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求往生、求成佛也是貪心。
有些人一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好,到處都是珍寶,每天可以享受很多快樂,連痛苦的名字都聽不到,貪心就生起來了:“人間太苦了,太沒有意義了,我一定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享受那些福報,再也不回來了。”這就是求自我解脫,這種人修任何法都是世間法、小乘法,根本不可能成爲大乘佛法。
有的人一聽說佛有神通神變,佛有智慧福報,貪心就上來了:“神通、神變好,我也應該學一學,然後玩玩神通、玩玩神變,可以通過神通、神變賺錢,做很多事情。”
有些人一聽說佛智慧圓滿、福報圓滿,貪心就上來了:“我也要智慧圓滿,我要福報圓滿。”這也是求自我解脫,不是大乘行者,這樣的人無論修何種法,即使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都是小乘法。
爲衆生解脫成佛的人才是大乘行者,這是標准。是不是大乘行者,所修的法是不是大乘法,將來能不能成菩薩、成佛,就用這個標准來衡量。
你學佛修行的目的是解脫成佛,解脫成佛是爲度化衆生,教化衆生。“我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修,成佛了以後,乘願再來度化衆生。我成佛了是爲了輾轉*輪,那個時候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直接地利益衆生了,可以度化衆生了,多好啊!”
所以,第一要放下對世間的貪著,第二要放下自私自利。看看這些羅漢、聲聞和緣覺都是求自我解脫,是自私自利的。有自私自利就不會有饒益心,有饒益心就不會有自私自利。要斷除自私自利就要發菩提心,就要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叁種菩提心。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自何樂?
是故爲度無邊衆,發菩提心佛子行。
自他平等,是說自己和父母衆生。一切衆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那時對我們恩重如山,現在我們要感恩、報恩。感恩、報恩是行快樂的因、幸福的因,圓滿福德資糧、智慧資糧的因。你對一個人感恩、報恩,就能得到一個快樂和幸福;你感恩、報恩一百個人,你就能得到一百個快樂和幸福;你感恩、報恩無量無邊的衆生,你就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與幸福。愛的面越廣、範圍越大,內心的快樂越大。
愛一個人是一種快樂,但是這種快樂很小,很短暫,只是一瞬間、一時的快樂。實際上這不叫快樂。站在世間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快樂。愛有多大,快樂就有多大;愛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我們發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要擴大愛的範圍。能愛一切衆生,能利益一切衆生的時候我們的快樂、幸福才會圓滿。
叁界所有衆生都當過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我們要感恩報恩。給他們吃的、穿的、住的,這也是感恩、報恩,但不是究竟,不是有智慧的做法。消除他們的業障,斷除他們的煩惱,讓他們解脫痛苦,讓他們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這才是真正的利益,才是真正的、究竟的報答。對一切衆生都這樣做。這就是沒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的區別。
我們在成佛之前沒有辦法讓他們解脫煩惱、智慧圓滿,成佛後就能轉*輪,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所以要立誓爲衆生成佛,這叫願菩提心。但不可能憑白無故地成佛,還要學修六度萬行這些菩薩的學處,讓自己成佛,這叫行菩提心。依此,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修出來了,這樣就明確、明白了。不然,說得再好聽,要發願行菩提心、要利益衆生,但還是模糊。
若是父母衆生不快樂,只是自己快樂不行。不僅自己快樂,也要讓父母衆生快樂,所以爲度化衆生我要成佛,這就是發願行菩提心。
相續中有了願行菩提心的時候才是進入了大乘妙道。前面也給大家講了,皈依叁寶是入門,發菩提心是入道。入門和入道不一樣,先入門再入道。相續中有了願行菩提心就是入道。
勝義谛菩提心是以後的事。剛開始要發的、相續中要生起的是願行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生起是指發出來了,自然而然就有了這樣的願望、欲望和意樂,就是入道——剛開始入道。
這是資糧道,後面有加行道,通過資糧道和加行道,最後是見道。見道的時候才有真正的勝義菩提心。之前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願行菩提心。見道、修道、無修道都是勝義菩提心。但是見道、修道時,入定時是勝義菩提心,出定時還是世俗菩提心。
皈依是入佛道,發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大家依法衡量自己,不要盲目地學修。學佛修行不能自以爲是,不能自己摸索,一定要按佛的教導,按上師的竅訣,最後才能成就。
真的,不要自以爲是,不要自作主張。很多人已經皈依好多年了,也學修好多年了,但是一到關鍵的時候,還是自以爲是,自作主張,還是自己說了算,根本不考慮佛的教導、教言,根本不考慮上師的竅訣,這樣的人是不會成就的。所以大家把心態穩定下來,紮紮實實地學修,成就就在眼前。
現在主要是我們的心態不穩定。“我只學這些行不行?我學那個好不好?我只在這兒學行不行?我是不是應該再去別的地方學?我應該怎麼辦啊?”不能這樣。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