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

   《佛子行三十七颂》总分三段,有初义、论义和末义。今天接着讲论义部分。论义分两个段落,有入前行法之方式,还有正行宣说三主道。

   第一段入前行法之方式有七个偈颂。

   现在讲第五个:远离违缘之恶友。

   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

   “增三毒”指跟随他或者跟他一起,贪嗔痴三毒会越来越增长,这样的人是恶友或恶知识。“失坏闻思修事业”,指跟恶友、恶知识在一起,会影响自己的闻思修行,因此要远离他们。

   “令成无有慈悲者”,原来心地很善良,很有同情心,但是跟随恶友、恶知识或者跟他在一起了,就退步了,不善良了,没有同情心了,原来具有的少许慈悲心也退失了。因此要远离这样的人,离开这样的事。若是方便或有条件,最好暂时身远离,这样就不用再去对治了;假如没有这个缘分,实在无法离开,就要心远离。心远离就是说心不随他动,能够把握自己。这个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也要这样做。比如说一家人,或在一个单位暂时不能分开,就尽量把握自己的心,不受他的影响,不随他动。他若是令你起贪心、起嗔恨心的时候,你尽量地去对治,不要让自己起这些烦恼,这也是远离。

   至于是不是善知识,能不能依止他、跟随他,需要观察。真正的善知识、善友应该帮助你减少贪心、嗔恨心、愚痴心等烦恼。若不是这样,甚至让这些烦恼增长,让你迷信,这是恶知识,就要想办法离开。

   我们是大乘行者,不能舍弃众生,如果我们离开他们,尤其是离开恶友,算不算舍弃众生?因为你现在没有能力感化他们,没有能力转变他们,这个时候最好先把握自己,暂时远离。远离的时候,我们不能抛弃他们,舍弃他们。暂时因缘不具足,教化不了,转变不了他,但是心里要发誓发愿:等自己将来成就、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感化他,一定要转变他。你有这样的想法,就不是舍弃他。暂时你没有能力直接转变他,但是你已经发愿了,这样就跟他结上善缘了,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摄受。

   我们最好有感化、转变他的能力,那样就不用远离了。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善巧方便的手段。刚开始他实在不理解、不接受的时候,我们的心可以不随顺他,身可以随顺他,慢慢让他转变。但也不能总是硬碰硬,这样不起作用。当然也不能一味地随顺,自己要把握分寸,该随顺时随顺。有这样的善巧方便,是可以转变他的。

   自己要根据具体情况,若是暂时转变、教化不了,最好身远离。若是身实在不能远离就心远离。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发心发愿。我们现在是在因地,发愿很重要,将来我们成佛的时候,他们就能成为我们的眷属,然后我们就能教化他们、度化他们了。

   所以处处要结善缘、种善根,不能舍弃众生。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自己也知道没有定力,转变不了、怕受影响的时候,就要把握自己的心,尽量远离这种人。到登地的时候,才不会受他人的影响。所以大家要依止善知识,远离恶友,这个很重要。

   下面是依止顺缘善知识。恶友是违缘,善知识是善缘、顺缘。

   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

   “依止正士灭罪业”,刚才讲的是要远离恶友、恶知识,现在讲的是要依止善友、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后“灭罪业”。贪嗔痴等烦恼越来越少了,自己也不造业了。

   “功德增如上弦月”,自己的慈悲与智慧等功德会越来越增长,有如上弦月,就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一样,最后达至圆满。

   “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我们学修佛法,最终成就要靠善知识。以前阿难说,大部分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识,而佛说,不是大部分成就而是全部成就,都要靠善友善知识。密宗里更是,若是没有善知识、上师的窍诀,不能领悟真理,无法成就。所以对这些具德的上师善友们,要比自己的身体还要珍爱。依止了善友善知识,功德自然而然就圆满了,烦恼、业障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现在是末法时期,魔化现的上师、善知识不计其数,大家应该有分辨能力,好好地观察。依止一位具德的上师、善友很重要。若是依止了恶友恶知识,将来就要跟着他一起下地狱,所以不能盲目,依止前一定要观察。

   依止善知识有三个阶段,第一观察,第二依止,第三修学上师的意行。大家要听明白,修学上师的意行就是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上师保持一致。

   观察的时候要谨慎,不能盲目,一听说某位法师来了,活佛来了,法王来了,就跑去接加持品,这种人不懂佛理,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到处乱跑。大家应该观察好,不了解的时候不要赞叹,也不要诽谤,更不要依止。我们不知道佛和贼在何处,所以不能轻易评价,也不能轻易接触。

   “接触一下,有什么呀?”这不是接触,这叫结缘。若是你接触了一位具德的上师或善知识,那是结善缘;若是你接触了一位恶知识或魔化现的上师,那是结恶缘。结上了善缘,若是现在有这个因缘,他现在就会度化你;若是现在没有这个因缘,将来有一天他肯定会度化你;同样,若是你跟一个恶知识,或魔化现的上师结上了恶缘,他会直接伤害你;若是没有这个因缘,他将来会伤害你。结恶缘与结善缘是一个道理。所以不要轻易去接触、去依止,一定要观察好再去依止。观察好是指观察他是否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戒律、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如果他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就可以依止了。

   尽管佛、上师的功德犹如大海、虚空很难衡量,但通过仔细地观察,也能大概看得出来,觉察得到。佛在经中讲过,我们在这儿看不到山后是否有火,但是通过山顶上冒着的烟可以推测出山后有火;我们不知道山那边是否有水,但是通过飞翔的水鸟,就能推测出山那边有水。

   同样,若是仔细地观察真正的佛菩萨,具德的上师的言行举止等,一定跟普通的凡夫不一样。“观察难,观察不到,我怎么观察啊?”你也没有观察,怎么知道观察难?你也没有观察,怎么知道不能观察啊?若是你要彻底地了解或者明白他的内心、相续确实难,但大概也能判断出来。

   有的人说,“无伪的慈悲,广大的智慧,都挺模糊的,不好观察啊!”这说明你对佛法掌握的太肤浅了。你一点都不了解佛法,根本没有去研究,学修佛法,怎么观察上师?怎么知道什么叫无伪的慈悲心,圆满的智慧,清净的戒律,什么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要软有软,要硬有硬,能够达到调伏、教化人的目的,这叫善巧方便。佛在经中讲了很多善巧方便,你这样了解佛法,观察上师,一定能观察到。

   还有的人问:“开悟证悟了,我自己能知道吗?”如果自己不知道不叫开悟,你真的开悟了会明白的。开悟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境界,你自己会知道的。你的上师,在你学修的过程中经常观察你,他也许能知道。神通比你高,有他心通的人,也许能观察到你的相续,你的境界。开悟、成就了以后,不是变成了石头、木头,而是成为了一个觉者,自己怎么能不知道呢?

   观察上师也是一样,你若是依佛法、依正法去观察,心里就能明白;有的根本不用观察,一见面自己就有感觉也能知道;有的通过观察而得知。一切成就都要靠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及他们的窍诀,否则不可能领悟佛法、诸法的真理。所以这个很重要。

   大家要远离恶友、恶知识,要依止善友、善知识。在座的各位都是学佛人,相互之间应该是善友,不能是恶友。

   下面是佛教入门之皈依。前面已经讲完了出离心,你对世间生起了厌离心,就是已经放下了对世间的贪恋、贪着,一心想远离、逃离世间。世间就是三有轮回,三界轮回。远离世间就要皈依三宝,学习脱离痛苦、摆脱烦恼的方法。脱离是指心要远离世间,超越三界,摆脱轮回;就是心里要看破、看淡、放下。把世间看淡了,你就远离世间了。远离世间不是不工作、不生活,你把世间的一切都看淡了,没有太多的欲望了,更没有贪着的时候叫远离。

   超越是心超越,不是身超越。佛菩萨、上师也没有办法把你的身放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地方。但是通过佛法,可以让你的心超越三界。你没有属于三界的这些贪恋时就超越了。

   不是无因无缘,平凭白无故地就解脱烦恼,摆脱痛苦了。解脱烦恼,摆脱痛苦要靠佛。佛有这种方法,佛法就是这种方法,你跟僧宝、僧众就能学到这种方法。所以皈依很重要。

   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知殊胜无欺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我们不能皈依梵天王、自在天等世间的天尊,因为他们不能教给我们解脱的方法,他们自己还在轮回里,痛苦中。皈依是以佛为究竟的导师,以法为究竟的道路,以僧为究竟的道友。这三种决心叫皈依,这是因皈依。发誓发愿要成就佛法僧三宝的果位,尤其是要成就佛的果位,这叫果皈依。这都是内心的决定及立下的誓言。

   皈依和礼拜,皈依和供奉是两回事。你明白了皈依以后,心里就没有疑惑了。顶礼是对神或天尊的一种礼貌。神要靠人的供奉,人要靠神的保护,这是互相关照。因此,你原来供奉、礼拜谁,现在还可以供奉、礼拜谁,这与皈依是两回事,这里强调的是不能皈依…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