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
杜正民
佛教图书馆馆讯
第10/11期 (1997.9)
pp. 32-52
本文依如来藏学研究史,介绍相关佛学书目为经;
依书目及研究方法,介绍如来藏学及思想史为纬。
【摘要】:本文拟依如来藏学书目说明如来藏学的研究发展情况,一方面介绍如来藏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与书目,一方面介绍如来藏学开展史。并且在书目的介绍过程中,简介如来藏学的内涵。同时以列表方式,呈现整体如来藏学的研究史观。本文以书目的格式,从如来藏相关的经、论、古德注疏谈起,进而在今人论著中介绍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欧、美、日本的如来藏学研究情形,并简说近代中国如来藏学研究概况。最后,则对近年来影响如来藏教义甚深的「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做一反省。
关键词:如来藏;佛性;批判佛教;书目;网路检索
Tathagatagarbha;Buddha Nature;Critical Buddhism;Bibliography;
Internet Retrieval
前言
研读如来藏学文献资料可分为两类,一为相关的经、论与古德的注疏。另一为当代学者依经、论及古德之作,而有所发挥的论著。所以研究如来藏学,可以下列二种方式进行:一为按照思想史的开展阅读;亦即,依如来藏学史,按照经典的发展、论典的开展、古德的注疏等情形研究如来藏学。另一种方式,为按照今人的研究,进行阅读;亦即,依现代如来藏学研究发展,循序探讨与阅读,以理解当代如来藏学研究近况与研究方法。是以,本文拟纵描如来藏学思想史的相关典籍,并横述当代如来藏学研究近况与研究方法。
今先以一系统表,综合古、今、中、外与如来藏学有关的著作,藉此展现如来藏学的全貌:
如来藏教义
↓
经
(梵文、汉译、藏译)
↓
论
(梵文、汉译、藏译)
↓
古德注疏
(汉文、藏文)
↓
近代如来藏学
起源
(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
↓
近代如来藏学的
开展
┌──┴──┐
西方 东方
(欧、美) (中、日)
└─────┘
↓
批判佛教
(Critical Buddhism)
↓
当代如来藏学书目导读
本文爰就上表,依经典、论典、古德注疏及今人著述等主题,介绍如来藏学相关书目。首依经典语文区分为梵文、汉译、藏译等,此中因汉译经典较完善,所以本文以汉译经典为主,藏译为辅。其次,以同样的经典语文系列,讨论如来藏相关的论典。至于古德论疏的部分则以中国与藏传文献为主。今人著述,则以近代如来藏学的起源、东西方如来藏学研究近况,分别讨论欧洲与美国的研究近况、日本及中国的研究情形与书目导读等。最后,则以近年新兴的批判佛教与如来藏研究做结语。依此分类法进行介绍,可约略看出如来藏学的整体发展,及近代如来藏学的研究方法, 相信对如来藏学的研读应有所助益。
事实上,本文乃是笔者以多年来收集的书目资料,将学界少有的如来藏文献重新整理排比,并公诸于世,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学界先进提供更新、更多的如来藏学书目,笔者当会将之整理,并置于台大佛学研究中心的「佛学网路资料库」上(http://ccbs.ntu.edu.tw/),以供读者做网路检索与下载使用。(注1)
今依既定分类,进行研讨。首先,讨论与如来藏教义有关的经典。
一、如来藏学相关的经论与注疏
如来藏经典的研读,可以下列方式进行:
1. 依如来藏学形成期分类
可分为如来藏学形成前的相关经典、如来藏学形成初期的经典、如来藏学主要经典等。
(1) 如来藏学形成前的相关经典:如《般若经》、《华严经》等。
(2) 如来藏学形成初期的经典:如《大般泥洹经》、《大云经》、《大法鼓经》、《
央掘魔罗经》等。
(3) 如来藏学主要经典:如《大方等如来藏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不增不减经》等。
2. 依经典语言分类
按经典语言分类,可分为巴利文资料、梵文原典、藏文译本与汉文译本等类。
(1) 巴利文资料:以如来藏学形成前的文献资料为主,如「心性本净」的研讨等。
(2) 梵文的部分:因大部分的梵文文献资料都佚失,所以只能介绍少数已寻获的资料
。
(3) 藏传佛教文献:藏传的文献藏有很丰富的资料,也是一值得探讨的领域,所以列
出相关文献及其出处,以便读者参阅。
(4) 汉译文献:研究如来藏学,首要的参考资料以相关经典为主,其中保存最完整,
自是汉译的经典,因此,本文先介绍汉译经典及其参考书目。
3. 依汉译年代分类
丰硕的汉译文献,如依翻译年代分期,则可掌握如来藏学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故本文以印顺导师的汉译经目为主,并参考其他书籍资料(注2)整理于下,经目部分则依翻译年代排序,并列出梵文名称、汉译本、藏译本的出处,以利读者运用。
(一)如来藏经典
如来藏学在印度的兴起较晚,大约在西元二五○至三○○年间,从初期大乘进入后期大乘佛教的阶段。而西元三世纪以下,正是印度梵文学复兴的时代,印度大乘佛教,也就适应此一思潮,而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的「如来之藏」。(注3)
因此,中国佛教经典的译出,虽早有后汉明帝时,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于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的传说。然依译经史,则谓译经第一人为安世高,其于汉桓帝(147-167在位)时,译出「禅观」与「法数」的相关经典后(注4),经汉魏多位译经师的努力传译佛典,历经一百多年,至西晋时,中国始有如来藏系经典的译出。
中国最早翻译如来藏相关经典的祖师应是竺法护(Dharmaraksa),他于晋太康八年(西元二八七年)所译的《如来兴显经》,可说是中国第一部与如来藏有关的经典。其次,则为他于晋元康元年(西元二九一年)所译出的八卷本《大哀经》,本经为《宝性论》造论之主要依据,经中以无垢宝珠喻如来藏。再者,为现已佚失的晋惠、怀帝时(西元二九○至三一一年间)法炬所译「以九种譬喻说明如来藏」的《大方等如来藏经》,现存本为佛陀跋陀罗于晋元熙二年(西元四○六年)的译本。至此,如来藏系经典在中国并不太被重视,直到刘宋时,竺道生依《大般涅槃经》北 凉译本说「一阐提亦有佛性」后,佛性思想或如来藏教义,在中国才开始兴盛,始有六朝涅槃诸师的各种佛性教说出现。《大般涅槃经》译者昙无谶,除于玄始十年(西元四二一年)在姑臧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及《大般涅槃经》后分等经外,也译出如来藏系的《大云经》,提倡「常乐我净」与「佛性」说。接着,则由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于宋元嘉年间(西元四四○年前后)译出一系列的如来藏经典如《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等重要的如来藏系经典,「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教义,从此落实于中 国佛教中。元魏间,菩提流支(Bodhiruci)重译十卷本《入楞伽经》及《大宝积经》第四十八<胜鬘夫人会>及孝昌元年(西元五二五年)译出的《不增不减经》等,对中国如来藏教义有很大的影响。真谛(Paramartha)于陈永定二年(西元五五八年)所译的《无上依经》也是一重要的文献。至此,主要的如来藏系经典皆已译出,其他尚有《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及《大乘密严经》等与如来藏学有关的经典也陆续译出(注5),兹附汉译经典书目如下:
1. 《如来兴显经》 梵文:Tathagatotpattisambhavanirdesa
(1) 竺法护(Dharmaraksa)译《如来兴显经》三卷,大正藏 卷十 No.291。
(2) 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
十二>,大正藏 卷九 No.278(32)。
(3) 唐实叉难陀(Siksananda)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大
正藏 卷十 No.279(37)。
(4) 西藏大藏经第二十六卷(藏译北京版P.761〔43〕)
2. 《大哀经》 梵文:Tathagatamahakarunanirdesa
(1) 竺法护译《大哀经》八卷,大正藏 卷十三 No.398。
(2)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大集经》<璎珞品>,大正藏 卷十三 No.397(1)。
(3) 同本异译:昙无谶译《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品>,大正藏 卷十三 No.397(
2)。 (4)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二卷(藏译北京版P.814)
3. 《大方等如来藏经》 梵文:Tathagatagarbhasutra
(1) 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译《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藏 卷十六 No.666。
(2) 唐不空(Amoghavajra)译《大方广如来藏经》,大正藏 卷十六 No.667。
(3)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六卷(藏译北京版P.924)
4. 《大般涅槃经》 梵…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杜正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