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

  开示 / 宗萨钦哲仁波切

  翻译 / 项慧龄;校对 / 马君美

  (一)

  《普贤上师言教》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个段落,我们都可以讨论经年,并且从中获益良多。对於那些非常认真遵循这条道路的人,我希望你们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研习《普贤上师言教》,因为这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课题。对於那些追寻成佛的人而言,这是一门从此刻到成佛都必须研习的课题。我个人非常高兴能讲授这个题目;不知道一些去年来过的听众是否记得,我不太想再举行诸如佛教导论之类的短期周末教学。当然,《普贤上师言教》也谈论到悲心、菩提心等常见的主题。我不能保证你们将听到什么不寻常的内容。

  这或许是针对「龙钦心髓加行」最深广最详尽的阐释。虽然说是「龙钦心髓加行」,但并不表示这本书对於那些遵循马尔巴或维汝巴修行之道的人,或那些正在做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四加行的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他们肯定可以将这本书做为参考。对萨迦派的人来说,即是他们所称的「三见分」。对於遵循马尔巴传承的人而言,他们有冈波巴大师的《解脱庄严宝论》。至於宗喀巴传承的追随者,则有《菩提道次第论》(Lam Rim)。而《普贤上师言教》也是类似的主题,因此肯定可以用它做为参考。在这本书中,偶有一些基本的佛教理论,但大部分的主题仍是修行的忠告和口诀。因此,对於那些正在做加行的人来说,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晚上,我先给口传,然後稍事休息。之後,那些对修行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笑)。但是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可以留下来。我将用藏文念诵「笼」--也就是我们说的口传;给口传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我是非常保守的右翼佛教徒(笑)。我知道时代正在改变。我也知道我们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不表示你们不需要口传。我们不能没有口传。没有灌顶就无法修行。这些都是必要且重要的。目前佛法在西方弘扬地相当迅速。我曾经见过人们在没有接受口传或灌顶的情形下修持金刚乘。或许有灌顶,但并不是很多人要接受口传;这样不好。所以,我将给那些想要修行或正在修行的人口传。当然,这一次我只能念几页。如果我们明天还活著,我们将继续口传。

  如我一开始所说的,这是一个很长的教授。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在所有人之中,我是最要有耐心的(笑)。而你们应该要有耐心。很幸运地,今天却吉尼玛(Chokyi Nyima)也在座。当我辞穷的时候,你可不可以帮帮我?(笑)。

  我领受《普贤上师言教》的口传和法教很多很多次了,可能超过三十次。这个法教总是不断地被讲授。对我来说,顶果钦哲仁波切如佛一般,是个成就者。我记得非常清楚,顶果钦哲仁波切每到一处,总是随身携带《普贤上师言教》这本书,直到他生前的最後几天。每天早晨修法之後,仁波切会读个几页。我光是从顶果钦哲仁波切那里领受这个法教,可能就超过十次。有几次是因为仁波切向一群人传这个法,而我恰巧也在场。大约有五次,仁波切应我之请,或因为他认为我需要受这个法,而把这个法教传给我。他对我讲授这个法,大约超过五次。

  还有,我从敦珠法王受这个法肯定有三次左右。也从其他上师那里领受过这个法教。如果我的虔诚心没有限度,如果我有净观,如果我遇见能够使我有限的虔诚心增长的上师,我将毫不犹豫地再次领受这个口传或法教。如果三十年後我还活著,我会再如此做。因此,我希望你们某些人也能维持这种传统,巴楚仁波切的传统。把这个法教当做你的人生手册。以这本书为基础,展现你的人生。

  由於这是一个续部的法教,根据传统,我先向所有的传承上师祈请。你们只要注意就可以了。如果你们想要向传承上师祈请也可以。新的学员,只要注意就好了。

  

  我们必须先奠定基础。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为什么不是其他的书籍?为什么不选择一篇诗歌?为什么不是中论?为什么不是历史书?针对这所有的疑问,我们需要某种答案,而这个答案就是:为了了解这本书,我们必须建立基础,对那些甫入门的人尤甚。建立此一基础的第一要务是,必须了解「见、修、行」。这非常重要。虽然「见、修、行」这个专门名词似乎来自佛教徒之口,但事实上,见、修、行总是与我们同在。每次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就有所谓的「见、修、行」。我们或许不使用「见、修、行」这个名词,但总是有「见」,总是有「修」,总是有某种「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美、丑等评断,每下个评断,每做个思考,每做件事情,就有见、修、行。因此,在进入这本书之前,先建立「见」(见地)是重要的。

  如果你问,为什么创造「见」?我们创造「见」,大多是因为我们想要快乐。「快乐」或许是个非常一般性的字眼,但是我们创造「见」,大多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某件事物,想要成就某件事物,想要抓住某件事物。举例来说,我们想要享乐,这就是我们创造「见」的原因。我们有所谓「美丽、漂亮」的概念,对不对?我们阅读像《Vogue》之类的杂志,然後我们就对完美无暇的双腿或完美无暇的胸部有了特定的概念,不是吗?(笑)所以,今年完美无暇的胸部是这样这样的。这就是「见」。接著我们会想,我有这样的胸部吗?我没有等等。你会走到镜子前面,端详你的胸部等等;这就是「修」(笑)。然後,你终於决定,「啊,我现在必须拥有这种胸部。」於是你去做整形手术,把东西填进胸部,然後到处炫耀。实际去做你想要做的事,就是「行」。这有点像是射门得分的感觉,就是我们所谓的「涅槃」、「证悟」。因此,见、修、行无所不在。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创造「见」,基本上是因为我们想要快乐,我们想要获得满足,我们想要赢得某件事物,我们想要完美。这是我们有「见」的原因。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处理「见」的时候,误解就会出现,例如存在於家人、朋友、宗教、政党、素食者、非素食者之间的误解。你们都知道「见」有各式各样。每一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治疗学家和科学家创造多少种新的见解?这对你的身体有益;这含有较少的纤维或较少的卡路里,诸如此类。

  现在我们要问,什么是佛教的见地?我们试图达成什么?我们要不就没有佛教的见地,即或有了佛教的见地,也不会去使用它,不去思考它,不去实行它。这是为什么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仍然身陷轮回之中,仍然迷惑,仍然轮转。因此,佛教的见地相当重要。如果非佛教徒的朋友问你,什么是佛教的特别之处。你可以这么回答:四法印。「四法印」几乎就像四根柱子或四个无可或缺的见地。缺少其中之一,你就不是个佛教徒。我的意思是,或许你是个佛教徒,但你却没有遵循佛陀的道路。「四法印」即「四种见地」,如果缺少其中之一,或许你仍然是个佛教徒,但你并没有遵循佛陀的道路。这一点你们可以思考一下。

  四种见地的第一个见地是:「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诸行无常)这是个非常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甚至连证悟也是无常的。甚至连一般所谓的涅槃也是无常的。只要一个现象受到时间──例如生(起始)、住(中间)和灭(结束)──的限制,就是无常的。只要一个现象拥有生、住、灭这三个特性,就是无常的。如果没有生、住、灭这三个特性,它就不是一种现象。举例来说,如果你注视某件事物,例如太阳、月亮或神只,它们安住在那儿,你可以看见它们。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由於你注视的事物是安住的,因此它必须有安住的开始和安住的结束。关於这一点,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因为「四法印」或「四种见地」将成为本书的四根支柱。我一开始就告诉你们这些,是因为一旦这四根支柱树立在你们的脑海中,再来听《普贤上师言教》,将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没有这四根支柱,这个法教很难有什么作用。你必须把这四根支柱稳固地树立在脑海中。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这是四种见地之一。而所有烦恼,任何会毁损、衰败的事物都是痛苦的。

  关於第二个见地(有漏皆苦),我们将多著墨於烦恼;贪、瞋、痴、慢、疑这些种类的烦恼,全都是痛苦;这真是个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许许多多哲学和宗教谈到,「贪是痛苦的,瞋是痛苦的,但爱是美好的。」他们总是会留下什么,像是保留纪念品一般,因为舍弃所有的事物是一大牺牲。许多哲学和宗教愿意布施,甚至接受第一种见地的无常,但是诸如上帝或原子之类的事物,则必须是永久的。我这么说,听起来似乎很哲学、很学术,事实上,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举例来说,我们对第一个见地缺乏了解;如果我们明白,任何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我们半数以上的紧张和焦虑将会消失。但我们缺乏这样的了解。我们或许在理智上有这样的了解,但没有真正接受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有些事情会管用。例如,上师一定会给我加持,而这种加持会治癒我。这一类疗癒、健康、饮食、健康食品等我们执著的事物便显示,你认为有些事物是永久的。你明白,花园中的柳树是暂时的。但你仍然认为某些事物是永久的。这是我们会有问题的原因。接著让我们讨论第三和第四个见地。

  「所有的现象都没有自性。」(诸法无我)自性--真实存在的自性。这是个非常非常独特的佛教见地。一般来说,许多哲学,例如印度教哲学有三种见地,但它们都没有这种见地。佛教独一无二之处,即在於四种见地。举例来说,佛教的第四个见地:涅槃是超越极端、超越造作的(涅槃寂静)。我个人认为,第四见地使佛教更加独一无二,它区分了佛教和印度教。事实上,印度教也接受「所有组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但佛教的第四见地──涅槃是超越造作的──是个非常非常特殊的见地。

  对我们许多人而言,涅槃是个安乐美好、每件事都正常运作的地方,不是…

《《普贤上师言教》开示辑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