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P3

  ..續本文上一頁金剛乘的善巧方便。把這個地方創造成淨土。這個國家不是受到空間和方位限製的普通國家,而是淨土,是極樂世界,超乎筆墨所能形容。總而言之,這個地方不是你所看到的樣子,不是一個凡俗之地。

  很不幸的,現在你們必須聽以下這些話:此刻在傳授這個法教的老師,不是普通人,而是普賢王如來。聽聞法教的人,包括你自己,也不是凡夫俗子。你們不是悲慘的、沒出息的、深懷內疚的人,〈笑〉而是持明〈vidyadhara〉。持明意指「智慧之主」或「智慧者」,你們都是聖者、成就者,是十地菩薩,已經成佛。不只你自己如此,坐在你旁邊的人也不再是臭氣薰天的怪胎〈笑〉,而是佛,或菩薩,像觀世音一樣偉大的菩薩,具備四只手臂等等。你旁邊的友人是度母或妙音菩薩,是個證悟者。

  這個法教也不受字句、文法、詞彙、梵文、藏文或題目的限製,它是個不中斷的教授,你要如此觀想。

  以下這段話非常重要。帕楚仁波切說,當你們觀想這個地方是淨土,上師是普賢王如來、蓮師或金剛薩埵,我們全都是菩薩或持明。這種觀想不是說我們原本不是菩薩或持明,卻想像自己是菩薩或持明,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是把原本不是的事物想像成是。帕楚仁波切說,在實相上,我們所看到的事物,例如這幢建築物,是錯覺。它的實相是極樂淨土。受到時間、空間、形色、性別所限製的傳法老師,是你的錯覺。事實上,這位老師的實相是普賢王如來、蓮師等等。而你,在座的聽衆,認爲自己多麼悲慘、多麼窩囊的想法,也是自己的錯覺。你的實相是佛。因此,這種想法沒有什麼不對。事實上,當你認爲自己是平庸之輩、認爲這個地方是舊金山,才是錯誤的。這是帕楚仁波切強調的。這種觀想讓金剛乘成爲一個非常迅捷的修行法門。這是一般的乘所沒有的。我稍早提及即使在聽聞法教的時候,也要運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光是如此,就能積聚資糧。舉例來說,如果你來此聽聞法教的動機與發心非常非常有限,只是出於對法教或對老師的好奇心,所能積聚的資糧就不多了。你或許會學到一些東西,或許學不到東西,可以積聚某種程度的資糧,但是不多。但是如果你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來觀想老師、傳法的場所和聽衆,那麼你就能更快更強烈地積聚十億倍的功德。這是金剛乘的善巧方便。

  以上是叁個重點。從明天開始,講授這個法教。如果我們的耐性,以及我們的壽命和體力許可的話,我希望能夠投入四、五年的時間來講這個法教。今年或許可以把這個法教的一部分講完,如果講不完,至少可以涵蓋一些前行的思想和態度,以及四共加行。然後,我們會廣泛地解釋「皈依」,以及「皈依」的概念。對於那些想要受皈依的人,或許明年可以舉行一個皈依儀式。皈依之後,要講「金剛薩埵」。我們會逐步地遵循這個修行之道來講授。如我稍早所說的,今天的講授已經結束了。想要接受口傳的人,可以坐一下。不想接受口傳的人就可以離開了。我們休息一下。

  普賢上師言教

  開示輯要之四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項慧齡

  校稿:楊憶祖

  

  有關破除和拆解的能力,拆解這個迷妄之結的能力,我們必須擁有正見。當我們談論「見」的時候,我們談的是「正見」和「邪見」。「正見」可以說是由清明的心所感知的見解。這個清明的心是了無偏見,沒有被各種迷妄所遮蔽的。基本上,這個心是清晰而理智的,不是瘋狂荒唐的。由這種理智明晰的心所發覺、了悟或建構出來的見地,就稱之爲「正見」。顯而易見,我們在能夠擁有這種正見之前,總會擁有邪見。伴隨著邪見而來的,就有了邪思維。伴隨著邪思維而來的,就有了各種惡行。

  一如我們昨天所舉的例子,如果我們的心被焦慮、不安、驚恐所支配,那麼這個心所發覺了悟的道理往往是邪見。接著,基於這些邪見,我們就有了各種邪思維、邪念。我在這裏使用「邪」和「正」這些字眼,跟道德倒是沒有多大關聯,這裏跟對境有關,到底是由一個理智清明的心來觀察還是由瘋狂荒唐的心來觀察有關。就好像一個酒醉或嗑藥的人,不管看到什麼,例如看到這杯水,或許就會把它看成是一杯酒。在正常的世界中,我們把這種見解當成是邪見。爲什麼?因爲那人的心神狀態不正常,他喝醉了,他的心無法擁有正確的見解,去看到那是一杯水。這個例子很容易了解。在此我們可以應用相同的邏輯。

  從一個聖者、證悟者的觀點來看,我們總是受到各種情緒煩惱、各種期望、希望和恐懼的毒害。這正是爲什麼,每當我們做一個決定、立定一個見解的時候,這個見解總是一個邪見。因爲這個見解的産生,源自於驚恐、焦慮等等。接著很自然地,我們會做出各種錯誤的行爲,例如瞋恚的行爲、占有欲的行爲等等。這些行爲總是帶來痛苦的結果。這種永無止境地深陷於邪見、邪思維、邪行的狀況,就是我們所謂的「輪回」。這是我們必須要終止的,或至少要加以減少。這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可以藉由許許多多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標。

  《普賢上師言教》是一個方法。這個是你決定去依循的一條道路。 . 看來你們還有興趣,至少還有一點興趣來追尋正見,因爲你們已經爲了這個目標而犧牲了一個美好的周末。因此,你現在已經有一點點追尋正見的動機了。這個動機甚或只是驅使你前來此地的靈光一閃,都是你該感到十分慶幸的事情。這樣的動機源自於大量的功德。在過去,你必定累積了廣大的功德。基於這種功德,你今天突然靈光一現而前來此地。你甚至可能是出於好奇心才來。然而,這種好奇心和靈光一現肯定不會持久,它終將消失殆盡。因爲,你知道,我們是如此習慣於邪見,可以說是安住在邪見之中,不想離開。但是問題在於,不論我們多麼習慣於邪見,邪見最終必然爲我們帶來痛苦。我們多少都明白這一點,但是由於積習之故,我們總是又回到了邪見的懷抱。

  這有點像抽菸或酗酒。每次人們告訴你,抽菸有害健康、酗酒有害健康的時候,你就想要戒煙戒酒。但是當你看到人們嘴上叼了一根菸的時候,即使你已經戒菸戒了十年,你或許仍然會有想要擁抱邪見、邪思維、邪行的沖動,就像這樣。維持正見真的、真的很難。即使是維持那昙花一現的好奇心也很難。知道嗎?這正是爲什麼如帕楚仁波切這般偉大的上師在教導我們修行的正道之前,總是鼓勵我們先把基礎打好。

  昨天,我們談到帕楚仁波切傳授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發心和 善巧方便。我們昨天所談到的發心,它不只像是一把開啓你個人修道之門的鑰匙,它也是大乘的發心,像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來修行的發心。這種發心就像是一種能讓你不斷在修行道路上前進的發心,或是一種能讓你在成佛之前都一直保持好奇心的那種發心。就連這點好奇心,這些微的興趣,這點發心,都會發揮它的作用。而且到了最後,這個發心也不會讓你感到失望。因爲這種發心是不帶期望的。我們會一而再、再而叁地重提這種發心,一再地討論這種發心。

  當我們談到大乘的發心,這種發心是不帶期望的。因爲不帶期望,就沒有期望的元素,因爲沒有期望的元素,就不會有失望的結果。是故,帕楚仁波切強調正確發心的重要。像帕楚仁波切這樣偉大的上師明白,這是一個墮落的時代,我們是墮落的衆生。現在是二十世紀,幾乎要到二十一世紀了,對吧?人們沒有時間,沒有體力,沒有那種堅毅不懈的熱忱。帕楚仁波切很清楚這點,諸佛菩薩也很清楚這點。這是爲什麼一講完發心,接下來就要講善巧方便了。於是你應用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尋找正見是一條漫長、無趣,充滿危險的道路,不是嗎?這是一條漫長、永無止境的道路,路上困難重重,充滿挑戰。

  如我們稍早所說的,你雖然已經戒菸,但是你正和一個抽各種牌子香菸的老菸槍坐在一起或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笑〉,讓你很難保持戒菸的勇氣。而金剛乘的善巧方便不但能夠讓你的修道之路充滿力量,而且又快速便捷。昨天我們也談到這一點。

  現在,我們既有了這種動機或發心,又有了將這種善巧方便加以運用的動機,那就應該聆聽這些教法,實踐修行之道。在我們開始談論實修的詳細方法之前,我們要先談一談該如何聆聽這些教法。正確的發心和善巧方便是你要加以應用的。除此之外,在聆聽教法的時候,你還必須要有正確的行爲。

  如我所說的,我們這一次所要講授的是一本巨著。除了地獄有幾道等幾個主題之外,大部分的重點我都決定要詳加闡釋,因爲有些重點似乎只適用於西藏人。如果你用一點點的善巧來閱讀──其實善巧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用一點點不同的發心和善巧來閱讀的話,那麼這裏的每一個訊息都相當重要。通常這些部分正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學生,都略過不讀的〈笑〉。這是小學生〈初級的〉看的東西。〈笑〉我們通常都去讀那些關於「心」的部分。然而,我現在必須要有耐心。其實,我像你們一樣非常脆弱。因爲做爲一個心靈的表演藝人〈笑〉,我必須確定你們聽我講話的時候不會去夢周公。我必須讓事情充滿樂趣。但是我認爲,這種動機不會讓我們有多大的進步。所以這一次,我要把眼睛閉起來,就算你們覺得枯燥乏味,我還是要硬著頭皮把這些重點講完。

  現在我們談到「行爲」,在聽教法的時候,必須舍棄叁種「行爲」上的過患。我們要避免叁種行爲。在聽聞教法的時候,必須專注,因爲如果你心思散漫,那就好像一只上下顛倒過來的壺,不論向它灌入多少甘露,它都無法,或是說你都無法成爲盛裝任何教法的容器。這是你必須要了解的過患。這很容易了解。接下來在聽法上還有另一種過患。不過我認爲這個問題比較常發生在西藏人身上,西方人倒比較少有這類問題,尤其是這第一個過患:缺乏珍惜和感激之情。我不認爲你們會有這類問題,因爲你們不是被迫來到這裏。你們大部分人需要付出時間和體力,預留休假和金錢,還要隱瞞那位信奉基督教的丈夫,才能來到這裏〈笑〉。你在這裏,因此你非仔細聽不可,所以我認爲這個問題不常會發生在你們身上。話雖如此,但這個問題卻通常會發生在那些做爲仁波切侍者的學生身上,發生在那些親近仁波切、跟著仁波切到處旅行、領受了許多教法的人身上。因爲他們聽聞了這麼多次教法,就變成有點彈性疲乏的修行者,而不會仔細聆聽,因爲他們心想:「喔,反正我將來還會在舊金山聽到這個法。如果我今年錯過了,我還可以在洛杉矶聽到,反正這個仁波切還會在洛杉矶再傳一次。」諸如此類的情況,但時光隨之流逝。有些人喜歡假裝成爲某個仁波切的侍者,或成爲某個佛法中心的老大,這些人通常都會有這類的問題,你不覺得嗎?確實有一點這種問題。但是你們大多數人不辭千裏而來,有些人還懷孕了等等,因此我相信你們會仔細聽,除非你們前一天晚上玩瘋了,導致今天有點遲鈍〈笑〉,那又另當別論了。

  第二個過患肯定發生在西藏人身上,但也發生在你們身上。這個過患是:那只壺有破洞,也就是說,你只是聽聞教法,但卻不能記住你所聽聞或了解的內容。我注意到,在西方有一項傳統,人們基於某種興趣而去上學。我認爲,因爲你們仔細聽上課內容,並且做筆記和錄音,所以你們比較少有這個問題。但是,話說回來,你們或許做了筆記和錄音,但是卻從不閱讀那些筆記,教法的精神和口訣,全都被遺忘掉了。你現在做筆記,但是往後二十年你都不去溫習,那麼它就荒廢了。你錄下這些教法,卻從不去聽,這是一種額外的耗費。

  這個問題會發生在你們身上,肯定也會發生在像我、寺院的學生和僧衆這樣的人身上。因爲他們甚至連聽都不會去聽了,就算去聽,也不會努力記住教法。我說的是一般的情況。所以,這是一個過患,我們應該避免的過患。聚精會神地聽法,然後深入思考,把它銘記於心。努力去記住教授的內容。我相信你們還有一個問題:「我無法記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稍後再談。

  現在是第叁個過患,啊,這可能會發生在你們身上,所以要小心這第叁個過患:那只壺含有毒藥。這種過患是會發生的,因此注意不要變成那樣。小心避免這種過患。當你聽聞教法的時候,如果你懷抱著錯誤的心態,像是想要提高知名度,或是因此得到寫論文的構想等等我們昨天提到的不正發心,那就失去了法的效益。因爲法的效益是要能夠深深進入你的心,破除迷妄的網。現在起不了這個作用,因爲你沒有運用佛法來摧毀迷妄之網。事實上,佛法反而成爲一條線,將這張網綁得更加牢固。因此,在聽聞教法的時候,要留意這第叁個過患。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