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保護家的神,人人都有保護自己的神。你不禮拜、不供奉,他們不會保護你的,這是人和神之間的一種關系。我們應該供奉、頂禮他們,對他們有禮貌,與他們搞好關系,但是不能皈依他們。因爲他們自己還在六道裏,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都還沒有圓滿,只有一點點神通神變和世間的福報而已,也不能讓我們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所以不能皈依他們,這個大家要明白。
現在很多人都弄錯了,“我皈依佛了,你們愛怎樣怎樣,我已經有佛了,佛是最偉大的,佛是老大,孫悟空有那麼大的神通神變,都沒有逃脫如來的手掌,都沒有鬥過如來,你們算什麼呀?”于是,回去把仙堂、神堂拆了,不要了。這是對衆生的輕視和不恭敬,這是傷害衆生。你皈依佛、法以後,不能傷害衆生,不能惱害衆生,這是戒!
這些仙、神、天尊等都在輪回裏,還是凡夫,你這樣對待他們、傷害他們,他們一定會生氣、會報複你的。他們有神通、神變,對付你很容易,你能應付得了他們嗎?你口氣挺大,態度也很過分,這樣輕視他們,傷害他們,過後看他們怎麼收拾你。
有些人爲什麼皈依佛?他們皈依的目的是要健康,要平安,要發財。“我皈依佛了,病肯定很快就好了;我皈依佛了,家肯定很快就平安了;我皈依佛了,明天肯定就會發財了;我皈依佛了,明天肯定就能升官、當高級領導了。”然後在那邊等著。結果病也沒有好,家也沒有什麼變化,也沒發財,買了很多彩票也沒有中獎,然後就開始懷疑了,“不是說佛挺曆害嘛,怎麼一點動靜都沒有呢?不是說了,皈依佛以後什麼都有了,我怎麼還是這樣呢?是不是騙人啊,是不是佛沒有加持我啊?”開始埋怨了。不要這樣,要有智慧!
爲什麼皈依?皈依是要解脫、要成佛。皈依佛就要聽佛的,佛有解脫成佛的方法,佛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然後你的煩惱越來越少,內心的快樂越來越多,沒有痛苦了,最終功德圓滿,福報圓滿了,這是皈依的目的,不是爲了發財而皈依,要明白,什麼叫皈依。
下面是正行宣說叁主道。第一個是小士道的,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佛說難忍惡趣苦,皆爲惡業之果報,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
惡趣的痛苦有地獄道的痛苦,餓鬼道的痛苦,還有畜生道的痛苦。這些都是佛講的造惡業的果報。造惡業了就要墮落惡趣,要感受惡趣的痛苦。倘若你想遠離惡趣,不願意感受惡道的痛苦,就要斷十種惡、行十種善。這裏主要講的是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旁生道的痛苦。八熱地獄、八寒地獄的痛苦非常恐怖。餓鬼主要感受饑渴的痛苦,數百年中連飲食的名字都聽不到。旁生互相殘殺,互相吞食,時時刻刻都在恐懼的狀態中,心一刹那也得不到安甯,非常痛苦!
如果想遠離這些痛苦,不願意感受這種痛苦,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斷除十種惡業,這樣才不會墮落惡趣,不會感受惡趣的痛苦。我們現在在人間,得到人身了,應該謹慎,不然將來很快就要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怎麼一點畏懼感都沒有呢,怎麼一點緊迫感都沒有呢?還說自己信佛,實際上沒有深信佛講的六道輪回,尤其是沒有深信佛講的叁惡道的痛苦,根本不在乎,“死了就死了,下地獄就下地獄呗!”哪有那麼容易啊?說的倒輕松,看看你面對死亡的時候,將來墮落惡趣,感受惡趣的痛苦的時候,是不是還這麼輕松?不相信輪回,不相信因果就不是信佛的。不要打著佛的旗號,到處販賣佛教,成爲佛教的油子。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那麼有智慧,佛法那麼純淨,但是社會對佛法的評價這麼低,就是這些學佛人造成的!
社會上的人也沒有智慧,不依法只依人。佛早就講了,要依法不依人。人是人,法是法,人和法不一樣。當佛法融入相續了,相續變成佛法了,人和佛是一體了,才可以拿這樣的人來衡量佛法,衡量佛教,一般的人都不可以,因爲他的相續和佛法是背道而馳的,是兩回事。我希望大家都有智慧,依法不依人,不要拿這些人來衡量佛法。
在我們當中也有這種情況,“聽說某個同修皈依上師好多年了,在上師身邊好多年了,怎麼還這樣呢?是不是上師不好,法不好?”然後失去信心了。皈依好多年了又怎麼了?可能是他自己沒有學、沒有修。即使學了修了,但是這些習氣和毛病沒有這麼容易就改掉的。看看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經曆了叁大阿僧祗劫的消除業障、積累善根,最後才證得圓滿。人的煩惱與習氣是無始劫來的串習,不可能說斷就斷、說改就改了,有這種想法說明你太不了解佛法了。
在上師身邊好多年了又怎麼了,你們沒有聽過善星比丘的公案嗎?善星比丘給佛當了二十五年的侍者,最後對佛生起了邪見離開了,沒過七天就死去了,在一個花園裏投生爲一個具有九種醜相的餓鬼。佛帶領弟子們去看他的時候,他已經投生成爲餓鬼了,但還是不願意面朝佛陀,始終背對著佛陀。看看這種習氣,看看這種因緣,真的不可思議。
以後不要拿這些人來衡量佛法,衡量大圓滿法,衡量我們的道場,衡量上師!這是兩回事!如果你想了解,就直接去了解壇城,了解上師,了解法脈,了解這個法。
無論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都不能用某些人來衡量。藏傳佛教裏也有人打著佛教的旗號什麼都做。不能拿這些人來衡量傳承與教法!大家只有真正了解了藏傳佛教,才會明白,不要拿這些人做依據。現在什麼樣的人都有,說自己是上師,是活佛,是法王,然後胡作非爲。活佛有假的,上師有假的,法王也有假的。現在很多人到某個地方辦個法王證,到漢地搖身一變就成法王了。這是個人行爲,這不是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你去了解、觀察,那是純淨的,無垢的。傳承清淨,法脈從未間斷過,從未被染汙過,而且教言和竅訣非常豐富,修行次第和最終目標都非常明確。
“是故縱遇生命難,永不造罪佛子行。”沒有別的,只要斷除十種惡業了,就不會墮落惡趣,不會感受惡趣的痛苦了。否則,不可能逃脫。有因就有果,種因了必然要感受果報。行十種善:不殺生,愛護自他的生命;不偷盜,行持布施;不邪淫,受持戒律;不妄語,說谛實語;不绮語,念佛持咒;不挑撥離間,化解他人的怨恨;不惡語,說悅耳話;不貪心,修施舍心;不害心,修饒益心;不邪見,具有正知正見。這叫行善。斷惡行善了,就可以獲得善趣的安樂;造惡業了,就要感受惡趣的痛苦。自己去選擇吧!如果願意感受惡趣的痛苦,就去造惡業吧!如果願意享受上善趣的安樂,就去行善吧!
佛講“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講的就是斷惡行善。
叁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
了知恒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這裏講的是中士道。中士道是有出離心,想擺脫輪回、超越叁界,但他是自求解脫的,不顧衆生,想獲得聲聞和緣覺(阿羅漢和獨覺佛)的果位。
“叁有樂如草尖露”,善趣的安樂,人天的福報猶如草尖上的露珠,是不可靠、不穩定的,稍碰一下就會掉下去;太陽升起來,一照就會消失,所以沒有什麼可留戀的。善趣的安樂,人天的福報本身是一種痛苦,都離不開變苦和行苦。
佛講了六道輪回只有痛苦沒有安樂,“五趣之中無安樂,不淨室中無妙香。”“不淨室”就是公共廁所,那裏不可能有香味。同樣,在五趣之中也不可能有安樂。五趣是指人、天、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阿修羅道算在天道裏了。
五趣之中、六道裏沒有一處安樂,但凡夫是愚癡的、顛倒的,沒有明白什麼叫樂、什麼叫真。總是把假當成真,把苦當成樂。所有的顯現都是如幻如夢,都是假相,我們卻把這些視爲真有實有了。我們所認爲的快樂與幸福,實際上都是痛苦,都離不開變苦、行苦、苦苦這叁大根本苦,但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到而去追求、貪戀,不擇手段地造業。
不要求一時的快樂,應該去修永恒的快樂。目光放遠一點,心量放大一點,心胸寬廣一點。只有學佛人的目光才不會短淺,心胸才不會狹隘。除此之外,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哲學家都是短視的,只能看到今生,看不到生生世世;心胸都是狹隘的,只能想到今生的利益,不會考慮生生世世的利益。只會求一時的快樂,不會求永恒的快樂;只會求一時的解脫,不會求永久的解脫。這叫心胸狹隘,這叫目光短淺,真可憐!
無我的智慧和空性的智慧才是智慧,其他的都不是智慧,只是知識。知識是分別念,有分別念就有痛苦,要麼是痛苦的因,要麼是痛苦的果。大家如果是信佛人、學佛人、修行人,心量要放開,目光要放遠,不能追求一時的快樂,不能追求一時的解脫,不能只看今世的利益。佛在經中講了,貪欲今世的人不是學佛人。
想向佛學就要放開心量,就要放遠目光,不要考慮眼前,不要考慮一生一世,要考慮生生世世,考慮永久。自己是不是學佛人、修行人,就拿這些來衡量。如果你還在追求世間暫時的快樂或利益,你不是在學佛,是在學凡夫。學凡夫就不用學了,你自己就是凡夫。
下面講上士道,上士道才是菩薩。以智慧脫離輪回、超越輪回,以悲心擺脫、超越寂滅。大乘行者不僅畏懼輪回,還畏懼寂滅。因爲寂滅,阿羅漢、獨覺佛雖然擺脫輪回、超越叁界了,但是他們沒有利他心,不能度化衆生,這對大乘行者來說,也是一種畏懼處。不能度化衆生太可怕了!所以大乘行者想脫離二邊,最終要利益衆生。
很多人求往生、想成佛,但不一定是大乘行者,不一定是修大乘佛法的。如果是爲了自己,雖然沒有直接去求阿羅漢、獨覺佛的果位,但是這…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