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一)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一)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是萬盞法會的第一天,在這裏給大家簡單地講解一下《佛子行叁十七頌》。這部論典加持力非常大,對大家的幫助肯定也非常大。佛子陀美是藏地的一位大成就者,當年他在世的時候有一種征兆。按理說,類似狼和羊這些動物是不能共存的,但是他身邊的人和動物都能和睦相處,從來沒有互相爭鬥、傷害的現象。這就說明佛子陀美的相續中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因此能夠感染和影響周圍的環境與身邊的衆生。

   具有慈悲心和利他心才能利益衆生,才能真正教化衆生。否則再費心機,表面上做的再好,也感化不了人,更度化不了衆生。這點很重要。

   雖然佛子陀美已經圓寂了,我們沒有福報與因緣能夠親自拜見他,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的《佛子行叁十七頌》。他圓寂前講過,這部論典是他的遺囑,是他度化衆生的一種竅訣,若是想解脫、想成佛,就要靠《佛子行叁十七頌》。

   我們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可以獲得佛子陀美的加持,這樣在我們的相續中也一定能生起無僞的慈悲心和利他心,這樣我們解脫成佛就不難了,自然就能圓滿成就。

   在佛子陀美寫完這部論典以後,在房頂上校對的時候,突然刮起的風把所有的文稿都刮走了,再也沒有見到。這說明天界的衆生已經把這部殊勝的論典迎請走了,後來他又重新寫了《佛子行叁十七頌》。

   《佛子行叁十七頌》雖然詞句不多,也不是很複雜,但是意義非常深。全國、全世界,只要是學習藏傳佛教的,都要學修《佛子行叁十七頌》。藏傳佛教也分好多教派,平時各修各的傳承,各修各的法。但是《佛子行叁十七頌》是各教派都非常重視,都要修持的法。這說明了這部論典度化衆生的力量非常廣大。從表面上、詞句上看,類似《佛子行叁十七頌》這樣的著作、論典不計其數。爲什麼單單它能這樣廣大地利益衆生呢?這說明作者當時造這部論典時有不共的發心。佛子陀美的發心一定非常純淨,因此才有這麼大的力量。發心很重要,發一個清淨的心,清淨的願,這個力量不可思議,能超越一切,能圓滿一切,所以大家要重視發心。

   這次也可以講其他的論典,但爲什麼選擇《佛子行叁十七頌》呢?一方面由于它的加持力;另一方面,它包含了我們解脫成佛的一切要訣。若是大家能夠學修這部論典,一定能解脫、能成就。大家千裏迢迢來到這裏不容易,希望大家都能以恭敬之心用心谛聽。否則雖然身在聞法、修法的行列中,但是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

   在這裏,具有菩提心的人才是菩薩。菩提心有兩種,有勝義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佛子是指那些具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菩薩。入大乘妙道的人都是佛子,都是菩薩。比如說資糧道、加行道雖然是凡夫地,但是因爲具有願行菩提心,所以也可以稱爲菩薩。佛有身子、語子、意子叁種。菩薩才能證悟佛的真實密意,所以菩薩是佛的心子。

   《佛子行》主要講的是發心和行爲。一位大乘行者,一位佛子、一位菩薩應該怎樣想,怎樣做。也就是在任何時候,應該存什麼樣的心,保持什麼樣的心態;應該怎樣做,怎樣取舍善惡。這就是《佛子行叁十七頌》裏講的。

   《佛子行》分初義、論義、末義叁個。論義一共是叁十七個偈頌,所以叫叁十七頌。初義分禮拜和立誓。做禮拜的意義是,一個智者無論做什麼事情,首先都會祈禱自己的本尊、上師或佛菩薩。這意味著他要做的事情都能迅速圓滿。佛子陀美也是爲了能夠圓滿這件偉大的事情而首先做禮拜。這也是我們的學處。

   我們是信佛學佛的,要做智者,要跟佛子陀美學,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應該先做禮拜。

   禮拜有身禮拜、語禮拜和意禮拜。身禮拜和語禮拜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意禮拜,心裏恭敬、憶念本尊、上師或佛菩薩的功德。這樣我們的心自然就能穩定了,做任何事情都有力量了。

   任何時候,佛菩薩、上師叁寶都是所依,我們靠這些所依,任何時候都堅定自己的信念,不動搖自己的決心,這是成就的根本。無論是成就世間還是出世間,暫時或究竟的利益都要靠這些。我們現在就是信心不足,尤其是遇到困難、遇到違緣的時候,非常容易喪失信念,動搖決心。我們經常說頂禮、祈禱,就是讓你對佛菩薩、對上師本尊具足信心。這樣他們就會幫助你堅定信念,幫助你不動搖決心。就是說你能憶念他們的功德,能一心祈禱,他們就成了你堅定信念、不動搖決心的一種助緣,這叫加持。

   學佛就要學這些,不是只在那邊迷信,只在那邊磕頭祈禱。什麼叫磕頭、祈禱?表面上磕頭,不管是五體投地,還是全身著地,若是內心深處沒有恭敬,沒有信心,就是虛僞的、虛假的,這不是真正的身禮拜。身禮拜是恭敬的表現,是通過這樣的動作啓發內在的恭敬心,啓發內在的信心。很多人每天都在磕頭,是不是發自內心?有沒有啓發內在的恭敬心和信心?有沒有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方法,堅定自己的信心?若是沒有,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我們每天念這些偈頌、祈禱文、贊歎文,這叫語頂禮,語頂禮是內心恭敬的一種表現。你每天對著佛菩薩,或者對著這些殊勝的對境念,有沒有表裏如一、發自內心?有沒有憶念他們的功德?有沒有生起信心?若是沒有就沒有意義了,就是欺騙,一定要觀察自己。

   在我們患得患失、提心吊膽的時候,爲什麼不相信、不祈禱呢?相信上師叁寶,實際上就是相信自己,一心祈禱才是真正的力量,才是成就的根本。我們要跟佛子陀美學,做任何事情首先一心祈禱本尊、上師、佛或菩薩。主要是你的心能定下來,能達到一心。一心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佛子陀美做《佛子行叁十七頌》的時候,首先頂禮了本尊,頂禮了上師,這就說明他是位智者、是位成就者。做禮拜有二層意義:第一,能夠順利地圓滿這個事業;第二,我們這些後學者從中能衡量他內心的功德與成就,從而相信他以及這部論典。

   首先頂禮觀音菩薩,“南無羅給夏RA雅”。“南無”是頂禮的意思,“羅給夏RA雅”是世間自在王,就是觀音菩薩。在此處爲什麼要頂禮、祈禱觀音菩薩呢?第一,觀音菩薩是佛子陀美的本尊;第二,觀音菩薩是叁世諸佛慈悲的象征,我們這些後學者若是要在相續中生起無僞的慈悲心、利他心,主要是一心祈禱觀音菩薩。

   什麼叫本尊呢?比如說能將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蓮花生大士、金剛薩垛視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總體。能夠將各種各樣的佛、菩薩視爲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或者是一尊佛的幻化和遊舞,總集的時候是一個,幻化的時候有那麼多,這就是本尊。

   佛子陀美把觀音菩薩視爲諸佛的總體,能夠把這些諸佛都視爲觀音菩薩的幻化和遊舞,所以觀音菩薩是他的本尊。在此處他爲什麼要祈禱本尊呢?第一,祈禱本尊了,實際上是祈禱了十方叁世一切菩薩或上師;第二,祈禱本尊了,也是祈禱上師,在這裏本尊和上師一體的。

   雖見諸法無來去,然唯精勤利衆者,

   勝師怙主觀音前,叁門恒時敬頂禮。

   這裏主要是祈禱上師,上師和本尊是一體的,上師就是本尊,本尊就是上師。“雖見諸法無來去”,雖然他親見了諸法的實相,就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具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

   這就是以智慧不住叁有。以悲心不住涅槃,這就是大乘行者,這就是菩薩。僅有智慧沒有悲心,不能利益、度化衆生;僅有悲心沒有智慧,不用說度化衆生,連自己都度不了。所以以智慧不住叁界,也就是有無我的智慧,有空性的智慧,斷除了輪回的根。

   “然唯精勤利衆者”。 輪回的根是我執,沒有我執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不造業就不輪回,這就是不住叁有。叁有也叫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他以無我空性的智慧超越了叁界,現量見到了諸法的實相。但他不像那些聲聞和緣覺,自己進入那種寂滅的狀態,享受禅樂,他具足大悲心,時時刻刻不顧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地利益衆生,這是大悲心。

   他知道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這些父母正在遭受著痛苦,自己不能獨自享受、快樂,應該讓這些父母衆生也解脫,也快樂。他有這樣的悲心,想拔除衆生的痛苦,所以就不住涅槃,不停、不斷、不顧一切地幫助衆生,利益衆生。

   所以主要是有悲心和智慧,智悲雙修,只有智慧度化不了衆生,還要有悲心與願力。現在在六道裏有很多佛菩薩,就像在《普賢行願品》裏講的一樣:“猶如蓮花不住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們雖然在六道裏,但是不受六道的痛苦與染汙。他們不是輪回,因爲不受業力的牽引;他們不是以業力而來的,而是以願力來的。以業力而來是不自由的,是痛苦的,叫輪回;以願力、悲心而來的,是自由的,是想解除衆生的痛苦,利益衆生。

   很多人一說解脫,就以爲要離開人間,離開社會,離開紅塵。不是這樣的,主要是沒有煩惱,不被業力牽製。我們的身雖然在六道裏,但是心不屬于六道,這樣當下就可以解脫,當下就可以成佛。解脫成佛不是要離開這個肉體,也不是要離開這個社會,離開這個環境,而是心要超越世間。這些顯現上的,屬于輪回的事情,都影響不到你的心境,影響不到你的心態的時候,你就超越了。超越就是不受影響,如如不動,了了分明。

   我們現在經常受影響,有一點點順心如意的事,就開始高興了,這叫動心,這叫受影響;有一點點不順、錯事…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