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過來說,客觀事物,既然是存在,又哪有存在是不能認識的呐!
或曰:人類認識客觀事物,肯定要攝取影像啰?
我說:我只是取“于境取像”這一句佛語,形成我自己看法的。也不敢保險正確。
我的總出發點是:人是身與精神的組合。精神雖依附于身,與身有密切的關系,卻不是身所能局限的。惟其不能局限才能于客觀事物攝取影像,才能與大自然相通、才能與社會相通。你有不有精神?人對精神又是如何看法?
或以手搔頭曰:精神麼?我平時也大談其精神。精神,倘若人是有一點精神,我也是有一點精神的。因爲終年累月爲生活與工作忙得疲于奔命,從來不想考驗這些問題,也從來未意識到自己生活中還有這些問題,今天算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對自己的生活和精神進行一些研究,這是自己的本分事業。容我回去咀嚼消化後,再來向你請教。
或一進屋,即欣欣然曰:我又來了。
我說:歡迎。
或就座,即曰:你說人不能直接認識客觀事物,必須從客觀事物攝取影像,才能成爲自己的對象。佛學的這種觀點,是很難使人理解、很難使人接受的。且你用生活的事實闡明了這個問題,不能引起我的注意,兩個月來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有些設想,還想向你繼續請教。現在,想先向你彙報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請幫助批評。
我說:不必客氣了,談談你的體會吧。
或曰:我對你上次談話中影像最深的,即:人是身與精神的組合,精神雖然依附于身,與身有密切關系,卻不是身所能局限的。現在我還想替你補充一句,精神是無形無相的。
我說:補得好。你從何證知精神是無形無相的?
或曰:我當然也要用生活和事實來說明這個問題。
我說:很好。
或曰:百人行于熱鬧的大街上,有南來者、有北往者。在南來北往之中,又有前行者、後行者、左行者、右行者。百人行的角度既在不同百人所見的人物事,會不會是一模一樣的呢?
我說:當然不是一模一樣的。
或曰:難道大街上的人物事會有百模百樣的嗎?
我說:你是在向我彙報?還是在同我討論問題?如果是你在彙報,就應該由你自己作出解答。
或曰:允許我先以小喻大。大街上有前行者、有後行者,這就是行的角度不同。前者所見的人物事中,必須無後者;後者所見的人物事中,必須有前者。這就是因行的角度不同,所見的人物事必然不是一模一樣的。這是任何兩個人皆能在街上通過實踐而獲得證實的。何況百人熙往攘來于大街之上,有南來者、有北往者。而在南來北往中,又有前行者、後行者、左行者、右行者。百人行的角度不同,所見的人物事是一模一樣?還是百模百樣呢?應該說,只能是百模百樣,而不是一模一樣的。于是乎問題就出來了,難道大街上的人事物,能化出百模百樣嗎?當然不可能。能因人而異,現出百模百樣嗎?當然更不可能。左不可能、右也不可能,我們究竟爲何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微妙事實呢?曰:人是不能直接認識客觀人物事的,只能從客觀人物事攝取影像,以爲自己認識的對象。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標准、置之百世而不惑的。
我鼓著掌說:你講得真好,你已進透了。我卻還想替你添補一筆。
或曰:歡迎。
我說:百人離開大街回家以後,保證還有大街的人物事的影像,成爲百人自己生活的組成部分,有時還能影響生活。誰能識破這生活的奧秘?
或曰:生活實在太奧秘了。百人中的每一個人在能見其他九十九人之身,而不能見其他九十九人之見,及見所見的人物事的影像,雖不能見,卻又知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請你幫我解決一下。
我說:你提出這些問題,當已在心裏琢磨過了。還是你先談談,我們同共研究吧。
或曰:身是物質,有形有相,故百人中每一個人,皆能見其他九十九人之身。至于其他九十九人之見,所見的人物事的影像,則是屬于精神範疇,無形無相,不是眼所能見的。雖眼所不能見,因爲人皆有生活經驗,能以此做出推理。例如:我是人,我是見,能見大街上人物事的影像;人亦是人,人亦有見,應亦能見到大街上人物事的影像。
我說:很准確。但你從何證知精神是無形無相的。
或曰:你我語言往來,就是用以通情達意的。情意,亦屬于精神範疇,你我能從語言往來中,見到情意的形相麼?世人能從文字言語中,見到精神的形相麼?正因思想感情是無形無相的,人類始借助于文字語言以表達之;使思想感情有形有相,能直接掬以示人,人類就用不著製造文字語言了。
我說:你真是信手拈來,皆成妙谛。
或曰:妙谛不妙谛,我總嫌我們講的精神過于狹小,還不能適應我們時代的需要。
我說:行,你真行,能把我們的辯論聯系到“我們的時代”,這實在太好了。你能概括一下我們的時代嗎?
或曰:時代就在我們面前,還用得著我來概括嗎?
我說:不!不!只有認識了時代,才能適應時代。你還是概括一下吧。
或曰:今天是人民的時代、騰飛的時代、偉大的時代。人民已逐漸意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精神振奮、時代騰飛。這就是我們偉大的時代。
我說:你概括得很好。如何使精神適應時代的需要?你既然琢磨了兩個多月,應該已考慮成熟了?
或曰:時勢造英雄。當前的時代,就能振奮人的精神,激發人的志氣,鍛煉人的膽識,培養千千萬萬在時代騰飛的新人。當然,時代只是事物的一面,只是外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另一方面,還需要人類的學術界掘發人的內在精神。
我問:怎樣掘發?
或曰:這只有學術思想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充分發揮自己的威力。我在這兩個月來的琢磨中,覺得我們辯論已接觸到人類的精神。人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能攝取客觀事物的影像,這雖然是事實,但景象太平凡了,太狹隘了。我沒有什麼新的發現,只覺得我們在辯論中的思想太保守了,不能適應時代,不能騰飛。我有一種大膽地設想,設使百人以不同的角度,高踞于泰山之巅,則將同見晴天萬裏、大地寥廓,這景象就要廣闊雄渾多了。這是自然界的實質,還是人的精神所攝取的影像呢?只能是人的精神所攝取的影像。爲什麼?百人下山以後,這廣闊雄渾的影像,還會密藏內心,不會一下子泯滅嘛。還會就此材料做詩作畫嘛。說明人的精神,能從客觀事物攝取影像,是帶有普遍性的規律。絕不會因時空變異而所變異的。即使有人未登上泰山,他內心常藏的這種廣闊雄渾的精神本質,是絕不會喪失的。愛國、同情世界人民,已成爲人類思想共同發展的趨勢。如果人的精神,不能與國家相聯系,能愛國嗎?不能與世界人民聯系,能同情世界人民嗎?生活雄辯地向人類宣告:人的精神,是非常偉大、是能夠騰飛的。
我說:感謝你。你的發言,對我啓發教育很大。在你的發言中,我還想提出幾個問題,共同研究一下。
或曰:我是有什麼講什麼,信口開河,哪裏還談得上對你的啓發教育?你如對我的發言有意見,就請坦率提出來吧!
我說:不是意見。你說人的精神,能從客觀事物攝取影像,是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我認爲很重要。因爲人如不能攝取主客觀事物的影像,即不能認識主客觀的事物,那就更不能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了。佛學認爲眼識能攝取色的影像、耳識能攝取聲的影像、鼻識能攝取香的影像、舌識能攝取味的影像、身識能攝取觸的影像。意識能與此前五識俱起,攝取這些零散的影像,組成“物”的概念。物的活動啓事,又能對事物加以綜合分析。這些學說,都是我們無證實,不能直接觀察的。譬如我倆在此侈言精神,甚至說精神是無形無相的,不是身所能局限的。你親眼見過精神嗎?我親眼見過精神嗎?還不是在這裏大膽地“猜想”。
或曰:我不贊成你的這種意見。
我說:爲什麼?
或曰:如果硬要親眼見過的才算真實,那真實也就極有限了。誰親眼見過事物的本質?又親眼見過事物的規律性?這些皆是通過對生活和事實觀察分析而得出結論來的。理性認識,總比感性認識更可靠嘛。
我說:你對我們的辯論還很感興趣?
或曰:對。人與人互相接觸,通情達意主要靠什麼?
我說:你說靠什麼?
或曰:主要靠精神。如果人沒有無形無相的,不是身體能局限了的精神,就根本沒有與外界接觸的工具。憑什麼能互相接觸呢?憑什麼能彼此通情達意呢?
我說:人憑什麼與外界接觸?這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我們是應該進行比較研究的。
或曰:我這樣說,是有事實作根據的。如你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共同研究,且能證明佛學的另一個命題。
我說:嗬!還能有佛學的另一個問題,我當然有興趣共同研究。你說吧。
或曰:我說這個世界上的四十七億人,這是事實麼?
我說:是呀!
或曰:我說這個世界上,歐洲人有歐洲人生活的世界、亞洲人有亞洲人生活的世界。對麼?
我說:對呀!
或曰:在亞洲人的世界中,中國人有中國人生活的世界、日本人有日本人生活的世界。這是不是生活的事實?
我笑笑,說:照你這樣推測下去,必須是左鄰有左鄰的生活世界、右舍有右舍的生活世界。推測到最後,必須是每個人皆有每個人的世界。對不對?
或笑曰:對!對!完全對!你能說兩個人能有一個共同世界嗎?你能說一家人能有一個共同世界嗎?事物皆有它自己的特定時間和空間。每個人皆有自己的世界,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說:這與證明佛學的另一個命題有什麼相幹?
或曰:一世界中有無量世界,無量世界中有一世界;一外無無量,無量外無一。一與無量,圓融無礙,必須爲此,我們的世界才能聲氣相通、安危與共。難道我們當前的世界,不是這樣的世界嗎?人的精神世界,皆是無形無相,而能與身外的無量世界相通的。這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事實,每個人當下皆能驗證的。
我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我們今天的討論很有收獲。
《如是我觀(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