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他來欺騙你,你肯定曾經欺騙過他。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都是自己的因緣果報。自作自受,不作不受,你真正明白、深信了這些因果的道理,怨恨自然就沒有了。這是一方面。

   另外,若是我們自己有定力,有智慧的話,這是在幫我們消業還債。這個債早晚都要還,債還清了也是一種解脫。你往昔造的業就在你的相續裏,早晚都要成熟。現在他是幫你顯現這樣的業力,就等于幫你消除了這些業障。

   再者,如果沒有這些怨敵仇人,我們怎麼修忍辱,怎麼修自他交換等菩提心呢?若是不修忍辱,不修菩提心,我們怎麼能成就呢?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些都是助緣。現在很多人都感歎:“啊!我的違緣太多了,障礙太多了!”其實違緣越多越好,障礙越多越好。只要你自己能堅持、再堅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管是違緣還是障礙,都是暫時的,很快就會過去。忍一忍就過去了,這是過關。你必須要過這些關,最後才能到達彼岸,才能成就。

   成就是要靠磨煉的,如果沒有違緣,沒有障礙,怎麼磨煉呢?從障礙、違緣、坎坷和磨難當中,訓練心、磨煉心,磨煉習性,磨煉心態。當訓練成功了,磨煉成功了,無論是面對順境還是逆境時,心都能達到如如不動。不受影響時候就成就了。想成就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對。有違緣不怕,有障礙不怕,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信念,不動搖自己的決心,不舍棄學佛修行這樣一件自己選擇的大事。

   有違緣是好事,有障礙是好事,這也是消業、積福的機會。所以,大家不要總想逃避,總向佛菩薩求平安、健康、順利這些。這些違緣障礙都是修行路上的如意寶,這是給你送來的如意寶。不要求佛菩薩讓這些如意寶都遠離自己,這多愚癡啊!如果能把這些違緣、障礙、坎坷、磨難,當做真正的如意寶,對上師叁寶就沒有所求了。所以盡量斷掉對仇敵的怨恨,盡量掌握取舍善惡的方法,即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然後再去斷惡行善。

   現在我們根本沒有弄明白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善惡的標准在佛法裏,我們認爲的善不一定是善,我們認爲的惡也不一定是惡。善惡有世間的善惡,也有出世間的善惡。出世間的善惡,小乘有小乘的標准,大乘有大乘的標准,顯宗有顯宗的標准,密宗有密宗的標准,都應該掌握。知道了善惡,知道了怎樣做才是斷惡行善,可以說是去除了我們相續中的愚癡、無明和黑暗。這樣就不用離開故鄉,離開家了。

   “抛棄故鄉佛子行”。遠離故鄉,依止寂靜處對大家的修行肯定有幫助,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的,修到一定層次的時候就無所謂了。但是,實在沒有這樣的機緣與條件,也可以在家裏修。我們通過互聯網,隨時可以親近上師,修持正法,不一定總是用以前的方式方法。

   第叁,依止功德源泉之寂靜處。

   離惡境故惑漸輕,無散亂故善自增,

   淨心于法生定解,居于靜處佛子行。

   最好是依止寂靜處。不是所有的道場、寺院都是寂靜處,現在的很多寺院、道場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如果沒有具德的上師,沒有正法,沒有一個完整的解脫成佛的方法,就不能依止。若是依止了也會失望,根本不可能解脫成就。所以,依止的寂靜處最好是清淨的道場,具備各方面學佛修行的條件,有具德的上師,有完整的解脫成佛的方法。

   “我現在不能離開家庭,離開工作崗位;我不能經常在廟裏,在清淨的道場修行。日子還得過,工作還得做。”不要緊,你可以給自己創造寂靜處。我們盡量創造條件上網,不出家門,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親近上師,聽聞佛法,修持正法,和同修道友共修。但若是家人不支持,你就去感動、感化他們,讓家人高興,去除這些違緣。我們現在總是跟他們講,他們不聽就跟他們吵,然後“打冷戰”,好幾天不說話,這不是好方法。你應該以自己的變化去改變他們,嘴上說沒有用。

   修行是否有進步,就看你周圍人的變化。若是你周圍的人有變化,你的修行就是有進步;若是你周圍的人沒有變化,你的修行就是沒有進步。因爲你周圍的人最了解你,最熟悉你,你學佛、修行了,真有改變了,他們應該是第一個發現的:哦,他學佛、修行受益了。這樣誰不願意學啊!周圍人也一定會動心,他也一定會跟你皈依,跟你一起聽法,這個時候就行了。

   給自己創造了學佛修行的機緣和條件,這樣家裏就是寂靜處了。現在讓很多人離開家庭、離開工作崗位到寂靜處修行肯定有困難。很多人認爲“我爲了學佛、修行,什麼也不要了,家庭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這是放棄,是罪過,是傷害衆生。

   第四,憶念無常而放棄今生。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積之財留後世,

   識客終離身客店,舍棄今世佛子行。

   舍棄今世不是不能生活,不是不能工作,要舍棄的是對今世的貪著。長期相伴的親友,最終也都要分離;自己通過不擇手段所積累的財富,到臨終離開這個世界時一分錢也帶不走。我們的神識像個遊客,身體像個客店,現在神識來到了身體裏,“客人”——神識不是永遠居住,只是暫時居住在“客店”——身體裏,最終還要離開。所以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沒有什麼可貪戀的。

   我們最貪著的是親友,然而一切都是無常的,尤其是親人和仇人都是無常的。今天的親人也許明天就變成仇人了,今天的仇人也許明天就變成親人了。今天可能好得不得了,高興地結婚,沒有幾天就開始鬧離婚,就變成仇人了。仇人也是這樣,也會變成親人。所以這些親敵都是無常的,沒有什麼可執著的。

   一切隨緣,相聚是種緣分,大家應該珍惜這個緣分,無論在一起多久,都應當和睦相處,不互相傷害。不管是聚還是散,都是靠因緣的。因緣和合了就要聚,因緣和合了就要散,該散的時候散,該聚的時候聚,不要執著這些。

   有了結婚的因緣就結,實在沒辦法就離,沒有什麼的。“我要結婚了,這是頭等大事啊!”太執著了,看得太重了。不久又要離婚了,“天塌了,地陷了,完蛋了,我要離婚了!”沒有什麼,這不是完蛋了,你沒有斷惡行善,還在愚癡顛倒,那才是完蛋了!一切隨緣,該聚聚,該散散。不執著不貪戀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想發財,晚上做夢都想發財,一聽說別人中獎了,自己就動心了,天天出去買彩票,晚上回來供觀音菩薩,然後祈禱:“我要中獎、中獎,中一百萬、一千萬。”你沒有這個福報能中獎嗎?求觀音菩薩也沒有用。你沒有福報,觀音菩薩也不能讓你中獎。“我做買賣賠錢了,我完了!”“我的錢財被別人騙走了,我完了!”其實這不叫完了,也許是件好事。你真正賺錢了、發財了,那個時候才是完了,真的,那個時候你心裏的壓力、內心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

   有些人非常很羨慕那些明星、大老板、大企業家,自己也想當。你真正當上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才能知道真實的情況。其實我們看電視劇也能看懂一些事情,以前一些人沒進皇宮的時候,做夢都想進皇宮,真正進了皇宮以後才知道皇宮裏的煩惱和痛苦。然後想出來,可已經出不來了,最後大部分都走進了絕路。

   很多人想發財也是這樣:“等我有錢了,可以做功德、建廟。”“我買彩票也是爲了建廟,爲了上師啊!等我中了五百萬,一定要捐出來四百萬幫上師,把寺院建得漂漂亮亮的!”不可能,你現在沒有錢,所以能舍得,等你真中了五百萬,就忘了建寺院的事了,也忘了上師了。你會想“還剩一百萬怎麼花呀?我應該留一半;不能這樣白白地給別人,我要用五百萬作本錢辦個企業,然後再掙一千萬,這個時候我就可以建寺院了。”等你真有了一千萬,又想了“我現在資金有點緊張,等掙了一個億的時候再捐吧!”欲望又高了。總是這樣子,很難很難。沒錢時想的與有錢時想的不一樣,有錢時的心態與沒錢時的心態也不一樣。沒有錢的時候都挺大方,挺有舍心。真正有錢了,一點點都舍不掉了。

   你看破放下了以後,賺錢有錢了也行,這時錢是一種方便。那個時候對錢根本不在乎,無所謂了;黃金和牛糞等同,不執著了。這個時候有錢也行,拿錢做供養布施,利益衆生,奉獻社會等,是一種方便。沒有看破放下之前錢是種障礙,如龍樹菩薩講的“積財、守財、舍財始終是苦。”看看你積累財富的過程,特別痛苦,哪有那麼容易就能賺錢的,哪有這麼容易就能發財的。你在積累財富的過程中,造了很多業,受了很多苦。真有錢了,又要守財,保護財,這也是痛苦。有錢了就有壓力了,你會被它壓得喘不過氣來。保護財産也是一種困難、一種痛苦。如果沒有錢財,就輕松了,門都可以不關不鎖了。否則總是惦記窗戶是否關了,門是否瑣了。華智仁波切講過,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哪怕有一盒茶葉,也有一盒茶葉的痛苦,所以守財也是痛苦。最後是舍財。

   你必須要舍掉這些財産,這更是一種痛苦。就像小品演的一樣,人活著錢沒了是痛苦,人死了錢沒花掉也是痛苦。到臨終的時候想放也放不下,想帶又帶不走,真的非常痛苦。那個時候,人的中陰身有神通,知道人間的這些事情,兒女、家人在爭搶自己的財産,心裏就更痛苦了。所以應該從心裏放下,放下對錢財的貪著。

   很多大德高僧有很多的眷屬,有很大的寺院,有很廣的事業,有很多的財産,但是他們一點都不會保留,不會留戀。在他們的境界裏,一屋子的黃金和一屋子的牛糞是一樣的。你什麼時候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什麼時候就不會受傷害了。

   身體是暫時的,它是我們的神識暫住的地方,是客店。好比我們出差了,到旅館或賓館住宿,第二天就走了,我們不會執著這個房間。所以不要太執著這個身體。到人生最後的時刻,什麼都帶不走,所以沒有什麼可留念的。對親友、財産,包括對身體的貪著都能放下,才是出離心;對世間沒有貪戀,沒有貪著,才是出離心。

   “舍棄今世佛子行”,就是舍棄對今世的貪戀、貪著,這就是佛子行。那是菩薩、佛子應該做的。你看看自己能不能當大乘行者,若是你做不到這些,就不是大乘行者,也不是佛子了。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