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杜正民)▪P3

  ..续本文上一页八 No.1768。

  隋 吉藏《大乘玄论》,大正藏 卷四五 No.1853。

  隋 灌顶《大般涅槃经玄义》,大正藏 卷三八 No.1765。

  隋 灌顶《大般涅槃经疏》,大正藏 卷三八 No.1767。

  新罗 元晓《涅槃宗要》,大正藏 卷三八 No.1769。

  新罗 元晓《起信论疏》,大正藏 卷四四 No.1844。

  新罗 元晓《大乘起信论别记》,大正藏 卷四四 No.1845。

  唐 法藏《入楞伽心玄义》,大正藏 卷三九 No. 1790。

  唐 法藏《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并序》,大正藏 卷四四 No.1838。

  唐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大正藏 卷四四 No.1846。

  唐 法藏《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大正藏 卷四四 No.1847。

  唐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大正藏 卷四五 No.1866。

  唐 湛然《金刚錍》,大正藏 卷四六 No.1932。

  宋 智圆《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大正藏 卷三八 No.1766。

  宋 道原《景德传灯录》流通本。

  宋 普济《五灯会元》流通本。

  二、当代如来藏学起源与西方的发展

  对上述如来藏学相关经论的开展史、翻译过程与影响有所了解,并对古德佛性教说的诠释与论疏等有所掌握之后,于如来学藏的基本研究文献与如来藏学史观,就会有些概念。紧接着,即是对近代如来藏学书目的体会,藉此以了解当代如来藏学的研究情形与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将「今人著述」的部分分为四单元:首先,在本单元的「当代如来藏学起源与西方的发展」中,介绍当代如来藏学起源的年代与事由等,及欧美地区如来藏学的开展情形。在下一单元的「日本近代如来藏学研究」中,将介绍近代日本研究如来藏学的情形与书目简述。其次,则为介绍近代中国如来藏学研究概况的「中国近代如来藏学研究」,并于各单元中至少简介一本重要且具代表性的如来藏学书籍,以便读者参考。最后,则对近年来影响如来藏教义甚深的「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 )做一反省及书目介绍。

   (一)Obermiller的始传与如来藏学的开展

  由于早期西方的学者大都是依印度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传承,认为大乘佛教只有中观与瑜伽两系而已。直到1931年,俄国学者E. Obermiller将藏文本《宝性论》(Uttaratantra)英译出版,及E. H. Johnston与H. W. Bailey于1935年在中亚发现的《宝性论》梵文残卷,与1950年Johnston校订出版的完整版《宝性论》梵文写本,因上述三文献的发行,才开始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而有各种有关如来藏学的论著出现。从五○年代起,在西方有Frauwallner(1956)的论证佛学除中观、瑜伽之外,应有第三系--如来藏说的确立。在东方,则有Jikido Takasaki(高崎直道)及其他几位日本学者有关如来藏学的英文作品出版。六○年代,则有在欧洲的藏传如来藏学者David Seyfort Ruegg数篇相关论著发行等。至七○年代之后,始有美国学者的论著出版,如1974年Alex Wayman的《胜鬘经:佛教的如来藏经典》出版,及同年Diana Paul 通过其博士论文《胜鬘经与如来藏教理》。继而有Whalen Lai, Robert Gimello, Aaron Koseki, William Grosnick, Peter Gregory, Sallie King等新一代美国学者,皆直接或间接的以如来藏为其博士论文。此后,西方有关如来藏学的论著,即如雨后春笋般的发行。

     近代美国学界的如来藏学不同于欧洲,已开创出其他方面的研究,且美国学者研究的多样性,可以从其书目看出端倪。因此,笔者将所搜集的资料重新研究整理后,读者可清楚的看出近代美国学者如来藏学研究的蛛丝马迹。另关于美国近代如来藏学研究分类的部分,请见文后「附论」。

   (二)Ruegg的藏传如来藏学研究简介

  谈及如来藏学的藏传文献,则以欧洲David Seyfort Ruegg 的La theorie du Tathagatagarbha et du Gotra(1969)、Le traite du Tathagatagarbha de Bu ston Rin chen grub(1973)(注10)两书,及以下几篇论著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1963) "The Jo-nang-pas : a school of Buddhist ontologists according to the Grub-mtha oshel-gyi me-lo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 83, p. 73-91.

    (1976)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Gotra and the Textual History of Ratnagotravibhaga," Bulletin of School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p.341-344.

    (1977) "The Gotra , Ekayana and Tathagatagarbha Theories of Prajnaparamita According to Dharmamitra and Abhayakaragupta," in Prajnaparamita and Related System, ed. by Lewis Lancaster, p.283-317.

    (1992) Buddha nature, mind and the problem of gradualism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on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Buddhism in India and Tibet. New Delhi : Heritage Publishers(in arrangement with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idies, London).

     「因为梵文资料的流失,所以必须参考藏文文献」,因此他以藏译《宝性论》(Uttaratantra)及其注疏(Vyakhya)为主,对《宝性论》与如来藏学做精辟的研讨。今试以其法文本《如来藏与种性理论》(La theorie du Tathagatagarbha et du Gotra,1969)作为研究对象,对Ruegg的研究做简单介绍:

     首先,Ruegg分别从瑜伽行派与中观学派的文献,及其他相关经典中,解说大乘「种性」(gotra)的教义与理论:探讨瑜伽行派《大乘庄严经论》的种性义、「菩萨地」与「声闻地」的种性义、《摄大乘论》的种性义、《中边分别论》的界与种性及宗喀巴对「唯识学派」种性义的批判等。 然后,他从中观学派文献中,探讨种性的譬喻,及藏传《现观庄严论》的种性教义等。

     其次,他则从《现观庄严论》及其注释,探讨藏传佛教「菩提与一乘」的问题,进而研讨《宝性论》的一乘教义。然后,在「如来藏教义」中,他则以《宝性论》及注疏(Vyakhya)为主,分析种性、界、如来藏的教义及《宝性论》与注疏中如来藏与法身、如来、种性、佛之智与悲的关系等,及不可思、不可议的「第一义谛」(La Realite absolu ; paramartha)之本质,以理解如来藏与空性的关系,再讨论《宝性论》及其相关经典中的第一义--空性的问题及佛德的不可分割性等。进而从「第一义谛」的确立,以讨论藏传佛教的如来藏与种性理论。

     最后,在「自性清净心」(La luminosite naturelle de la Pensee本性明净)中探讨:经典中有关「明净」(prabhasvara)的教说,《宝性论》与注疏(Vyakhya)中「明净」的思想,唯识学派与中观教义中有关「明净」的思想,陈那与法称的「明净」思想与无垢识、阿摩罗识及心的「明净」等研究。从上述简介,读者当可清楚的了解Ruegg对如来藏学研究之用心。

     《宝性论》藏传经典的英译、梵文原典的出土,再加上汉译佛典的比对,及Frauwallner提出的三系说,并经由东方学者高崎直道与西方学者Ruegg的努力,使得学界对整个如藏思想来有较完整的理解,并成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基础。当代的论著,可说是根基于前面几位学者的研究,而有所突破。

   (三)西文如来藏学书目

  ※按照出版年代排列,藉以了解西方如来藏学的开展与研究情形

  1. Obermiller, E. "The Sublime School of the Great Vehicle to Solvation,

   Being a Manual of Buddhist Monism," Acta Orientalia, vol. IX;

   -3,4 , 1931, p.81-306.

  2. Bailey, H. W. and E. H. Johnston, A Fragmen…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杜正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