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
杜正民
佛教圖書館館訊
第10/11期 (1997.9)
pp. 32-52
本文依如來藏學研究史,介紹相關佛學書目爲經;
依書目及研究方法,介紹如來藏學及思想史爲緯。
【摘要】:本文擬依如來藏學書目說明如來藏學的研究發展情況,一方面介紹如來藏學研究的相關文獻與書目,一方面介紹如來藏學開展史。並且在書目的介紹過程中,簡介如來藏學的內涵。同時以列表方式,呈現整體如來藏學的研究史觀。本文以書目的格式,從如來藏相關的經、論、古德注疏談起,進而在今人論著中介紹當代如來藏學的起源,及歐、美、日本的如來藏學研究情形,並簡說近代中國如來藏學研究概況。最後,則對近年來影響如來藏教義甚深的「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做一反省。
關鍵詞:如來藏;佛性;批判佛教;書目;網路檢索
Tathagatagarbha;Buddha Nature;Critical Buddhism;Bibliography;
Internet Retrieval
前言
研讀如來藏學文獻資料可分爲兩類,一爲相關的經、論與古德的注疏。另一爲當代學者依經、論及古德之作,而有所發揮的論著。所以研究如來藏學,可以下列二種方式進行:一爲按照思想史的開展閱讀;亦即,依如來藏學史,按照經典的發展、論典的開展、古德的注疏等情形研究如來藏學。另一種方式,爲按照今人的研究,進行閱讀;亦即,依現代如來藏學研究發展,循序探討與閱讀,以理解當代如來藏學研究近況與研究方法。是以,本文擬縱描如來藏學思想史的相關典籍,並橫述當代如來藏學研究近況與研究方法。
今先以一系統表,綜合古、今、中、外與如來藏學有關的著作,藉此展現如來藏學的全貌:
如來藏教義
↓
經
(梵文、漢譯、藏譯)
↓
論
(梵文、漢譯、藏譯)
↓
古德注疏
(漢文、藏文)
↓
近代如來藏學
起源
(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
↓
近代如來藏學的
開展
┌──┴──┐
西方 東方
(歐、美) (中、日)
└─────┘
↓
批判佛教
(Critical Buddhism)
↓
當代如來藏學書目導讀
本文爰就上表,依經典、論典、古德注疏及今人著述等主題,介紹如來藏學相關書目。首依經典語文區分爲梵文、漢譯、藏譯等,此中因漢譯經典較完善,所以本文以漢譯經典爲主,藏譯爲輔。其次,以同樣的經典語文系列,討論如來藏相關的論典。至于古德論疏的部分則以中國與藏傳文獻爲主。今人著述,則以近代如來藏學的起源、東西方如來藏學研究近況,分別討論歐洲與美國的研究近況、日本及中國的研究情形與書目導讀等。最後,則以近年新興的批判佛教與如來藏研究做結語。依此分類法進行介紹,可約略看出如來藏學的整體發展,及近代如來藏學的研究方法, 相信對如來藏學的研讀應有所助益。
事實上,本文乃是筆者以多年來收集的書目資料,將學界少有的如來藏文獻重新整理排比,並公諸于世,以期能達到抛磚引玉的作用,歡迎學界先進提供更新、更多的如來藏學書目,筆者當會將之整理,並置于臺大佛學研究中心的「佛學網路資料庫」上(http://ccbs.ntu.edu.tw/),以供讀者做網路檢索與下載使用。(注1)
今依既定分類,進行研討。首先,討論與如來藏教義有關的經典。
一、如來藏學相關的經論與注疏
如來藏經典的研讀,可以下列方式進行:
1. 依如來藏學形成期分類
可分爲如來藏學形成前的相關經典、如來藏學形成初期的經典、如來藏學主要經典等。
(1) 如來藏學形成前的相關經典:如《般若經》、《華嚴經》等。
(2) 如來藏學形成初期的經典:如《大般泥洹經》、《大雲經》、《大法鼓經》、《
央掘魔羅經》等。
(3) 如來藏學主要經典:如《大方等如來藏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不增不減經》等。
2. 依經典語言分類
按經典語言分類,可分爲巴利文資料、梵文原典、藏文譯本與漢文譯本等類。
(1) 巴利文資料:以如來藏學形成前的文獻資料爲主,如「心性本淨」的研討等。
(2) 梵文的部分:因大部分的梵文文獻資料都佚失,所以只能介紹少數已尋獲的資料
。
(3) 藏傳佛教文獻:藏傳的文獻藏有很豐富的資料,也是一值得探討的領域,所以列
出相關文獻及其出處,以便讀者參閱。
(4) 漢譯文獻:研究如來藏學,首要的參考資料以相關經典爲主,其中保存最完整,
自是漢譯的經典,因此,本文先介紹漢譯經典及其參考書目。
3. 依漢譯年代分類
豐碩的漢譯文獻,如依翻譯年代分期,則可掌握如來藏學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故本文以印順導師的漢譯經目爲主,並參考其他書籍資料(注2)整理于下,經目部分則依翻譯年代排序,並列出梵文名稱、漢譯本、藏譯本的出處,以利讀者運用。
(一)如來藏經典
如來藏學在印度的興起較晚,大約在西元二五○至叁○○年間,從初期大乘進入後期大乘佛教的階段。而西元叁世紀以下,正是印度梵文學複興的時代,印度大乘佛教,也就適應此一思潮,而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的「如來之藏」。(注3)
因此,中國佛教經典的譯出,雖早有後漢明帝時,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于白馬寺譯出《四十二章經》的傳說。然依譯經史,則謂譯經第一人爲安世高,其于漢桓帝(147-167在位)時,譯出「禅觀」與「法數」的相關經典後(注4),經漢魏多位譯經師的努力傳譯佛典,曆經一百多年,至西晉時,中國始有如來藏系經典的譯出。
中國最早翻譯如來藏相關經典的祖師應是竺法護(Dharmaraksa),他于晉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年)所譯的《如來興顯經》,可說是中國第一部與如來藏有關的經典。其次,則爲他于晉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年)所譯出的八卷本《大哀經》,本經爲《寶性論》造論之主要依據,經中以無垢寶珠喻如來藏。再者,爲現已佚失的晉惠、懷帝時(西元二九○至叁一一年間)法炬所譯「以九種譬喻說明如來藏」的《大方等如來藏經》,現存本爲佛陀跋陀羅于晉元熙二年(西元四○六年)的譯本。至此,如來藏系經典在中國並不太被重視,直到劉宋時,竺道生依《大般涅槃經》北 涼譯本說「一闡提亦有佛性」後,佛性思想或如來藏教義,在中國才開始興盛,始有六朝涅槃諸師的各種佛性教說出現。《大般涅槃經》譯者昙無谶,除于玄始十年(西元四二一年)在姑臧譯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及《大般涅槃經》後分等經外,也譯出如來藏系的《大雲經》,提倡「常樂我淨」與「佛性」說。接著,則由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于宋元嘉年間(西元四四○年前後)譯出一系列的如來藏經典如《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等重要的如來藏系經典,「一切衆生有如來藏」的教義,從此落實于中 國佛教中。元魏間,菩提流支(Bodhiruci)重譯十卷本《入楞伽經》及《大寶積經》第四十八<勝鬘夫人會>及孝昌元年(西元五二五年)譯出的《不增不減經》等,對中國如來藏教義有很大的影響。真谛(Paramartha)于陳永定二年(西元五五八年)所譯的《無上依經》也是一重要的文獻。至此,主要的如來藏系經典皆已譯出,其他尚有《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及《大乘密嚴經》等與如來藏學有關的經典也陸續譯出(注5),茲附漢譯經典書目如下:
1. 《如來興顯經》 梵文:Tathagatotpattisambhavanirdesa
(1) 竺法護(Dharmaraksa)譯《如來興顯經》叁卷,大正藏 卷十 No.291。
(2) 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品第叁
十二>,大正藏 卷九 No.278(32)。
(3) 唐實叉難陀(Siksananda)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大
正藏 卷十 No.279(37)。
(4) 西藏大藏經第二十六卷(藏譯北京版P.761〔43〕)
2. 《大哀經》 梵文:Tathagatamahakarunanirdesa
(1) 竺法護譯《大哀經》八卷,大正藏 卷十叁 No.398。
(2) 北涼昙無谶譯《大方等大集經》<璎珞品>,大正藏 卷十叁 No.397(1)。
(3) 同本異譯:昙無谶譯《大集經》<陀羅尼自在王品>,大正藏 卷十叁 No.397(
2)。 (4) 西藏大藏經第叁十二卷(藏譯北京版P.814)
3. 《大方等如來藏經》 梵文:Tathagatagarbhasutra
(1) 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 卷十六 No.666。
(2) 唐不空(Amoghavajra)譯《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 卷十六 No.667。
(3) 西藏大藏經第叁十六卷(藏譯北京版P.924)
4. 《大般涅槃經》 梵…
《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杜正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