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Mahaparinirvanasutra
(1)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本),大正藏 卷十二 No.374。
(2) 慧严、谢灵运译《大般涅槃经》(南本),大正藏 卷十二 No.375。
(3) 法显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76。
(4) 若那跋陀罗(Jnanabhadra)译《大般涅槃经》(后分)大正藏 卷十二 No.377
。
(5)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卷(藏译北京版P.787)从汉文译
(6)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一卷(藏译北京版P.788)从梵文本译
5. 《大云经》 梵文:Mahameghasutra
(1) 昙无谶译《大云经》,现存《大方等无想经》六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87。
(2)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五卷(藏译北京版P.898)
6. 《大法鼓经》 梵文:Mahabheriharakasutra
(1) 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大法鼓经》二卷,大正藏 卷九 No.270。
(2)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五卷(藏译北京版P.888)
7. 《央掘魔罗经》 梵文:Avgulimaliyasutra
(1) 求那跋陀罗译《央掘魔罗经》四卷,大正藏 卷二 No.120。
(2)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四卷 (藏译北京版P.879)
8.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梵文:Aryasrimalasutra
(1) 求那跋陀罗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二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53。
(2) 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大正藏 卷十二 No.
310(48)。
(3)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二卷(藏译北京版P.800)
9.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梵文:Lankavatarasutra
(1) 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70。
(2) 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71。
(3) 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四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72。
(4) 西藏大藏经第二十九卷(藏译北京版P.775)从梵文本译
(5) 西藏大藏经第二十九卷(藏译北京版P.776)从汉译本译(求那跋陀罗译本)
10. 《入法界体性经》 梵文:Ratnakutasutra
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入法界体性经》一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55。
11.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梵文:
Sarvabuddhavisayavatarajnanalokalamkarasutra
(1) 昙摩流支(Dharmaruci)译《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57。
(2) 梁僧伽婆罗(Samghabara)译《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大正藏 卷十二
No.358。
(3) 赵宋法护(Dharmapala)等译《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大正
藏 卷十二 No.359。
(4) 西藏大藏经第二十八卷(藏译北京版P.768)
12.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梵文:
Bodhisattvagocaropayavisayavikurvananirdesa
元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十卷,大正藏 卷九 No.272。
13. 《不增不减经》 梵文:Anunatvapurnatvanirdesa
(1) 菩提流支译《不增不减经》一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68。
(2) 西藏大藏经第三十六卷(藏译北京版P.924)
14. 《无上依经》 梵文:Anuttarasrayasutra
真谛(Paramartha)译《无上依经》二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69。
15.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Devarajapravaraprajnaparamita
(1) 月婆首那(Upasunya)译《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大正藏 卷八 No.231。
(2)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六分>八卷,大正藏 卷七 No.220。
16. 《大乘密严经》 梵文:Ghanavyuhasutra
(1) 地婆诃罗(Divakara)译《大乘密严经》三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81。
(2) 不空(Amoghavajra)译《大乘密严经》三卷,大正藏 卷十六 No.682。
(3) 西藏大藏经第二十九卷(藏译北京版P.778)
(二)如来藏论典
论典的研究,学界多以《宝性论》为主要的研究标的,加上如来藏学的不重视论著,所以论典相对的就比经典的数量少许多。(注6)
第一本汉译如来藏论典,则为元魏正始五年(西元五○八年)来华的勒那摩提(Ratnamati)所译出的《究竟一乘宝性论》。此论是如来藏学最重要的论典,现存有梵文本与藏译本及汉译本,汉译本则分为偈颂的「本论」与长行的「释论」二部分,全论分为教化、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无量烦恼所缠、为何义说、身转清净成菩提、如来功德、自然不休息佛业及校量信功德等十一品。《宝性论》从「佛的法身遍满一切众生身中」、「众生与佛的真如无差别」、「一切众生实有」来证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并依《胜鬘经》立「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二说:以「不空如来藏」乃本具「无上佛法」之如来藏,无始来不增不减,清净体性不变,如实知见,即能证得「不空智」;「空如来藏」乃指如来藏虽有客尘烦恼,但因烦恼的「本来自性空」,故「自性本来清净」,如实知见,就能证得「空智」。进而,本论以「转依」,说明从生死烦恼到解脱的过程,提出「显如来性」之去染以显现本具的清净性。最后,为达至果佛性的圆成,必须对如来藏有完全的信心,所以《宝性论》为强调信受如来藏说的重要性,而将「校量信功德」作为最后一品。
其他的两部论典,则为陈代真谛所译的《佛性论》,及坚意菩萨造,唐提云般若所译的《大乘法界无差别论》,此二论亦为重要的如来藏论典,与《宝性论》「意义都非常接近」(注7),故不再累述。兹附汉译论典书目如下:
1. 《究竟一乘宝性论》 梵文:Ratnagotravibhaga Mahayanottaratantrasastra
(Uttaratantra)
(1) 元魏勒那摩提(Ratnamati)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大正藏 卷三一 No.
1611。
(2) 西藏大藏经北京版P.5525弥勒颂sastra
(3) 西藏大藏经北京版P.5526无着释vyakhya
2. 《佛性论》 梵文:Buddhatavasastra
陈真谛(Paramartha)译《佛性论》四卷,大正藏 卷三一 No.1610。
3.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梵文:Mahayanadharmadhatunirvisesasastra
唐提云般若(Devaprajna)译《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二卷,大正藏 卷三一 No.
1626与1627。
(三)古德注疏
古德的注疏,对于中国佛教的教判与佛性思想有很大的影响,甚而对整个中国佛教亦有很大的影响。(注8)是以,分别进行讨论之:
佛法传入中国之后,即与本土儒道抗辩,而有「法性论」、「真神论」与「本无说」等之论争,接着因竺道生的「一阐提成佛说」及六朝涅槃诸师之诠释佛性,如十一家正因佛性说及佛性本有、始有说等,因而纷争不断论说不一。至隋唐时期,净影慧远的「理心佛性说」、嘉祥吉藏的「五种佛性说」及天台智顗的「三因佛性说」、唐贤首法藏的「约位五性说」等,对佛性提出了不同角度的诠释,圆满解说佛性。进而确立了三论等宗的「中道佛性」说、天台宗的「性具」说、华严宗的「性起」说等中国佛性教说。唐宋的禅宗,可说是佛性说的大本营,从初期六祖的「即心即佛」至后期的「无情有性」,皆是以佛性教说为主。甚而,发展至后来的禅净双修,亦不脱佛性的教说。由此,可看出整个中国佛教史与佛性说有相当的关系,因而相关的注疏良多,故今只简录部分古德注疏,以资参考。
从上述古德文献,可看出根据古德论著的发挥,其实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实为如来藏学入门的好材料。(注9)兹列举汉传古德注疏书目如下:
梁 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 卷三七 No.1763。
陈 慧思《大乘止观法门》,大正藏 卷四六 No.1924。
隋 智顗《妙法莲华经玄义》,大正藏 卷三三 No.1716。
隋 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 卷三四 No.1718。
隋 智顗《摩诃止观》,大正藏 卷四六 No.1911。
隋 慧远《大般涅槃经义记》,大正藏 卷三七 No.1764。
隋 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大正藏 卷四四 No.1843。
隋 慧远《大乘义章》,大正藏 卷四四 No.1851。
隋 吉藏《胜鬘宝窟》,大正藏 卷三七 No.1744。
隋 吉藏《涅槃经游意》,大正藏 卷三…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上)(杜正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