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P2

  ..续本文上一页吗?但根据佛教,涅槃是超越造作的。听本书时,具备这四种见地,则一切都有用,一切都有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个见地,麻烦就大了。事实上,不只是《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当你涉入佛教的时候,应该寻求探索这四种见地。这四种见地是个大主题。你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来研究它们。这四种见地真的非常必要。我将不时提出这四个支柱来提醒你们。让我们开始讲这本书。

  (二)

  我们都希望摧毁这迷惑之网。我们都希望去了解真理。因为不了解真理,使我们陷入越来越深的无明,永无止境地停留在迷惑之网中。这是为什么我们要斩断这迷惑之网,终止相续不断的迷惑。为了这么做,必须先找到正见。举例来说,一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道组合的事物是短暂无常的。我们或许明白有些事物是短暂的,但仍然渴望、希望或期待某些事物,例如涅槃或自我实现,是永久的;快乐、生命、天堂是永久的。为了了解这些必须要学习和修持深奥的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道路。

  由於这是大乘、金刚乘的修持之道,因此第一要务是调整或集中态度和发心。

  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为什么要修持这个?你的发心和态度是什么?因为无论修持什么法门,都大大仰赖你的发心。

  如果你有强烈与清晰的发心,在初始的阶段,这个发心将一而再、再而三地引领你走上修行的道路。这是调整发心或态度的一大好处。当你修行的时候,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或发心,将获得勇气与信心。许多人都了解第一要务:拥有正确的态度、正确的发心来修道。但是,在成为佛教徒五年之後,看尽了佛教徒各式各样的丑陋嘴脸(笑),他们对上师、老师、修行之道及法友开始失去信心。接著开始失去动力。这是因为打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真正思考你的态度,没有真正提振你的发心。所以发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间也很重要。当你走过这永无止境的心灵旅程之时,正确的发心永远是你的支柱。成为佛教徒和修行者二十年後,我们仍然在自己身上看到同样的贪和瞋,仍然犯相同的错误,仍然是一个脆弱、容易受伤害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吗?调整发心相当重要。态度不仅在修道之初和中间很重要,即使到了最後,也很重要。因为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就知道如何有正确的期望。然後,知道如何专心致力,如何去实行,而实行伴随著某种特定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帕楚仁波切强调,一开始就要有正确的发心。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发心。在东方,例如亚洲国家,人们修持佛法是为了长寿、丰收、生意兴隆。例如,修财神,如果真的发挥作用,那很好。但能有效多久呢?可能一次、两次、三次有效,一旦功德用尽,无论修持什么法或持什么特殊的咒语,可能都不会发挥作用了。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会想:「啊,佛法不再管用了,它不再给我任何我想要的事物。」这种情况在亚洲屡见不鲜。在西方,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大多数人的态度或发心不在成佛,而是想得到涅槃。我认为这两者是不同的〈笑〉。我认为某些人有六○年代有关涅槃的概念,认为涅槃是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你们可以用光拥抱每一个人〈笑〉,令高潮倍增等等〈笑〉。另一些人则具有这种态度:「喔,我感到沮丧,我感到内疚。」於是你修持佛法,让自己走出沮丧。根据帕楚仁波切,这种态度非常糟糕。修持佛法不是让自己走出沮丧。要远离沮丧可以去找治疗师,用不同的治疗方式,或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修持佛法是为了成佛,不在乎沮丧与否。我们要的是成佛。这种态度非常重要。许多人怀著某种期望、某种态度与动机来接触佛法、亲近老师,认为这些可以搞定我的人生等等。如果怀抱这种态度,就会一再的失望。於是,你们会很不公平地把错都怪到佛法头上。或者比较公平地把过错归咎於老师身上,有时候,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怪罪佛教、修行之道、佛陀的法教、怪罪所有组合的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所有烦恼的行为都是痛苦的〈有漏皆苦〉、所有现象都没有真实存在的自性〈诸法无我〉、涅槃或成佛超越极端或造作〈涅槃寂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怪罪这四法印。四法印没有做任何的承诺。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帕楚仁波切解释了两种方法,两种态度。一种是广大无边的菩萨行,大乘的行为。另一个是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两者皆是态度,其中一个比较像一种方便,大乘菩提心是一种意图或态度。当我们修持佛法的时候,则是具备这种发心,然後使用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这条修行的道路非常完美。

  首先,我们建立四根支柱,或四个见地。要证悟四种见地需要两件事物:一是菩萨道广大无边的发心。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广大的菩萨发心,就没有勇气去了解、去面对「组合的事物是无常的」。我们了解某些事物是无常的,但是面对某些事物,特别是自己所爱的人的时候,就很困难。所以,为了了解四种见地,必须有广大的发心。

  还要有勇气,因为建立四种见地是件大事。我们可以了解接受「组合的事物是无常的」。但是,对「所有的烦恼都是痛苦的」,这就有点无法接受了。我们会想,某些烦恼,的确令人感到痛苦,但又怎么样呢。

  佛陀和你都同意要追寻快乐。佛陀非常希望大家快乐。事实上,佛陀的整个法教、经律论三藏、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去享乐。这是真的(笑)。但是我们和佛陀意见相左之处,在於如何去追求快乐。我们积聚某种因去追求快乐,但是佛陀想:「这会让你痛苦,而不是快乐。」这就是问题所在。

  「解脱超越造作」、「解脱超越轮回和涅槃」、「解脱没有烦恼」。一旦解脱,就不能看连续剧了(笑)。一旦解脱,就不能猜测了。解脱之後,有很多事不能做了,不能猜测、不能打赌。打赌的乐趣在於不知道谁会赢,谁会输。但是你已经成佛了,看透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你不能打赌(笑),不能看连续剧。因为你通晓每一件事,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弹指之间就知道每一件事。基本上,你什么事也不能做。你不能买股票。你什么事也不能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成佛的人是一个完全的成就者。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非常非常无趣的状态。因此,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就不会寻求解脱。谁想要这种解脱(笑)?不能打赌,不能约会,不能因为对方是否喜欢你而感到焦虑,谁要这种解脱?

  第二,拥有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因为,拥有正确的发心是一回事,但如果没有丰富的方便,会在修行之道上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要花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这挺令人沮丧的,不是吗(笑)?因此,我们需要许多善巧方便,它们如同工具一样,我们需要一个金刚乘的工具箱(笑)。我们需要能够做得又快又好、多功能、不会花太多钱或不花一毛钱的工具。不需要像大乘佛教所说的,供养头及四肢(笑)。需要容易使用,像那些现成的东西。我们需要广大的发心和金刚乘广大的善巧方便。

  这些是很重要的论点,因此我稍微多做一些阐述。当我们讲到地狱道的时候,讲的速度就会很快了。你们可以自己读,听说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好。

  对於想要遵循这条修行道路的人,拥有正确的发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连听闻这个法教,也要拥有正确的发心。听闻这个法教,不是为了完成你的博士论文。也不是为了要完成一篇关於东方思想的论文。如果来这里,纯粹是为了完成论文,或只是为了想多了解一点佛教。就听不到「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完整讯息。你或许在听,但是不会把这个讯息听进去。出自好奇来听法教,就只会知道这么多,不会了解背後的含意。

  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於那些认真的想要遵循修行道路的人而言,应该拥有下面的态度:听闻这个法教,把它应用在修行上,令一切有情众生成佛。大乘的发心非常非常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有很多原因。听闻这个法教,如果是因为厌倦轮回,想要自己涅槃或成佛,不在乎其他众生,这个动机相当好。但这不是最好的、究竟的发心。我们应该为了一切有情众生听闻这个法教。只希望自己独自成佛的心愿本身,即是无明。因为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我自己独自成佛」这回事。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这是为什么打从一开始,就要有希望一切众生成佛的愿望。不只因为它是一个好的想法,高级的想法,在哲理上、究竟上,它也是正确的想法。因为,没有独自一人成佛,而不在乎其他人这种事。因此,每当我们说「为了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要做个好人,它触及现象的实相。你们要把这个记在脑子里。

  如果你在开始聆听法教或开始修行的那一刻,即怀有「为一切有情众生闻法修行」这种广大的心、广大的态度,修行的道路将不被干扰。非常非常大的状况,或许会干扰你的修行,否则诸如婚姻破裂等小事,不会太困扰你。然後是金刚乘广大无边的善巧方便。有了这种发心,再以金刚乘的方便来闻法。所以接著我们要谈谈「观想」。

  普贤上师言教

  开示辑要之三

  开示:宗萨钦哲仁波切

  翻译:项慧龄 校稿:马君美

  这个地方不再是凡俗之地。这些墙壁不再是普通的墙壁。这个地方是净土。墙壁是珠宝所成,这些珠宝不只是我们所知、地球上出产的珠宝,还包括我们所不知道、不在地球上出产的珠宝。这是金刚乘的善巧方便,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气氛。如果没有这种气氛,那么现在坐在你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可怜兮兮的老师,底下一群到处游荡、追逐佛法的可怜虫正在聆听〈笑〉。这种气氛不太好,不会有更深的进展。这是为什么你们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这些周末的教授,却从未有所超越。一九八九年,你见到这个老师,这些学生,一九九○年同样,一九九一年也是一样,只不过皱纹越来越多,牙齿越来越少〈笑〉。因此这种气氛非常重要。我们在这里创造了相当美好的气氛,例如这些插花就是。这些都是象徵性的气氛。是…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