、智实、智命、慧灌等。
吉藏去世以后,三论宗盛极而衰。考之三论宗衰落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曾批评吉藏没有“御众之德”,故藏师寂后,继起无人,虽然吉藏门下也有弟子慧远(兰田悟真寺)、智拔、智命、智实、智凯(嘉祥寺)、慧灌等人,但没有出现能够绍隆其说的优秀人才。其二,吉藏的三论学说,偏于义理,忽略行持。其三,时新宗突起,如天台、唯识、华严等大盛,三论遂受冷落。其四,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玄风极盛,三论遂乘时而起,至唐时尊重儒术,社会思想界亦由崇玄远而趋实际,三论学遂趋于式微。其五,受禅宗的影响。禅宗独盛之后,许多三论大师转而归入禅宗(如元康等),这也是唐代三论所以不盛的重要原因。到唐会昌灭佛之后,三论宗在中国彻底消亡了。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有中国近代佛教之父的杨文会从日本寻回了散佚已久的三论宗典籍,绝响千年的三论学才得以重回故里。
三论宗虽在中土迅即衰微,但吉藏的弟子慧灌将之传入日本,并在日本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
注释:
1 参见《摄山之三论宗略考》,汤用彤著,《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5月第1版,第18 页。
2 《大乘玄论》卷3,《大正藏》卷45,第36页,下。
3 《出三藏记集》卷8,《大正藏》卷55,第59页,上。
4 《大正藏》卷45,第163页,上。汤用彤先生对此有明析的梳理,参见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第194页,中华书局,1983年。
5 此据《出三藏记集》卷14和《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卷20。《开元释教录》卷4为74部384卷。
6 《出三藏记集》正文第14页,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
7 《出三藏记集》正文第310页,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
8 《大正藏》卷8,第537页,上。
9 《大正藏》卷50,第330页,下。
10 《大正藏》卷33,第951页,上。
11 《大正藏》卷65,第22页,上。
12 《续高僧传》卷7《法朗传》,《大正藏》卷50,第477页,下。
13 《大正藏》卷50,第480页,下。
14 《三论宗纲要序》,刘常净著,中国佛教协会,1992年12月出版。
15 《三论宗纲要·三论玄义记》,刘常净著,中国佛教协会,1992年12月出版,第25页。
16 《法华游意》,《大正藏》卷34,第639页,上。
17 《大正藏》卷42,第234页,上。
18 《三论玄义》,《大正藏》卷45,第7页,上。
19 《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卷45,第15页,上。
20 《大正藏》卷45,第16页,下。
21 《百论疏》卷上,《大正藏》卷42,第232页,下。
22 《大正藏》卷45,第19页,下。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