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其求助。西盤陀熟悉道路,欣然許諾。第二天夜裏開始啓程,走了五十多裏,將近叁更時分到了瓠瓜盧河,玉門關舉目可望。爲了躲避關吏的耳目,離玉門板十裏多的瓠瓜盧河上遊,西盤陀斬樹搭橋而渡。過河之後,玄奘爲順利渡過這一關防心裏感到非常輕松,便與西盤陀枕草而臥,剛睡下不久,西盤陀忽然抽刀而起,向玄奘漸漸走來,複又回頭。玄奘見狀,心情急劇緊張,但見西盤陀又猶豫不決,心想只有保持鎮靜才能除去西盤陀的疑慮。此時玄奘默默念著觀世音菩薩,臥而不起。西盤陀徘徊了一陣後便躺下了。黎明,玄奘喚起西盤陀准備趕路。西盤陀忽對玄奘說:“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峰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玄奘執意不肯。西盤陀用刀相逼。玄奘問他爲何如此,西盤陀說出了他擔心玄奘一旦被擒,供出他來, 一家老小的性命因此不保。玄奘向西盤陀發誓,若是被擒決不牽連于他,並將自己的坐騎贈輿西盤陀,孑身西去。
出玉門板, 一路之上還有五座峰火臺,臺上均有人把守,極難通過。玄奘走了八十多裏,時近日暮,來到了第一座烽火臺(今白墩子山,偷偷地潛入到烽火臺下取水。忽然,一箭射來,幾乎中了玄奘的膝蓋。須臾之間又是一箭。玄奘知道自己已經被發現,便向守關人大呼:“我是僧人,從京師來,汝莫射我。”衛土引玄奘入關。守烽校尉王祥,爲人厚道,笃信佛法,接待了玄奘,勸玄奘不要西行,西行道路險要,難以到達。王祥家鄉在敦煌。敦煌有位法師張皎,德才兼備,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王祥要把玄奘送張皎處供養。玄奘對王祥說,國內名僧無不拜師從學,“然恨佛法經有不同,義有所缺。故無貪性命,不憚艱危,誓往西方,追求遺法。”如果一定要強留,甯受刑罰處置。王祥被玄奘的精神所感動,當夜就給玄奘准備糧草。第二天 王祥送玄奘上路,走了十多裏,王樣指點玄奘一條捷徑,可以避開第二烽(今紅柳園)和第叁烽(今大泉)。第四烽(今馬蓮井子)守吏王伯隴是王祥的同宗兄弟,有王祥的介紹信決不會留難。
玄奘道別王祥,子夜間到達第四烽。爲了不驚動戍吏,玄奘仍然潛至烽臺下取水。差點又被飛箭傷害。守吏王伯隴得知王祥介紹,對玄奘熟情款待,持禮甚備。勸玄奘不要過第五烽(今星仙夾),因第五烽守吏性情暴戾,恐有不測。可以改取它道,行約百裏有野馬泉可取水。王伯隴又送玄奘一個盛水的大皮袋和一些幹糧、馬草。從此前去就是莫賀延碛大沙漠了。
莫賀延碛長八百余裏,平沙茫茫, 一望無際。玄奘在風刀割面,沙石亂走的大沙漠裏走了百余裏,找不到野馬泉。于是下馬取盛水袋飲水,不慎將水袋趺破。千裏之資竟毀于一旦。玄奘四顧茫茫,無奈只好繼續前進。走了五日四夜,沒有滴水入口,便昏倒在沙漠中。到第五天夜半,忽然一陣狂風把玄奘吹醒。玄奘睡了一會兒後,前進約十裏,馬忽然轉向別道,玄奘不能製止,信馬由缰,行不多久發現前有青草甘泉,人馬因此得以蘇息。玄奘在草池邊休息了一天,第二天帶上水草,繼續走了兩天,出了流沙,來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縣)。
玄奘至伊吾正逢高昌(今新疆吐魯番西雅爾湖附近的雅爾城)國使。高昌國使回禀高昌王曲文泰。曲文泰派特使迎玄奘于伊吾。玄奘原想從天山北麓避開高昌到焉耆。由于高昌國特使的殷勤邀請,無法推辭。因此與特使取道南碛,經過了六天的跋涉到達高昌國界的自力城(今新疆鄯善縣)。少憩,換馬啓程,半夜趕到高昌都城。高昌國王曲文泰與王母、姬屬、文武百官執蠟殿前迎候。曲文泰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因此,對玄奘百般恭維,禮敬備至,意欲挽留常住高昌。給予極高的榮譽和地位,遭到玄奘拒絕。曲文泰見利誘不奏效,便以遣送玄奘回唐王朝來要挾。玄奘絕食叁日,以死表志,執意西行。曲文泰無奈,最後提出要和玄奘結爲異姓兄弟,並講《仁王般若經》一個月才允許出境。玄奘滿足了曲文泰的要求。啓程之日,曲文泰爲玄奘准備了二十年往返的資用,馬叁十匹,工役二十五人,沙彌四人作侍伴。並且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二十四國國主的介紹信,請求給予方便。玄奘上表答謝曲文泰的盛情厚意。曲文泰送玄奘出境,灑淚道別。此是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高昌王曲文泰延壽六年,玄奘二十九歲事。
玄奘得到了高昌王的資助,順利地通過了無半城、笃進城,進入了焉耆國界。在阿師父泉宿了一夜,次日繼續前進。度銀山時遇到一群強盜。高昌王送給玄奘的資糧、馬匹被一搶而空。玄奘一行信道速行,抵阿耆尼國王城(今新疆焉耆)。阿耆尼國國王群臣出城迎接,請入供養。因阿耆尼國與高昌國有隙,不肯提供馬匹。玄奘一行停留一宿,便啓程屈支國(今新疆庫車)。
屈支國東西有一千多裏、南北六百多裏。國內多信佛教,主要研習小乘說一切有部,境內有寺廟一百多座。屈支都城西北有座阿奢理貳寺。寺內有位高僧木叉毱多。此僧遊學印度二十多年,主攻小乘經論,受到王臣國民的崇敬。玄奘抵屈支後住阿奢理貳寺。木叉毱多勸玄奘說:“此處《雜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須西涉受艱辛也。”意欲留玄奘于寺中。玄奘問道:“此有《瑜伽論》否?《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接著玄奘又連連發問,木叉毱多折服。由於淩山大雪封路,停了六十多天始得啓程。
玄奘西行六百裏到達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又向西北走了叁百裏來到了淩山腳下(今木蘇爾嶺的天山隘口),用了七天的時間翻過淩山, 一出山就是熱海(即大清池,今蘇聯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玄奘沿熱海向西北走了五百多裏,至碎葉城,西突厥統護葉叮汗正巧巡狩到此,見到玄奘非常高興,命達官答摩支,引送玄奘回城安置。叁日後,統護葉可汗畋遊而歸,在宮中款待玄奘數日,派人護送玄奘至迦畢試國。
玄奘繼續跋涉于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大沙漠,又沿著土耳其斯坦山脈的北麓向西北至飒秣國。向西南登上帕米爾高原,翻過了叁百裏山路,穿越古代中亞通南歐的交通要道——鐵門。南下來到縛喝國(今阿富汗的巴爾殼)。在縛喝國與般若羯羅研究《毗婆沙論》一個多月。後般若羯羅與玄奘一起翻大雪山、度黑山到迦畢試國(今阿富汗的卡菲裏斯坦)。國王和僧衆出城迎接。諸僧相爭,邀玄奘同住。玄奘考慮殷若羯羅習小乘教,不願住大乘寺廟,就在一座小乘寺院沙落迦挂單。迦畢試國王唯重大乘,推崇大乘經論。因此請玄奘和般若羯羅去一大乘寺說法。該寺有當地最有學問的叁位高僧。玄奘說法五天,大小乘各家論師雲集於此,向玄奘提出各種疑難。玄奘根據他們各自所學一一給予解答,衆人聽後無不歎服。不久般若羯羅被本國召回。
玄奘單身從迦畢試國啓程進入北印度境濫波國(今阿富汗拉格曼),遊曆了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咀叉屍羅國(今巴基斯坦的哈桑阿蔔杜勒)等六個國家,沿途參學、禮拜釋迦牟尼佛遺迹。行程叁千五百多裏。于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歲暮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
玄奘一到迦濕彌羅境內,迦濕彌羅國王聞訊,派其弟前來迎接。將近都城,國王和群臣出城恭候。玄奘騎著大象,王臣前簇後擁,緩緩入城。百姓夾道歡迎,上下雀躍,視玄奘作菩薩莅臨。國王將玄奘安置在阇耶因陀羅寺。第二天,國王叫來了當地最有學問的高僧十多名,在宮中宴請玄奘。飯後五請玄奘說法,令諸高僧與玄奘論辯,諸僧折服,國王大喜。當即命令收集國內梵本,派二十名書家爲玄奘抄寫經本。另外又派了五人供玄奘使喚,所有資用都由國王提供。阇耶因陀羅寺經論極其豐富。論藏有《邬波提铄論》(又稱優婆提舍)十萬頌,《毗奈耶毗婆沙論》十萬頌和R阿昆達磨夠十萬頌,共計叁十萬頌,九十六萬言。二十名書家日夜替玄奘轉抄經論。
閣耶因陀羅寺有位高僧叫稱法師,擅長俱舍,致心因明,精通梵文,在國內無與倫比。時年七十,由于體弱,已多年沒有登壇說法。玄奘的到來,稱法師激動萬分,決心重升法座,爲東土菩薩開演佛法。稱法師極其器重玄奘,上午講《俱舍論》,下午講《順正理門論》、晚上教玄奘學習梵文,玄奘從春至夏,天天如此跟稱法師學習,每日都有長進。由于這段時間的學習,爲其日後周遊五印度和回國譯經奠定了基礎。稱法師高度贊揚了玄奘,對大家說:“此支那僧,智力宏膽,顧此衆中,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以繼世親昆季之風。”
冬季到來的時候,玄奘帶著轉抄的梵文經本和資糧,告別了阇耶因陀寺和稱法師,匆匆地又上路了。玄奘從克什米爾的西北印度出發,沿著恒河向中印度進發,進入了達磔迦國境(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在一片森林地帶,一夥強盜擋住了去路。玄奘席地跏跌而坐,對強盜頭領說:“錢財拿去吧,佛經留下。”衆強盜見玄奘長得眉清目秀,儀表堂皇,擬以殺之祭神。正當衆盜動手加害之時,氣候忽變,天空烏雲滾滾,陰翳漫布。衆盜爲之大怖,詢及同行的人,方才得知是大唐帝國的高僧遠來求法。諸盜以爲是神下凡,趕快伏地,表示悔過,請求寬恕。玄奘施與錢財,又匆匆地上了路。
玄奘遇盜脫險後,來到了大庵羅林中,碰到一位老婆羅門。自稱是龍猛弟子,年七百歲。玄奘從其學《百論》、《廣百論》、以及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奧義書》一個月。
玄奘繼續沿恒河東下,經那仆底國(今印度費羅茲普爾),從毗膩鉢臘婆學習《對法論》、《顯宗論》四個月,入中印度窣祿勒那國(今印度羅塔爾以北地區),從阇耶毱多學習《經部毗婆沙》。在秣底補羅國(今印度羅希爾坎德的曼達窪),用四個月的時間從密多斯那學習《辨真論》、《隨發智論》,之後又來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的卡腦季)。
曲女城是當時稱霸五…
《玄奘法師傳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