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叁)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給大家簡單地講解《佛子行叁十七頌》。
《佛子行叁十七頌》總分叁段,有初義、論義和末義。今天接著講論義部分。論義分兩個段落,有入前行法之方式,還有正行宣說叁主道。
第一段入前行法之方式有七個偈頌。
現在講第五個:遠離違緣之惡友。
交往惡人增叁毒,失壞聞思修事業,
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
“增叁毒”指跟隨他或者跟他一起,貪嗔癡叁毒會越來越增長,這樣的人是惡友或惡知識。“失壞聞思修事業”,指跟惡友、惡知識在一起,會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因此要遠離他們。
“令成無有慈悲者”,原來心地很善良,很有同情心,但是跟隨惡友、惡知識或者跟他在一起了,就退步了,不善良了,沒有同情心了,原來具有的少許慈悲心也退失了。因此要遠離這樣的人,離開這樣的事。若是方便或有條件,最好暫時身遠離,這樣就不用再去對治了;假如沒有這個緣分,實在無法離開,就要心遠離。心遠離就是說心不隨他動,能夠把握自己。這個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也要這樣做。比如說一家人,或在一個單位暫時不能分開,就盡量把握自己的心,不受他的影響,不隨他動。他若是令你起貪心、起嗔恨心的時候,你盡量地去對治,不要讓自己起這些煩惱,這也是遠離。
至于是不是善知識,能不能依止他、跟隨他,需要觀察。真正的善知識、善友應該幫助你減少貪心、嗔恨心、愚癡心等煩惱。若不是這樣,甚至讓這些煩惱增長,讓你迷信,這是惡知識,就要想辦法離開。
我們是大乘行者,不能舍棄衆生,如果我們離開他們,尤其是離開惡友,算不算舍棄衆生?因爲你現在沒有能力感化他們,沒有能力轉變他們,這個時候最好先把握自己,暫時遠離。遠離的時候,我們不能抛棄他們,舍棄他們。暫時因緣不具足,教化不了,轉變不了他,但是心裏要發誓發願:等自己將來成就、成佛的時候,一定要感化他,一定要轉變他。你有這樣的想法,就不是舍棄他。暫時你沒有能力直接轉變他,但是你已經發願了,這樣就跟他結上善緣了,這也是對他的一種攝受。
我們最好有感化、轉變他的能力,那樣就不用遠離了。我們可以采用一些善巧方便的手段。剛開始他實在不理解、不接受的時候,我們的心可以不隨順他,身可以隨順他,慢慢讓他轉變。但也不能總是硬碰硬,這樣不起作用。當然也不能一味地隨順,自己要把握分寸,該隨順時隨順。有這樣的善巧方便,是可以轉變他的。
自己要根據具體情況,若是暫時轉變、教化不了,最好身遠離。若是身實在不能遠離就心遠離。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發心發願。我們現在是在因地,發願很重要,將來我們成佛的時候,他們就能成爲我們的眷屬,然後我們就能教化他們、度化他們了。
所以處處要結善緣、種善根,不能舍棄衆生。但是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自己也知道沒有定力,轉變不了、怕受影響的時候,就要把握自己的心,盡量遠離這種人。到登地的時候,才不會受他人的影響。所以大家要依止善知識,遠離惡友,這個很重要。
下面是依止順緣善知識。惡友是違緣,善知識是善緣、順緣。
依止正士滅罪業,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勝上師較自身,更爲珍愛佛子行。
“依止正士滅罪業”,剛才講的是要遠離惡友、惡知識,現在講的是要依止善友、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以後“滅罪業”。貪嗔癡等煩惱越來越少了,自己也不造業了。
“功德增如上弦月”,自己的慈悲與智慧等功德會越來越增長,有如上弦月,就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一樣,最後達至圓滿。
“殊勝上師較自身,更爲珍愛佛子行。”我們學修佛法,最終成就要靠善知識。以前阿難說,大部分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識,而佛說,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全部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識。密宗裏更是,若是沒有善知識、上師的竅訣,不能領悟真理,無法成就。所以對這些具德的上師善友們,要比自己的身體還要珍愛。依止了善友善知識,功德自然而然就圓滿了,煩惱、業障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化現的上師、善知識不計其數,大家應該有分辨能力,好好地觀察。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師、善友很重要。若是依止了惡友惡知識,將來就要跟著他一起下地獄,所以不能盲目,依止前一定要觀察。
依止善知識有叁個階段,第一觀察,第二依止,第叁修學上師的意行。大家要聽明白,修學上師的意行就是轉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爲,與上師保持一致。
觀察的時候要謹慎,不能盲目,一聽說某位法師來了,活佛來了,法王來了,就跑去接加持品,這種人不懂佛理,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到處亂跑。大家應該觀察好,不了解的時候不要贊歎,也不要誹謗,更不要依止。我們不知道佛和賊在何處,所以不能輕易評價,也不能輕易接觸。
“接觸一下,有什麼呀?”這不是接觸,這叫結緣。若是你接觸了一位具德的上師或善知識,那是結善緣;若是你接觸了一位惡知識或魔化現的上師,那是結惡緣。結上了善緣,若是現在有這個因緣,他現在就會度化你;若是現在沒有這個因緣,將來有一天他肯定會度化你;同樣,若是你跟一個惡知識,或魔化現的上師結上了惡緣,他會直接傷害你;若是沒有這個因緣,他將來會傷害你。結惡緣與結善緣是一個道理。所以不要輕易去接觸、去依止,一定要觀察好再去依止。觀察好是指觀察他是否有無僞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清淨的戒律、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如果他具備了這些條件,你就可以依止了。
盡管佛、上師的功德猶如大海、虛空很難衡量,但通過仔細地觀察,也能大概看得出來,覺察得到。佛在經中講過,我們在這兒看不到山後是否有火,但是通過山頂上冒著的煙可以推測出山後有火;我們不知道山那邊是否有水,但是通過飛翔的水鳥,就能推測出山那邊有水。
同樣,若是仔細地觀察真正的佛菩薩,具德的上師的言行舉止等,一定跟普通的凡夫不一樣。“觀察難,觀察不到,我怎麼觀察啊?”你也沒有觀察,怎麼知道觀察難?你也沒有觀察,怎麼知道不能觀察啊?若是你要徹底地了解或者明白他的內心、相續確實難,但大概也能判斷出來。
有的人說,“無僞的慈悲,廣大的智慧,都挺模糊的,不好觀察啊!”這說明你對佛法掌握的太膚淺了。你一點都不了解佛法,根本沒有去研究,學修佛法,怎麼觀察上師?怎麼知道什麼叫無僞的慈悲心,圓滿的智慧,清淨的戒律,什麼叫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要軟有軟,要硬有硬,能夠達到調伏、教化人的目的,這叫善巧方便。佛在經中講了很多善巧方便,你這樣了解佛法,觀察上師,一定能觀察到。
還有的人問:“開悟證悟了,我自己能知道嗎?”如果自己不知道不叫開悟,你真的開悟了會明白的。開悟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一種境界,你自己會知道的。你的上師,在你學修的過程中經常觀察你,他也許能知道。神通比你高,有他心通的人,也許能觀察到你的相續,你的境界。開悟、成就了以後,不是變成了石頭、木頭,而是成爲了一個覺者,自己怎麼能不知道呢?
觀察上師也是一樣,你若是依佛法、依正法去觀察,心裏就能明白;有的根本不用觀察,一見面自己就有感覺也能知道;有的通過觀察而得知。一切成就都要靠具德的上師、善知識及他們的竅訣,否則不可能領悟佛法、諸法的真理。所以這個很重要。
大家要遠離惡友、惡知識,要依止善友、善知識。在座的各位都是學佛人,相互之間應該是善友,不能是惡友。
下面是佛教入門之皈依。前面已經講完了出離心,你對世間生起了厭離心,就是已經放下了對世間的貪戀、貪著,一心想遠離、逃離世間。世間就是叁有輪回,叁界輪回。遠離世間就要皈依叁寶,學習脫離痛苦、擺脫煩惱的方法。脫離是指心要遠離世間,超越叁界,擺脫輪回;就是心裏要看破、看淡、放下。把世間看淡了,你就遠離世間了。遠離世間不是不工作、不生活,你把世間的一切都看淡了,沒有太多的欲望了,更沒有貪著的時候叫遠離。
超越是心超越,不是身超越。佛菩薩、上師也沒有辦法把你的身放在另外一個世界或者地方。但是通過佛法,可以讓你的心超越叁界。你沒有屬于叁界的這些貪戀時就超越了。
不是無因無緣,平憑白無故地就解脫煩惱,擺脫痛苦了。解脫煩惱,擺脫痛苦要靠佛。佛有這種方法,佛法就是這種方法,你跟僧寶、僧衆就能學到這種方法。所以皈依很重要。
己尚縛于輪回獄,世間天神能救誰,
故知殊勝無欺處,皈依叁寶佛子行。
我們不能皈依梵天王、自在天等世間的天尊,因爲他們不能教給我們解脫的方法,他們自己還在輪回裏,痛苦中。皈依是以佛爲究竟的導師,以法爲究竟的道路,以僧爲究竟的道友。這叁種決心叫皈依,這是因皈依。發誓發願要成就佛法僧叁寶的果位,尤其是要成就佛的果位,這叫果皈依。這都是內心的決定及立下的誓言。
皈依和禮拜,皈依和供奉是兩回事。你明白了皈依以後,心裏就沒有疑惑了。頂禮是對神或天尊的一種禮貌。神要靠人的供奉,人要靠神的保護,這是互相關照。因此,你原來供奉、禮拜誰,現在還可以供奉、禮拜誰,這與皈依是兩回事,這裏強調的是不能皈依…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