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與現代科學(李豫川)▪P3

  ..續本文上一頁真理不變。“四谛”乃佛教的基本教義,包括世間出世間,因果規律,修行方法,解脫之道。作爲佛教徒,應堅定信仰,不能有絲毫的懷疑。

  真有淨土世界嗎

  淨土宗的信徒們長年念誦“南無阿彌陀佛”,臨命終時,就能往生淨土嗎

  回答是肯定的。關于淨土宗的經論和前賢的著述頗多,受持淨土法門獲益者也不少。淨土宗的信仰者較普遍,但也有不少誤解者和持反對態度的人。

  佛法是淨化心靈之學、主張“萬法唯心”。《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乃佛法的精髓。有染心即有五濁世界,有淨心即有清淨世界。心力周遍,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福自我作,禍自我求,善惡境遇,一切唯心造。

  由于阿彌陀佛的願力宏大,加之修行者修持淨業,故有依正莊嚴的西方淨土世界的建立。

  那麼,淨土世界究竟在哪裏呢

  《阿彌陀經》回答得很明白:“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目前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一億個銀河系,每個銀河系有1200顆恒星,一顆恒星即一個太陽系,爲一個世界。佛經說每一日月之所照臨爲一個世界,合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土。據此推算,距此十萬億的西方淨土,當在若幹銀河系以外。現在的宇宙飛船只能達到距地球37萬公裏的月球,尚不能到達土星、火星,更不能飛越此恒星系以外。故用現有的宇宙飛船是無法觀察到淨土世界的。但天文學家證實,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星球存在著生命。這些生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生存著,且其中有較高智慧的生物。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現的“飛碟”,盡管還不能最後肯定,但其它星球有生物存在則是絕對無疑的。

  我們相信科學,更相信佛的聖言量真實不虛,相信用心力、神通力、感應力(佛力加持),是可以到達淨土世界的。

  在一切修行法門中,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專心持誦“南無阿彌陀佛”,可以清淨心地,掃除妄念,增強心力。此心與佛心相應,眼前可證得身心輕安的受用,臨命終時,則往生淨土世界。“明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伏。”此種修持,有何不好

  

  《華嚴經》、《法華經》等諸大乘經典是崇尚淨土的,古印度的龍樹、馬鳴、世親諸大士,中國的慧遠、善導、法照、延壽、省常、祩宏、實賢、際醒、印光等高僧是弘揚淨土的。從慧遠到印光,淨土宗的十叁代祖師,持誦佛號,各有證境,史不絕書。近現代許多僧尼居士念佛生西的事迹,如預知時至,天樂盈空,異香滿室,火化後出現舍利等,均爲教外人士所不可思議,但既耳聞目睹,總不能一概視爲“神話”吧。

  趙樸初先生1990年5月23日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演講時說:“淨土教義的核心是對人生給予終極的關懷,在生命的歸宿上安頓人生,與此同時,淨土教義也毫不忽視對現實人生依正二報(指依報與正報,由世間、出世間的業行所感得身心之果爲正報,所依而居的國土等爲依報)的改善與轉變。……發揚佛教重視社會,改善現實人生依正二報的積極精神,應是我們佛弟子共同的責任”。

  《觀無量壽佛經》指導念佛者修叁福業,既是往生淨土的因緣,也是建設人間佛教,對國家安定、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積極因素。

  佛法廣大,禅理深微,以淺顯易懂的科學常識來解釋,提高人們生活中的修養,增加高尚的樂趣,未嘗不是一種方便法門。“搬柴運水,無非佛事”。于平常心中見道,此乃禅宗之旨趣。但禅重修持,不尚空談。僅僅憑籍言說,不能了悟禅理,更不能以經崇尚物質的科學觀點代替禅學。畢竟,禅宗重在唯心,不同于唯物論的科學。

  曲解佛理,忽視和否定叁寶、因果報應、神通等,在當前環境惡化,汙染加劇,戰爭威脅,道德淪喪,世風日下,貪汙盛行,盜賊蜂起的情況下,無異于推波助瀾, 是十分危險的。

  其實,太虛大師早在七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他在論述禅宗時說:“禅,以達摩西來的啓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證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性海,打開的自心徹天徹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無間,與佛一般無二的圓明,體現了法界諸實相,即身便成了與佛無二的真覺者。然後運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語,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地以表現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便于世人各各皆直證佛陀的心境,此爲佛學之核心,亦爲中國佛學之骨髓。”

  關于淨土,太虛大師說:“一切法門,其最易行最有把握而成效最速者,則惟淨土法門。淨土者,清淨莊嚴,無有衆苦,但受諸樂之極樂世界也。發願往生,是發菩提心爲因也。勤修淨業,普願法界衆生,同生淨土,是大悲爲根本也。還入娑婆,度生不息,是方便爲究竟也。聖心念佛,叁業清淨,一聲佛號,十善具矣;一聲佛號,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備矣。”

  關于佛教與科學,太虛大師說:“因物質文明,而塵欲之貪求愈甚,則其缺陷也越多。因科學發達,而殺人之器物愈精,則痛苦也愈深。科學萬能,既失所憑借;強權武力,徒逞其妄癡。欲發揮救世之真精神,而爲人群安身立命之坦途,則惟仰賴于東亞之佛教。”他主張在科學發明的基礎上樹立合理的“正解真信”——唯識,力圖使“新的唯識”與現代科學相融合,“圓成大用”,以適應時代的嬗變。

  

《佛教、禅與現代科學(李豫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