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不叫餓鬼,但實際上已經在感受餓鬼的果報了。
從前有一則寓言:兩個小鬼要到人間投胎,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說:“讓你們去做人的話,一個要一生布施東西給別人,一個要一生從別人那裏獲得東西,你們願意做什麼樣的人?”
小鬼甲一聽,趕緊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一生從別人那裏獲得東西的人。”小鬼乙則默默無言,靜靜聽候閻羅王的安排。
閻羅王把撫尺一拍,判道:“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可以處處向人乞討東西;小鬼乙投胎富裕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兩個小鬼聽後,愣了半天,無言以對。
這則寓言,也反映了“舍”與“得”的微妙關系:總是叫著“我要、我要”的人,往往什麼都得不到,最後一貧如洗;而總是慷慨布施的人,有“舍”才有“得”,財富會自然而然湧現。
然而,不懂這個道理的人,縱然腰纏萬貫、富可敵國,死後也會非常可憐。《增一阿含經》裏就講了一個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別特別有錢,但因爲沒有子嗣繼承,死後財産都被充公。爲此,波斯匿王專門風塵仆仆地去拜見佛陀。佛陀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一大早就趕過來,國王說了婆提財産充公的事,並說:“我去沒收財産時,發現不說其他的,單是純金就有八萬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飲食,穿的是汙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馬。”佛陀告訴他:“這是因爲婆提在世時,心被吝啬所控製,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問:“那他命終後會轉生何處?”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斷,現生于涕哭大地獄。”
波斯匿王又問:“難道他沒有一點善根嗎?”佛陀說:“沒有。他這一世用盡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卻又未造新的,所以現在無有絲毫善根,只有在地獄中受苦。”
同樣,現在有些人因爲前世的福報,擁有一點錢財和快樂,但即生若沒有積累福德資糧,後世也會像婆提一樣,善根用盡後只有墮落。就像我們手機裏的電,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這個一直用用用,到最後電全部沒有了,再不充的話,明天就沒辦法打了。所以,我們爲了來世的安樂,今生務必要積累資糧,否則,一點資糧都沒有的話,佛陀也沒辦法救護你。
我有時候遇到一些人特別有錢,他們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卻不知錢財就像水泡、就像夏天的彩虹,很快便會消失了。你今天有的,明天或許就沒有了,而且就算你積累得再多,死時一針一線也帶不走。
要知道,我們所有人終歸一死,死期也是不定的。如果說你再過兩叁百年、五六百年才死,那爲今生而盤算一點也可以,但實際上,我們的壽命甚至比不上一件衣服長,這脆弱的生命一旦終結,世上的一切都不會跟隨自己,只有善業和惡業才如影相隨。
因此,我們萬萬不要像婆提那樣吝啬,而應盡己所能上供叁寶福田、下施貧窮乞丐,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說:“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比如你在飯店吃飯時,旁邊來了一些乞丐,對你豎著大拇指一直念“嗡瑪呢巴美吽”、“南無阿彌陀佛”(藏地的乞丐是這樣,但漢地的不念佛號),按照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誨,你就應該把盤裏的部分食物分給他。
《摩诃迦葉度貧母經》亦雲:“若能減身口,分铢以爲施,長夜得解脫,後生得豪富。”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能減省自己的受用,分出一點點施給衆生,以此善根,長遠來說,自己可從輪回長夜中獲得解脫;暫時而言,生生世世會成爲富豪,不受貧窮之苦。
如今我們看到的乞丐或窮人,其實就是前世未造善根,才成了今天這個樣子。所以,當我們稍微有點福報時,應該在自己享用的同時,分一些給其他可憐衆生。否則,始終圍繞著自私自利的心,受它控製,那即使一個人擁有整個南贍部洲的所有財富,也不會感到滿足。
現在有不少這樣的人,有了一千萬就想:“上師叁寶加持,等我賺到叁千萬,一定作供養、布施!”但真的賺了叁千萬,又想等到賺六千萬再好好做功德。他們一直發願卻不見行持,不肯從腰包中拿出分文來上供下施,常常抱著“我以後得到更多財富時再作供施”的念頭,這也可以說是許多吝啬者的通病。
● 出家人如何看待別人的供養
一般來講,以財物作布施,主要是對在家菩薩而言的。《大智度論》[6]中也說:布施有法施和財施兩種,出家人主要是法布施,在家人主要是財布施。當然,這也是就多數而言的,如果有些在家人沒有錢,那也可以學習出家人,從法布施上入手。而作爲出家人,唯一要修學知足少欲,住于深山靜寺,曆經苦行實修聖道叁學。
但現在已經有了顛倒的迹象。有些出家人天天到處去化緣:“我要供養,我要做功德,求求大家一定要給我錢……”在這個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不好的現象,因爲他們完全不是在利益衆生,好多摻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施主也特別笨,一直非常信任他,把自己所有的財産都給他不說,還勸其他人也紛紛解囊。直到有一天知道了真相,又開始爲了錢把上師告上法庭,此時自己也特別煩惱和痛苦。
其實不應該這樣。佛教中的信心,必須以長期觀察爲前提。就像世間的孩子找老師,明智的父母絕不會草率,而會先打聽好這個老師的德行怎樣?教學質量如何?……我們依止上師也是如此,如果事先根本不作觀察,僅憑一時沖動就供養了全部財物,以後見到上師的過失,若能不生後悔,安住在大圓滿的境界中當然很好,但一般凡夫人肯定做不到。
不過,如今這種情況稍微好一些,不少人通過學習懂得了很多道理,也就不那麼容易上當受騙了。其實,現在漢地的這種狀況,跟以前藏地有點像。當年阿底峽尊者來藏地之後,藏人很喜歡供養印度僧人,雖說藏地並不富裕,但從曆史上看,應該比印度強。當時只要是來了個印度人,藏人就拿金子、糧食去供養,也不知道要觀察上師,對此阿底峽尊者在不同論典中都呵斥過。
當然,真正的供養,還是非常有功德的。現在漢地許多人的信心很清淨,爲藏地學校和寺院做了不少幫濟,這一點相當好。但也有人事後心生後悔,這方面我也聽過一些“故事”。不過,就像我常說的,某些不如法的現象,不能歸咎于藏傳佛教,也不能歸咎于漢傳佛教,佛教本身是純潔的,只不過極個別人的行爲過分而已。
我曾在《藏密問答錄》中也講過,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應該有兩方面:一、這個出家人自身的行爲不如法;二、在家人欠缺智慧,不作觀察就供養。盡管供養出家人本來很有功德,但你碰上的若是個假出家人,那供養得再多,對自他也無利。所以,大家需要學習佛法以懂得基本取舍,否則,作了布施卻沒有意義的話,這是非常遺憾的。
現在有些出家人,放棄本該行持的善法,整天周旋于經商、務農等俗事中,通過欺騙的手段和方式賺錢,然後再去上供下施。他們自以爲是在做功德、修善法,但實際上,發心不是爲了利益衆生的話,這種做法沒有任何實義。
尤其是打著佛教旗號,把佛法當成買賣品,這只能造下萬劫不複的惡業。單巴仁波切也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這是我們最要謹慎的地方!比如一個人化緣修佛塔,目的並不是想修塔,而是想以此名義借機斂財,這就特別可怕了。這種人在居士中有,出家人中也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也許是不了解佛教,也許是了解一點但不在乎因果,甚至剛強難化的人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下地獄就下地獄吧,誰也拿他沒辦法。這樣一來,由于沒有智慧、不知辨別,正法便成了自己墮落的因。
其實,人們造業無非爲了點財産,但這些世間財産即使堆聚如山,也還是無常的,爲什麼要爲它而造這樣的惡業呢?誠如《正法念處經》所雲:“世間財如山,一切皆無常,雲何爲財物,如是作惡業?”所以,以叁寶爲對境所得到的財物,一定要謹慎取舍,切莫隨心所欲。比如有些信衆供養的財物,必須要專款專用,不能想什麼就做什麼。如果是發心印經書的,就一定要用于印經書;如果是修佛塔的,就一定要用于修佛塔……不然,你把修佛塔的錢拿去建房子,即生也許沒有馬上現前果報,但來世乃至生生世世,肯定要用自己的血肉償還的,這方面的果報特別可怕。
總之,作爲一個出家人,最大的功德就是知足少欲、聞思修行,有能力就去作法布施,用自己所得到的佛法利益衆生。而不要天天化緣募捐,見別人一句佛法也不講,張口閉口就是“人民幣”,來一個要錢,再來一個還是要錢,這樣對佛教有極大危害。對很多人來說,一見面就提錢的話,想弘揚佛法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我們多年來的經驗。雖然用錢做功德的地方是有,但在家居士供養應出于自願,最好不要有吝啬心。有些人也不應該強迫別人:“你非要捐啊!拿來拿來,全部拿來我去供養……”哪有這樣的!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掂量,即便是行善,也要給人家自主的空間。所以,現在很多不如法的行爲,一定要改過來!
◎ 廣大布施
廣大布施,是指將自己擁有的駿馬、大象或轎車、飛機,以及兒女等最爲愛執之人、珍貴稀有之物施予他衆。
這種布施,佛陀在因地時經常行持,像義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講了很多。
不過,有些經典裏也說,要布施兒女的話,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則一定要兒女願意,這樣才可以進行布施。
◎ 極大布施
極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體、生命、四肢、頭目腦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將自己的身體布施給母虎、龍猛菩薩將頭布施給樂行王子、蔓德賢公主將身體施給母虎等等。
(這種布施,《入行論》說是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我們凡夫人很難做到。不過現在的器官捐獻,也算是一種極大布施。)
大勇王子,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因地。他舍身飼虎的故事,在《白蓮花論》、《賢愚經》、《菩薩本生鬘論》中都有宣說。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一天,釋迦牟尼佛來到一座森林中,對衆眷屬說:“你們是否想見我因地苦行時的稀有舍利?”眷屬們說:“想見。”佛陀就…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