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种求往生、求成佛也是贪心。

   有些人一听说西方极乐世界好,到处都是珍宝,每天可以享受很多快乐,连痛苦的名字都听不到,贪心就生起来了:“人间太苦了,太没有意义了,我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享受那些福报,再也不回来了。”这就是求自我解脱,这种人修任何法都是世间法、小乘法,根本不可能成为大乘佛法。

   有的人一听说佛有神通神变,佛有智慧福报,贪心就上来了:“神通、神变好,我也应该学一学,然后玩玩神通、玩玩神变,可以通过神通、神变赚钱,做很多事情。”

   有些人一听说佛智慧圆满、福报圆满,贪心就上来了:“我也要智慧圆满,我要福报圆满。”这也是求自我解脱,不是大乘行者,这样的人无论修何种法,即使修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都是小乘法。

   为众生解脱成佛的人才是大乘行者,这是标准。是不是大乘行者,所修的法是不是大乘法,将来能不能成菩萨、成佛,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你学佛修行的目的是解脱成佛,解脱成佛是为度化众生,教化众生。“我要往生,在西方极乐世界修,成佛了以后,乘愿再来度化众生。我成佛了是为了辗转*轮,那个时候有自己的教法了,就可以直接地利益众生了,可以度化众生了,多好啊!”

   所以,第一要放下对世间的贪着,第二要放下自私自利。看看这些罗汉、声闻和缘觉都是求自我解脱,是自私自利的。有自私自利就不会有饶益心,有饶益心就不会有自私自利。要断除自私自利就要发菩提心,就要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自何乐?

   是故为度无边众,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他平等,是说自己和父母众生。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那时对我们恩重如山,现在我们要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行快乐的因、幸福的因,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因。你对一个人感恩、报恩,就能得到一个快乐和幸福;你感恩、报恩一百个人,你就能得到一百个快乐和幸福;你感恩、报恩无量无边的众生,你就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快乐与幸福。爱的面越广、范围越大,内心的快乐越大。

   爱一个人是一种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很小,很短暂,只是一瞬间、一时的快乐。实际上这不叫快乐。站在世间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快乐。爱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大;爱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我们发慈悲心、菩提心就是要扩大爱的范围。能爱一切众生,能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的快乐、幸福才会圆满。

   三界所有众生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要感恩报恩。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这也是感恩、报恩,但不是究竟,不是有智慧的做法。消除他们的业障,断除他们的烦恼,让他们解脱痛苦,让他们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圆满,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才是真正的、究竟的报答。对一切众生都这样做。这就是没智慧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的区别。

   我们在成佛之前没有办法让他们解脱烦恼、智慧圆满,成佛后就能转*轮,就有自己的教法了。所以要立誓为众生成佛,这叫愿菩提心。但不可能凭白无故地成佛,还要学修六度万行这些菩萨的学处,让自己成佛,这叫行菩提心。依此,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修出来了,这样就明确、明白了。不然,说得再好听,要发愿行菩提心、要利益众生,但还是模糊。

   若是父母众生不快乐,只是自己快乐不行。不仅自己快乐,也要让父母众生快乐,所以为度化众生我要成佛,这就是发愿行菩提心。

   相续中有了愿行菩提心的时候才是进入了大乘妙道。前面也给大家讲了,皈依三宝是入门,发菩提心是入道。入门和入道不一样,先入门再入道。相续中有了愿行菩提心就是入道。

   胜义谛菩提心是以后的事。刚开始要发的、相续中要生起的是愿行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生起是指发出来了,自然而然就有了这样的愿望、欲望和意乐,就是入道——刚开始入道。

   这是资粮道,后面有加行道,通过资粮道和加行道,最后是见道。见道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之前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愿行菩提心。见道、修道、无修道都是胜义菩提心。但是见道、修道时,入定时是胜义菩提心,出定时还是世俗菩提心。

   皈依是入佛道,发菩提心是入大乘道。大家依法衡量自己,不要盲目地学修。学佛修行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自己摸索,一定要按佛的教导,按上师的窍诀,最后才能成就。

   真的,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主张。很多人已经皈依好多年了,也学修好多年了,但是一到关键的时候,还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还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考虑佛的教导、教言,根本不考虑上师的窍诀,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就的。所以大家把心态稳定下来,扎扎实实地学修,成就就在眼前。

   现在主要是我们的心态不稳定。“我只学这些行不行?我学那个好不好?我只在这儿学行不行?我是不是应该再去别的地方学?我应该怎么办啊?”不能这样。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