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的日常生活▪P3

  ..續本文上一頁其難能可貴的是還表示了相當的尊重。《中阿含經》卷五十六說:有一次,“世尊將尊者阿難,往至梵志羅摩家,爾時梵志羅摩家,衆多比丘,集坐說法”,佛陀馬上招呼阿難,不要敲門,就和阿難悄然屏息,站在門外,深怕裏面發覺了。“待諸比丘,說法訖竟,……默然而住”;佛陀才有意識地咳了一聲,用手敲門;等到衆多比丘,發覺了佛陀的聲音,知道自己最敬愛的導師也來了;我們不難想象,大家是以如何歡欣、激動的心情爭相跑出來迎接佛陀的。《中阿含經》卷五十說:尊者烏陀夷在阿和那這個地方乞食時,無意中發現了佛陀也在這裏乞食,他因很久沒有會見自己的導師了,當時心裏真有說不出的歡喜。于是暗自忖度:假如佛陀今天到那個林野經行時,我也暗自跟在佛陀的背後經行;假如佛陀今天到那個林野宴坐時,我也要暗自在佛陀的附近,找個適當地方宴坐。雖然結果都滿足了他的願望,但是宴坐時,心情總還牽挂佛陀,怎樣也按不下去;于是就只好向著佛陀跑去了;佛陀發現了烏陀夷,驚喜地喊著他的名字,問他是不是安隱快樂,氣力如常;問他在生活上有什麼困乏。《中阿含經》卷四十二說:有一天,眼看太陽要落山了,佛陀還在荒野內踽踽獨行,于是就向一個不相識的窯匠要求,希望能到他的空窯內借宿一宵。窯匠說:對不起,裏面已先有一個沙門借住了,只要他同意,我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佛陀跑到窯門邊,看到裏面果然端端正正地坐了一個比丘;遂又向比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比丘說:只要主人答應了,我還有什麼意見哩。先生,你看這裏面的草不是已墊好了嗎,只要先生高興,就請進來住吧。佛陀遂到附近把腳洗了,再回入窯內,將尼師壇鋪在草上,自己也就安安靜靜地坐下來了。天麻麻亮了,佛陀瞥見比丘還是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裏,神志恬適甯靜,不覺油然起了一種尊敬的念頭,遂向比丘問道:“汝師爲誰?依誰出家學道受法?”比丘才說自己名字叫弗迦羅娑利,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佛陀聽了,真是又驚又喜,隨問:你認得自己的師父麼?比丘說:慚愧,我還沒有見過自己師父的面哩。佛陀又自動爲弗迦羅娑利說了一些修行的道理,使他在思想上徹底明確了“覺白淨法,斷疑度惑,……不複由他”,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時也使他逐漸明確了現在替自己說法的,也正是自己平日所衷心傾慕的師父,不覺激起了弗迦滿腔悲喜愧悔的複雜心情,倒身向著佛陀禮拜說:師父,請您慈悲我吧!您看我如愚如癡,不識良田,遇到了自己最尊敬的師父,還泛泛地喊爲先生一點禮貌都沒有,這是多麼可恥的罪過。佛陀安慰弗迦羅婆利說:不錯,把自己的師父喊作先生,這不能不說是愚癡;但是,你這不是有心,原來你就不知道呗。同時你更應該明確,任何罪業,只要自己能夠真誠忏悔,不複更作,罪業也就如霜遇日,潛消于無形了;擱在心裏,反而會變成自己的障礙,這是不能不注意的。《中阿含經》卷十九說“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那律陀,……住娑羅邏岩山中”,距離給孤獨園不還,“尊者阿那律陀,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舍衛乞食,……見尊者阿難亦行乞食。見已,語曰:“賢者阿難,當知我叁衣粗素壞盡,賢者今可倩諸比丘爲我作衣””……“于是世尊見尊者阿難,手執戶鑰,遍詣房房;見己,問曰:“阿難,汝以何事乎執戶鑰,遍詣房房?”尊者阿難白曰:“世尊,我今倩諸比丘,爲尊者阿那律陀作衣。”世尊告曰:“阿難,汝何以故不倩如來?””阿難隨即乘勢合掌向佛:“唯願世尊往詣婆羅邏岩山中,爲尊者阿那律陀作衣”。佛陀率領阿難及諸比丘到了山裏後,“大目犍連,亦在衆中,于是世尊告曰:“目犍連,我能爲阿那律陀舒張衣裁,割截連綴而縫合之。””目犍連趕忙說:世尊,先請您裁好以後,還是讓我們大家來連綴縫合吧。世尊很高興地將布舒張,量裁好了,分別交給大家連綴縫合;眼見快要縫合好了,才喊著阿那律陀說:你應該感謝大家,爲大家說說迦絺那法;我現在覺得有些腰痛,要休息一下了。《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一說:尊者阿那律因雙目失明,在摸著縫補衲衣時,自己不能穿針,于是就縱聲喊道:有發心修福的麼?請快快來幫我穿針。佛陀就搶上前去替他將針穿好了。阿那律說:世尊,您怎麼來了呢?我是在喊世間發心修福的人呀,難道世尊的福報還沒有滿足麼?佛陀笑向阿那律道:將獲衆生,在衆生面前修福,我是盡未來際都不會感到滿足的。應知將護衆生,在衆生面前毫不疲厭地修福。這是佛佛相授,祖祖相承的不二法門,也是佛法能夠久住世間的真髓,舍卻了這點靈丹妙藥,眼見佛都就只有“變質”和“滅亡”,這是我們佛弟子應該加倍警惕的。

  八

  佛陀不但對自己的弟子,無論對任何人,除了堅持真理外,都是誠懇、親切、慈藹、謙謹的。個別的故事,暫置不談。即如用“共相問訊”“面相慰勞”的詞句,來描寫非佛教徒與佛陀會見的情景,在四《阿含經》裏,可能亦在百處以上。如“相”“共相”,這都決不是單方面的動作,足見佛陀平日在思想上不僅尊重自己,也是非常尊重別人的。現在只從《雜阿含經》卷四內,拈出幾節經文,來做具體證明。——一、“有年少婆羅門,名優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二、“有年少婆羅門,名優婆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叁、“有長身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面相問訊慰勞已”;四、“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五、“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面相問訊慰勞”,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主客雙方,面對面地互相問訊,互相慰勞”。“年少”,足見資曆不深,佛陀竟亦毫不輕慢,俨然如接大賓,“面相問訊慰勞”;“乘白馬車”、“持金柄傘蓋”,這又是何等顯赫?佛陀既不拒諸千裏之外,也不捧而置之九霄雲上,還是平等平等,“面相訊慰勞”。這已經足夠我們歎服了。至于“婆羅門”,在許多佛弟子心目中,是一向認爲自己隔了一層的“異教徒”。最歡喜存著狹隘觀念的;而佛陀當時卻偏能水乳交融,殷勤接待,“面相問訊慰勞”。

  九

  佛陀日常說法,多喜以“戒”“施”並提,所謂“戒論施論”的詞句,僅在《中阿含經》內,恐亦不下五十處。據我體會,戒的精神,主要是不侵損他人的權利和生命;施的精神,主要是還要進一步去幫助人家。如通常說施有叁種:一、財施,就是要用自己的財物和體力腦力(即所謂“內財”。)。去幫助人家,使之得以減輕苦惱,增加快樂;二、法施,主要是啓發別人的智慧,使之能發現真理,堅持真理;叁、無畏施,是要他使人民脫離怖畏,不感受任何惡勢力的威脅與侵襲。根據今天世界的情況來說,戒與施的精神,還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十

  我並不否認佛陀廣大深妙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我認爲佛陀是人的升華,是由人的本位進修而成功的。假如在人的基礎上,做得不太牢實,那是很危險的,是不可能上升而成爲聖者的。因之我在輯錄佛陀日常生活時,都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可能易知易行的。那麼廣大深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是平地上的樓閣。我們目前最需要的,還是牢實的地,因之那些廣大深妙不可思議的境界,我都從略了。

  十一

  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佛陀的智慧功德,存活在廣大的人民心裏。只要我們作弟子的,能夠掌握佛陀日常生活的精神,用以作爲自己光輝的榜樣,亦步亦趨,不屈不退,佛教是會發出更強烈更絢爛的異彩而永耀于人寰的。

  (原載《現代佛學》一九五六年第五期)

  

《佛陀的日常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伽伽池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