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啓發▪P2

  ..續本文上一頁意識能偏緣一切法,意識了別的對象稱法境,即皆具有軌持二義。作爲意識的對象,如果沒有自體,不能任持自相不失,就不能成其爲對象了。作爲意識對象,只有自相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共同的規範,亦即共相,始能生起人(物)認解。共相即寓于自相之中。離自相別無共相。一切事物及其本質,莫不具有自相共相,亦即軌持二義,因此概可稱之爲法。佛典中法字,即泛指一切物、事、理。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藝術等等,無不具有自相共相,亦即軌持二義,因此皆可作爲意識的對象,法境即是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我說對于書與人生,猶多處于朦胧狀態。絕非謙詞。生活中確有這樣的怪事:有些物、事、理,自己能寫得出、講得出、卻並不一定明白。如說,人有認識能力,我從不懷疑。因爲我成天就在認識事物嘛。沒有識,是沒法生活的。但認識的本質是什麼?在哪兒?我就從未親見,問過一些人也語焉不詳。又如把外部反映的零散材料,加工成爲物的概念、事的概念。並把概念反複認真研究,即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的規律性。我亦從不懷疑。因爲沒有這些事實,就無法生活嘛。但工廠在哪兒?工人在哪兒?通過什麼工序把外部反映的材料加工成爲概念的?又通過什麼高級加工成始發現本質?找出規律性的?這些,我亦能誇誇其談,按照書本畫葫蘆,但實際上卻是漆黑一團。雖能坦率發表意見,卻也很希望得到幫助批評。特別是下面的這個問題,因牽涉面廣,又不易說明白,不能不采取“對話”的方式。

  爲什麼把色法擺在第叁位?

  “二所現影故”嘛。二、心及心所。十一色法,皆是心及心所所變現的影像,理應依次擺在第叁位。

  你不是說十一色法中前五根,是生活中的身;後六境,是生活中的世界嗎?

  是呀。

  怎麼能說生活中的身及世界,是心及心所所變現的影像呢?

  爲什麼不能說?

  即以身言:你身我身,皆明明白白地擺在面前,是眼可見、手可觸的,實實在在的,怎麼能說心及心所所變現的影像呐?

  即以你身言:能明明白白擺在面前的,只是你現在的青年之身呀。你過去之身,你過去的兒童少年之身,是已渺無所有?還是明明白白擺在面前呢?請你給我一個准確的回答。你未來之身,你未來的中年老年之身,根本還未來,根本還沒有呀!八字沒見一撇、九字沒見一勾,怎麼就能說明明白白擺在你的面前呐?

  身在呱呱墜地後,即逐漸成長爲嬰孩、爲兒童、爲少年、爲青年、爲壯年,再轉而爲中年、老年。這是我們生活中的事實。你能否認這不是實實在在的事實麼?

  生活的事實是:離開了不斷的運動變化,即別無所謂身。你現在的青年之身,就是由你過去的兒童少年之身不斷的運動變化而來的;你未來的中年老年之身,現在還沒有,還有待于你現在的青年之身不斷的向前運動變化,才能實現。前滅後生、新陳代謝,這就是運動變化的特點。你過去兒童少年之身,還明明白白擺在你的面前嗎?你未來的中年老年之身,已明明白白擺在你的面前了嗎?身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中,過去已無、未來未有,這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

  既然過去已無、未來未有,爲什麼一個人還能在世界上活上五六十歲、八九十歲呐?

  人雖是身,我們現在辯論的是身,不是人。天下之身,莫不皆有其來龍去脈,決不會憑空而有,亦決不會憑空而無。身是至虛而至實、至暫而至久的。呱呱墜地後,即是在自然環境社會中不斷地運動變化,是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互相牽涉互相影響的。身是能與其上下四方的氣息相通的。割斷時空聯系,孤立的靜止的看問題,固執有所謂實實在在的身,能在世界上活五六十歲、八九十歲,這只能說是迷信。除主觀上的錯誤認識外,在客觀實際是根本找不著的。

  你答非所問。我問的是:既然過去已無、未來未有,我們爲什麼總還感覺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身,能在世上活五六十年、八九十年呐?

  主要是由我們心目遲鈍,看不見身在時間上運動變化的痕迹,也看不見身在空間上互相牽涉互相影響的痕迹,于是乎就認爲有一個靜止的孤立的所謂實實在在的身,並妄執此實實在在的身,爲實實在在的我、實實在在的人。以身爲我、以身爲人的觀點,是不是如此形成的?我亦未有真知灼見,不過姑妄言之。只是天下物事未有不能革新的。在今天的科學時代,以身爲我、以身爲人的舊觀點,夠不夠科學?這是人類的切身問題。今天的學術思想界,是應該大膽地審一審、議一議的。

  你總不能說我們的世界,也是心及心所所變現的影像吧?

  在無量世界海中,我猶微渺之蠡,何能測知其際。雖然,既然是人,總不能沒有自己的看法,亦不妨姑妄言之。且先問你:我們的世界,是板結的、硬化的、僵死的?抑或是具有活力、不斷的運動變化的?

  當然是不斷運動變化的。

  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叁個名詞,就是人類用以標志運動變化的,標志運動變化之不同的階段的。

  你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

  過去,在標志物質通過運動變化,已經消失了、沒有了,轉化成了現在新的物質了。世間物事,決不會憑空而有,亦決不會憑空而無。沒有過去,是絕對不會有現在的。

  如此說來:沒有現在,亦決不會有未來?

  對。

  未來猶未來,還根本沒有?

  未來,孕育在現在之中。沒有現在,是不會有未來的。人生最珍貴的,莫如未來。沒有未來,人類就將沒有理想,沒有希望。未來,是人類根據現有的條件,可以自由創造的。新生活、新世界。沒有未來,人類字典中,即將無“新”字,即將無法充分發揮創造力。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大家都明白,這在人類是一個具有爆炸性的問題。我國解放時期,還只有四億七千萬人口,不到叁十叁年,就會增加到十億多人口,翻一番還有多的。據科學家推測,到2000年,世界人口即將增加到一百二十億;第二個叁十叁年,即將增加到二百四十億;第叁個叁十叁年,即將增加到四百八十億。這就是說,到2100年,世界人口即將增加到四百八十億。想想吧,冷靜地想想吧,人類受得住這種壓力嗎!何況時光如流,百年彈指,到2200年怎麼辦?到2300年怎麼辦?叁百年的時光,飛快、飛快,一瞬就會到的。這是挂在人類眉睫下的大問題。不解決是不行的。更何況戰火早在人類身上燃燒,人類自己創造的核威脅猶無力解除,世界性的經濟衰退,即使複蘇,又能繁榮幾許時?這些是困就人類的嚴重問題。設不幸人口問題,又與這些問題糾纏一起,人類實在太危險了。難道真個只有戰爭才解決人口膨脹的問題嗎?這是人類不能不深思熟慮的。人類未來的命運,當然還是掌握在現在人類的自己的手裏。節製生育,已漸引起全世界的重視。有遠見的科學家,正在爲人口問題絞腦濾血,預爲之備。但人口問題,是全局性的問題,關系人類命運和前途的大問題,必須使天涯海角、窮鄉僻壤皆能深知人口膨脹的危險性,才能自覺地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很不容易解決的。同時,想到人生、人生——生的本質是什麼?人爲什麼如此強烈要求生?這本身似乎就是一個問題。人類普遍存在的問題,能不能作爲一個科學項目研究呢?聯系人類有許多矛盾,似乎皆離不了“我”與“生”。“我”與“生”既然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隨時皆在起作用,不研究行嗎?

  現在的青少年,是人類的未來、人類的希望。但據近幾年報刊反映,青少年的吸毒率、犯罪率、自殺率,皆有增無減,這應該是能夠震撼人類的心靈的一個大問題。理由很簡單:天真無邪的青少年是無罪的,這完完全全是由人類社會風氣汙染所造成的惡果。默觀人類社會風氣日益破壞、人類社會秩序日益紊亂、人類社會日益墮落,人皆猶然囿于“以身爲我”的舊觀點,片面強調個人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奢糜淫亂,習以爲常,毒品充斥,盜匪橫行。平等、博愛的詞彙,在生活中早已絕迹。所謂自由,實際是“放縱”的同義語。政治商品化,聚欲大量金錢,何望真心實意爲人民。人類的精神汙染,不能來一個徹底大掃除,樹立社會新風氣,人類很可能將會一代不如一代。萬幸我國在堅持“五講四美”運動,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這是人類曆史上的新紀元。必須堅持不懈,始能觸動國際社會引起壯瀾波闊,這是十分艱巨的事業。中國人外國人,皆有思想認識,能明辯真美善嘛。有感情,能陶醉欣賞真美善嘛;有欲望,能追求真美善嘛;有意志,能把真美善的理想變成現實的生活嘛。這是人類生活實踐反複證明了的真理。只要中國人民能把“五講四美”運動堅持二十年、叁十年,人類是會出現萬紫千紅的春天的,人類是會出現風和日麗、萬古常新的春天的。

  整個世界,浩渺無際,我何能狀其形、扶其奧。雖然,亦勿仿以喻大,以近喻遠,姑竭微蠡之妄知。地球,宏觀世界一個細小零件,亦是物質,亦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亦無法超越“過去已無,未來未有”的規律,使無四十多億年以前新成立地球,使此新成立地球不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能有今天運行不息的地球嗎?未來五十多億年的地球,未來地球上的世界、未來的地球殒滅,畢竟皆還在未來,說得確切一點,皆還孕育在現在運行不息的地球之中。是耶?非耶?願以質諸人類的新具科學——未來學的研究工作者。過去已無、未來未有,人類能憑自己創造的科學文化,測知地球有一百億年的壽命。我不能不驚呼人的神異、人的偉大。人類的健者,能將自己的生命與天下後世的命運緊密聯系,奮發創造人間美好的天堂。人類有如此奇異而偉大的人,如此奇異而偉大的生命,我們還不理解,或很不理解,是應該作爲典型研究的。總之人類還年輕得很,地球還有幾十多億年的壽命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已爲人類開辟了光明的前景。人類已能利用科學積累的經驗,發明創造了航天飛機,在太空設立了航空站,培養了能在太空工作兩百多天的宇宙飛行員,這是群星都會翩翩起舞的大喜事。人民能真正當家作主,就能把擴充軍備、從事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全部移用航天事業可能不要一億年,人類向其他天體的移民事業,就能圓滿成功。世間的“奇才異能”之士,能放眼未來,不以剝削人、奴役人、殺害人爲樂爲雄,未來還是一張白紙,人類是能在上面題上最新最美的詩、繪上最新最美的畫的。

  第四無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雲何名不相應?謂與心法、色法、心所法的性質,俱不相同,不能分別納入前叁類中,故名不相應。行,有爲法。又不能納入第五無爲法中,必須別爲一類。百法中的第一類心法,第二類心所有法,皆是人的精神;色法中的前五根,是人的身;後六境,是人的世界。在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皆是一切人的世界。同時,一切人又皆是每一個人的世界。人人皆是世界。人人皆是世界的主人。本論以世界作爲主人的具體內容,在今天的人民時代,更能閃射其燦爛的光輝。

  人又是有生命的高級生物,有運動變化的,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運動變化的。生命、運動、時間、空間,等等,既不是物,又不是精神,更非是理性,故必須別立一類以攝納之。爲什麼把二十四法擺在第四位?“叁位差別故。”系依前叁位假立,又與前叁位的性質的有差別嘛。前四位共九十四法,皆有爲法,爲人生的現象,何名有爲?人緣生滅,假有相用。在空間上是互相聯結互相影響的,在時間上是前滅後生,流注不息的。此中實無有孤立、靜止的物,無有孤立、靜止的事,無有孤立、靜止的理。執有孤立、靜止的物事理,即法執。妄執有孤立、靜止的法而又執爲自我,即是我執。更是錯上加錯。無爲法,只是在指斥主觀上的我執法執,是空無所有,與客觀實際是不相應的。這只是一種判斷、一種理。這種理,不是主觀臆造的,只能反映客觀實際,貫徹于一切法的。理,是事物本具,不是什麼人創造出來的,故言無爲。無爲非離有爲別有,亦即人生的本質。

  第五無爲法,略有六種,主要爲第六真如無爲,前五無爲,皆是陪襯真如無爲的。真,真實不虛;如,不變不異。謂我空法。空的理論,能反映客觀實際,是真實不虛的。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皆找不著孤立、靜止的物事理,更找不到以孤立、靜止的物事理爲我的那個我。這種理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不變不異的。作爲佛教徒說,即不應于社會、國家、世界外別覓自我,別覓佛法,適應時代的機感,實踐四攝六度,以宏傳佛學,利樂人民,使社會、國家、世界日臻完美。這當然很不容易做到,卻是我們佛教徒——特別是以大乘自命的佛教徒,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向。六祖大師說得多麼明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慧思大師說得多麼明白:“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心經》說得多麼精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愛、想、行、識,亦複如是。”《中論·觀涅槃品》說得多麼透辟:“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皆是同本論一個鼻孔出氣的,皆是把殼殼剝幹淨了,親將荔枝肉喂到了我們嘴裏。時代迫切需要和平、民主。這是佛教徒要報酬佛祖深思的時候了。爲什麼把六無爲擺在末位? “四所顯示故。”是前四有爲顯示的佛法之光。離開了前四有爲法,是找不到佛法、找不到無爲的。現以表簡示五位百法概括了人生的具體內容。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啓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