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妄心系與真心系(聶清)▪P2

  ..續本文上一頁臺,此即頓悟義也。今于頓中而立其漸者,即如登九層之臺也,要籍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

  文中雖明確地表現出反對北宗的態度,然其具體所指卻常晦昧不清。如今我們從妄心系與真心系的分化來看,神會的意思是:北宗無論怎樣住定觀心,也越不出妄心範圍,因此“恐畏漫登者土胡”。“今于頓中而立其漸者”,則是指妄心系以妄除妄的漸修過程及頓悟結局。所以,他所講的頓悟,並不僅僅表示時間上的迅速,而主要是標志一種從妄心到真心的根本性轉變。同樣,他對漸修的指責,也主要是對真心系真妄一心思想的不滿。南北頓漸之爭,實際上代表了真心妄心之爭。

  神會反對真心系的工作只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其思想實質並沒能由其後學繼承開去。他的弟子禅琳、光寶等,已有“無念靈知,不從緣有”、“長夜蒙照而無間歇”的主張,(27)開始混同本真心性對性空之理的覺悟與現實之心對紛繁現象的覺照。至于宗密,更將這種傾向發揮到極致,轉化爲完全的真心立場。

  在對《起信論》的吸收上,宗密同北宗的態度是一樣的,都是將染淨歸于一心:“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徹于染淨。”(28)具體說來,宗密認爲,此心之靈明覺知爲真淨,余皆僞妄:“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者,但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性,余皆虛妄。……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29)在神會那裏,真心之知同具體心識之覺是截然分開的。覺照只是妄心的一種功能,“雖有覺照,還同生滅”。它不過是達到真知的手段,只有“覺照自亡”之後才能達到本真覺心。而宗密則主張:“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知。”(30)將現實之心的覺照,完全等同于超越之心的覺悟。他認爲,這種觀點在《起信論》中有其依據:“論雲: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此覺非離凡局聖,非離境局心,心境凡聖本空,唯是靈覺。”(31)然而這卻是一個誤解。《起信論》中之“覺”,指的是對性空之理的覺悟,並沒有宗密所說“靈覺”的意味。

  宗密這樣做的目的,無疑是要在現實之心中找出超越的成份,以保證可以從現實之心過渡到超越之心。與妄心系以妄除妄的方式截然不同,宗密不自覺地走上了漸趨的路線:“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爲。……須以語真之智,斷惡修善,息妄歸真,妄盡真圓,是名法身佛。”(32)其中“息妄歸真”、“返本還源”等思想,簡直是北宗禅風的翻版,至于“損之又損,以至無爲”,更是充滿道家漸進的意味。因此,他所標榜的頓悟,不過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就具體方法而言,宗密主張:“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33)這與神會禅法有些相似,但卻少了一個關鍵的環節——“覺照自亡”。這便是妄心系與真心系的分野所在了。

  如果說在北宗中,真心緣起的思想還處在萌芽狀態的話,那麼于宗密處已是洋洋大觀了:

  但以此心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造業受報,遂名衆生,修道證真,逐名諸佛。(34)

  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緣起。(35)

  種種幻化生于覺心。(36)

  所起之心,展轉窮緣,即真之靈心也。……欲成佛者,必須洞明粗細本末,萬能棄末歸本,返照心源。(37)

  宗密對生成論的引入,既是其真心系思想的推論,又可以爲其回複真心指出一條有效的途徑。其原因及效用,是同北宗一致的。號稱荷澤嫡傳的宗密之所以會在諸多方面,如對《起信論》的采納、漸修的方式,對“覺”的理解、生成論的引入等,與北宗有如此驚人的相似,根源在于他們共同的真心系立場。

  真心系與妄心系在禅宗內部的紛爭不絕如縷地延續了下去,如日後大慧宗{97776004AA.jpg}之“話頭禅”與宏智正覺“默照禅”的對立。宗{97776004AA.jpg}話頭禅表面上看僅僅是反對分別思量、知見會解,其實質是對現實心識的全盤否定。基于此,他才設立出“看話頭”這種以妄除妄的手段,且最終會歸于頓悟法門,這都是妄心系一貫的特征。而正覺的默照禅則認爲:“淨冶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圓明之處。”(38)其禅法與北宗真心系如出一轍。從反對真心系的立場出發,宗{97776004AA.jpg}對此批評道:“邪師輩教士大夫攝心靜坐,事事莫管,休去歇去,豈不是將心休心、將心歇心、將心用心

  ”(39)他認爲默照禅的根本錯誤在于迷妄爲真,將功用集中于妄心之內而無法開脫。這是妄心系對真心系一貫的批評之處。就妄心系與真心系的影響來說,妄心系比較挾窄地局限于佛教內部。而真心系由于與中土文化有諸多相通之處,很多思想爲宋明儒學及金元道教所吸收,其影響要比妄心系大得多。[責任編輯劉元齊]

  注釋:①印順《大乘叁系教判》,《印順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②《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四冊,85 頁,中華書局1983。

  ③④《大正藏》第16卷,510中。

  ⑤⑥⑦《楞伽大義今釋》第246、224、185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⑧《大正藏》第16卷,503上。

  ⑨《大正藏》第85卷,1284上。

  ⑩(11)轉引自潘桂明《中國禅宗思想曆程》第77、76頁,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

  (12)(13)(14)(15)《大正藏》第85卷,第1284上,1287 上、1273下、1274上。

  (16)《中國禅宗大全》第6頁,長春出版社1991。

  (17)同⑩。

  (18)《大正藏》第85卷,1285下。

  (19)《壇經》法海本,第十八節。

  (20)同②.第98頁。

  (21)《大正藏》第32卷,577中。

  (22)(23)同②.第89頁。

  (21)同上,第107頁。

  (25)《大藏經補編》第25卷,237頁,臺灣華宇出版社。

  (26)同②.第85頁。

  (27)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第1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28)《圓覺經略疏》第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9)《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438 頁,中華書局1983。

  (30)同上,431頁。

  (31)同(28),第28頁。

  (32)(33)(34)(37)同(29)第392、431、447、393頁。

  (35)(36)同(28),第20頁、《序》。

  (38)《宏智正覺禅師廣錄》卷六。

  (39)《大慧語錄》卷二六。

  

《禅宗妄心系與真心系(聶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