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台,此即顿悟义也。今于顿中而立其渐者,即如登九层之台也,要籍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
文中虽明确地表现出反对北宗的态度,然其具体所指却常晦昧不清。如今我们从妄心系与真心系的分化来看,神会的意思是:北宗无论怎样住定观心,也越不出妄心范围,因此“恐畏漫登者土胡”。“今于顿中而立其渐者”,则是指妄心系以妄除妄的渐修过程及顿悟结局。所以,他所讲的顿悟,并不仅仅表示时间上的迅速,而主要是标志一种从妄心到真心的根本性转变。同样,他对渐修的指责,也主要是对真心系真妄一心思想的不满。南北顿渐之争,实际上代表了真心妄心之争。
神会反对真心系的工作只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其思想实质并没能由其后学继承开去。他的弟子禅琳、光宝等,已有“无念灵知,不从缘有”、“长夜蒙照而无间歇”的主张,(27)开始混同本真心性对性空之理的觉悟与现实之心对纷繁现象的觉照。至于宗密,更将这种倾向发挥到极致,转化为完全的真心立场。
在对《起信论》的吸收上,宗密同北宗的态度是一样的,都是将染净归于一心:“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28)具体说来,宗密认为,此心之灵明觉知为真净,余皆伪妄:“然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对染净诸法,全拣全收。全拣者,但克体直指灵知,即是心性,余皆虚妄。……全收者,染净诸法,无不是心。”(29)在神会那里,真心之知同具体心识之觉是截然分开的。觉照只是妄心的一种功能,“虽有觉照,还同生灭”。它不过是达到真知的手段,只有“觉照自亡”之后才能达到本真觉心。而宗密则主张:“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知。”(30)将现实之心的觉照,完全等同于超越之心的觉悟。他认为,这种观点在《起信论》中有其依据:“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此觉非离凡局圣,非离境局心,心境凡圣本空,唯是灵觉。”(31)然而这却是一个误解。《起信论》中之“觉”,指的是对性空之理的觉悟,并没有宗密所说“灵觉”的意味。
宗密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要在现实之心中找出超越的成份,以保证可以从现实之心过渡到超越之心。与妄心系以妄除妄的方式截然不同,宗密不自觉地走上了渐趋的路线:“故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至无为。……须以语真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是名法身佛。”(32)其中“息妄归真”、“返本还源”等思想,简直是北宗禅风的翻版,至于“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更是充满道家渐进的意味。因此,他所标榜的顿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就具体方法而言,宗密主张:“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33)这与神会禅法有些相似,但却少了一个关键的环节——“觉照自亡”。这便是妄心系与真心系的分野所在了。
如果说在北宗中,真心缘起的思想还处在萌芽状态的话,那么于宗密处已是洋洋大观了:
但以此心灵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随迷悟之缘。造业受报,遂名众生,修道证真,逐名诸佛。(34)
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缘起。(35)
种种幻化生于觉心。(36)
所起之心,展转穷缘,即真之灵心也。……欲成佛者,必须洞明粗细本末,万能弃末归本,返照心源。(37)
宗密对生成论的引入,既是其真心系思想的推论,又可以为其回复真心指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其原因及效用,是同北宗一致的。号称荷泽嫡传的宗密之所以会在诸多方面,如对《起信论》的采纳、渐修的方式,对“觉”的理解、生成论的引入等,与北宗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根源在于他们共同的真心系立场。
真心系与妄心系在禅宗内部的纷争不绝如缕地延续了下去,如日后大慧宗{97776004AA.jpg}之“话头禅”与宏智正觉“默照禅”的对立。宗{97776004AA.jpg}话头禅表面上看仅仅是反对分别思量、知见会解,其实质是对现实心识的全盘否定。基于此,他才设立出“看话头”这种以妄除妄的手段,且最终会归于顿悟法门,这都是妄心系一贯的特征。而正觉的默照禅则认为:“净冶揩磨,去诸妄缘幻习,自到清白圆明之处。”(38)其禅法与北宗真心系如出一辙。从反对真心系的立场出发,宗{97776004AA.jpg}对此批评道:“邪师辈教士大夫摄心静坐,事事莫管,休去歇去,岂不是将心休心、将心歇心、将心用心
”(39)他认为默照禅的根本错误在于迷妄为真,将功用集中于妄心之内而无法开脱。这是妄心系对真心系一贯的批评之处。就妄心系与真心系的影响来说,妄心系比较挟窄地局限于佛教内部。而真心系由于与中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很多思想为宋明儒学及金元道教所吸收,其影响要比妄心系大得多。[责任编辑刘元齐]
注释:①印顺《大乘三系教判》,《印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②《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85 页,中华书局1983。
③④《大正藏》第16卷,510中。
⑤⑥⑦《楞伽大义今释》第246、224、185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⑧《大正藏》第16卷,503上。
⑨《大正藏》第85卷,1284上。
⑩(11)转引自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第77、76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2)(13)(14)(15)《大正藏》第85卷,第1284上,1287 上、1273下、1274上。
(16)《中国禅宗大全》第6页,长春出版社1991。
(17)同⑩。
(18)《大正藏》第85卷,1285下。
(19)《坛经》法海本,第十八节。
(20)同②.第98页。
(21)《大正藏》第32卷,577中。
(22)(23)同②.第89页。
(21)同上,第107页。
(25)《大藏经补编》第25卷,237页,台湾华宇出版社。
(26)同②.第85页。
(27)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1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8)《圆觉经略疏》第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9)《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438 页,中华书局1983。
(30)同上,431页。
(31)同(28),第28页。
(32)(33)(34)(37)同(29)第392、431、447、393页。
(35)(36)同(28),第20页、《序》。
(38)《宏智正觉禅师广录》卷六。
(39)《大慧语录》卷二六。
《禅宗妄心系与真心系(聂清)》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