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P2

  ..續本文上一頁嗎?但根據佛教,涅槃是超越造作的。聽本書時,具備這四種見地,則一切都有用,一切都有道理。如果缺少其中一個見地,麻煩就大了。事實上,不只是《普賢上師言教》這本書,當你涉入佛教的時候,應該尋求探索這四種見地。這四種見地是個大主題。你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來研究它們。這四種見地真的非常必要。我將不時提出這四個支柱來提醒你們。讓我們開始講這本書。

  (二)

  我們都希望摧毀這迷惑之網。我們都希望去了解真理。因爲不了解真理,使我們陷入越來越深的無明,永無止境地停留在迷惑之網中。這是爲什麼我們要斬斷這迷惑之網,終止相續不斷的迷惑。爲了這麼做,必須先找到正見。舉例來說,一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道組合的事物是短暫無常的。我們或許明白有些事物是短暫的,但仍然渴望、希望或期待某些事物,例如涅槃或自我實現,是永久的;快樂、生命、天堂是永久的。爲了了解這些必須要學習和修持深奧的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道路。

  由於這是大乘、金剛乘的修持之道,因此第一要務是調整或集中態度和發心。

  你爲什麼要學習這個?爲什麼要修持這個?你的發心和態度是什麼?因爲無論修持什麼法門,都大大仰賴你的發心。

  如果你有強烈與清晰的發心,在初始的階段,這個發心將一而再、再而叁地引領你走上修行的道路。這是調整發心或態度的一大好處。當你修行的時候,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或發心,將獲得勇氣與信心。許多人都了解第一要務:擁有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發心來修道。但是,在成爲佛教徒五年之後,看盡了佛教徒各式各樣的醜陋嘴臉(笑),他們對上師、老師、修行之道及法友開始失去信心。接著開始失去動力。這是因爲打從一開始,你就沒有真正思考你的態度,沒有真正提振你的發心。所以發心非常重要。它不只在修道之初,在中間也很重要。當你走過這永無止境的心靈旅程之時,正確的發心永遠是你的支柱。成爲佛教徒和修行者二十年後,我們仍然在自己身上看到同樣的貪和瞋,仍然犯相同的錯誤,仍然是一個脆弱、容易受傷害的人。有什麼不一樣嗎?調整發心相當重要。態度不僅在修道之初和中間很重要,即使到了最後,也很重要。因爲如果你有正確的態度,就知道如何有正確的期望。然後,知道如何專心致力,如何去實行,而實行伴隨著某種特定的態度。這是爲什麼帕楚仁波切強調,一開始就要有正確的發心。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發心。在東方,例如亞洲國家,人們修持佛法是爲了長壽、豐收、生意興隆。例如,修財神,如果真的發揮作用,那很好。但能有效多久呢?可能一次、兩次、叁次有效,一旦功德用盡,無論修持什麼法或持什麼特殊的咒語,可能都不會發揮作用了。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會想:「啊,佛法不再管用了,它不再給我任何我想要的事物。」這種情況在亞洲屢見不鮮。在西方,也出現類似的問題。大多數人的態度或發心不在成佛,而是想得到涅槃。我認爲這兩者是不同的〈笑〉。我認爲某些人有六○年代有關涅槃的概念,認爲涅槃是達到某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你們可以用光擁抱每一個人〈笑〉,令高潮倍增等等〈笑〉。另一些人則具有這種態度:「喔,我感到沮喪,我感到內疚。」於是你修持佛法,讓自己走出沮喪。根據帕楚仁波切,這種態度非常糟糕。修持佛法不是讓自己走出沮喪。要遠離沮喪可以去找治療師,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或做任何你想要做的事。修持佛法是爲了成佛,不在乎沮喪與否。我們要的是成佛。這種態度非常重要。許多人懷著某種期望、某種態度與動機來接觸佛法、親近老師,認爲這些可以搞定我的人生等等。如果懷抱這種態度,就會一再的失望。於是,你們會很不公平地把錯都怪到佛法頭上。或者比較公平地把過錯歸咎於老師身上,有時候,事實確實如此。但是怪罪佛教、修行之道、佛陀的法教、怪罪所有組合的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所有煩惱的行爲都是痛苦的〈有漏皆苦〉、所有現象都沒有真實存在的自性〈諸法無我〉、涅槃或成佛超越極端或造作〈涅槃寂靜〉是不應該的。不應該怪罪這四法印。四法印沒有做任何的承諾。發心是非常重要的。

  帕楚仁波切解釋了兩種方法,兩種態度。一種是廣大無邊的菩薩行,大乘的行爲。另一個是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兩者皆是態度,其中一個比較像一種方便,大乘菩提心是一種意圖或態度。當我們修持佛法的時候,則是具備這種發心,然後使用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這條修行的道路非常完美。

  首先,我們建立四根支柱,或四個見地。要證悟四種見地需要兩件事物:一是菩薩道廣大無邊的發心。因爲,如果沒有這種廣大的菩薩發心,就沒有勇氣去了解、去面對「組合的事物是無常的」。我們了解某些事物是無常的,但是面對某些事物,特別是自己所愛的人的時候,就很困難。所以,爲了了解四種見地,必須有廣大的發心。

  還要有勇氣,因爲建立四種見地是件大事。我們可以了解接受「組合的事物是無常的」。但是,對「所有的煩惱都是痛苦的」,這就有點無法接受了。我們會想,某些煩惱,的確令人感到痛苦,但又怎麼樣呢。

  佛陀和你都同意要追尋快樂。佛陀非常希望大家快樂。事實上,佛陀的整個法教、經律論叁藏、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去享樂。這是真的(笑)。但是我們和佛陀意見相左之處,在於如何去追求快樂。我們積聚某種因去追求快樂,但是佛陀想:「這會讓你痛苦,而不是快樂。」這就是問題所在。

  「解脫超越造作」、「解脫超越輪回和涅槃」、「解脫沒有煩惱」。一旦解脫,就不能看連續劇了(笑)。一旦解脫,就不能猜測了。解脫之後,有很多事不能做了,不能猜測、不能打賭。打賭的樂趣在於不知道誰會贏,誰會輸。但是你已經成佛了,看透每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你不能打賭(笑),不能看連續劇。因爲你通曉每一件事,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彈指之間就知道每一件事。基本上,你什麼事也不能做。你不能買股票。你什麼事也不能做。爲什麼呢?因爲一個成佛的人是一個完全的成就者。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它是一個非常非常無趣的狀態。因此,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就不會尋求解脫。誰想要這種解脫(笑)?不能打賭,不能約會,不能因爲對方是否喜歡你而感到焦慮,誰要這種解脫?

  第二,擁有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因爲,擁有正確的發心是一回事,但如果沒有豐富的方便,會在修行之道上花很長很長的時間。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要花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這挺令人沮喪的,不是嗎(笑)?因此,我們需要許多善巧方便,它們如同工具一樣,我們需要一個金剛乘的工具箱(笑)。我們需要能夠做得又快又好、多功能、不會花太多錢或不花一毛錢的工具。不需要像大乘佛教所說的,供養頭及四肢(笑)。需要容易使用,像那些現成的東西。我們需要廣大的發心和金剛乘廣大的善巧方便。

  這些是很重要的論點,因此我稍微多做一些闡述。當我們講到地獄道的時候,講的速度就會很快了。你們可以自己讀,聽說這本書翻譯得非常好。

  對於想要遵循這條修行道路的人,擁有正確的發心是非常重要的。甚至連聽聞這個法教,也要擁有正確的發心。聽聞這個法教,不是爲了完成你的博士論文。也不是爲了要完成一篇關於東方思想的論文。如果來這裏,純粹是爲了完成論文,或只是爲了想多了解一點佛教。就聽不到「所有組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完整訊息。你或許在聽,但是不會把這個訊息聽進去。出自好奇來聽法教,就只會知道這麼多,不會了解背後的含意。

  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態度?對於那些認真的想要遵循修行道路的人而言,應該擁有下面的態度:聽聞這個法教,把它應用在修行上,令一切有情衆生成佛。大乘的發心非常非常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有很多原因。聽聞這個法教,如果是因爲厭倦輪回,想要自己涅槃或成佛,不在乎其他衆生,這個動機相當好。但這不是最好的、究竟的發心。我們應該爲了一切有情衆生聽聞這個法教。只希望自己獨自成佛的心願本身,即是無明。因爲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我自己獨自成佛」這回事。每件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這是爲什麼打從一開始,就要有希望一切衆生成佛的願望。不只因爲它是一個好的想法,高級的想法,在哲理上、究竟上,它也是正確的想法。因爲,沒有獨自一人成佛,而不在乎其他人這種事。因此,每當我們說「爲了一切衆生」的時候,我們不只是要做個好人,它觸及現象的實相。你們要把這個記在腦子裏。

  如果你在開始聆聽法教或開始修行的那一刻,即懷有「爲一切有情衆生聞法修行」這種廣大的心、廣大的態度,修行的道路將不被幹擾。非常非常大的狀況,或許會幹擾你的修行,否則諸如婚姻破裂等小事,不會太困擾你。然後是金剛乘廣大無邊的善巧方便。有了這種發心,再以金剛乘的方便來聞法。所以接著我們要談談「觀想」。

  普賢上師言教

  開示輯要之叁

  開示:宗薩欽哲仁波切

  翻譯:項慧齡 校稿:馬君美

  這個地方不再是凡俗之地。這些牆壁不再是普通的牆壁。這個地方是淨土。牆壁是珠寶所成,這些珠寶不只是我們所知、地球上出産的珠寶,還包括我們所不知道、不在地球上出産的珠寶。這是金剛乘的善巧方便,因爲它創造了一種氣氛。如果沒有這種氣氛,那麼現在坐在你們面前的,只是一個可憐兮兮的老師,底下一群到處遊蕩、追逐佛法的可憐蟲正在聆聽〈笑〉。這種氣氛不太好,不會有更深的進展。這是爲什麼你們一次又一次地參加這些周末的教授,卻從未有所超越。一九八九年,你見到這個老師,這些學生,一九九○年同樣,一九九一年也是一樣,只不過皺紋越來越多,牙齒越來越少〈笑〉。因此這種氣氛非常重要。我們在這裏創造了相當美好的氣氛,例如這些插花就是。這些都是象徵性的氣氛。是…

《《普賢上師言教》開示輯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