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手壓地,大地六種震動後,湧出一座七寶佛塔。佛陀起身作禮右繞寶塔,並讓阿難開啓塔門,取出一個七寶函,函中有潔白的舍利。佛陀將舍利拿給眷屬看,並說偈雲:“菩薩勝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無倦。”
眷屬們問:“佛陀您勝出叁界,爲何右繞此舍利?”佛陀回答:“這次因地的行持,對我成佛有非比尋常的意義,爲了感念其恩德,所以右繞致禮。”之後,僧衆祈請佛陀宣講因地的故事。佛陀說:
在無量世以前,有一位國王生有叁個王子。一天,叁個王子到森林中遊玩,見到一只饑餓難耐的母虎。大王子說:“這只母虎因守護七只小虎,不能尋覓飲食,已經奄奄一息,會不會吃掉小虎?”二王子說:“母虎很快就要死了,怎麼能救它一命呢?”這時小王子萌生舍身飼虎之念,便對二位王子說:“兄長們請先去,我隨後便到。”
送走兩位兄長以後,小王子以悲願力增益其心,脫去衣服挂到樹上,躺到母虎旁邊,把自己的身體喂給它吃。但母虎因饑餓過度,根本沒有吃的力氣。于是王子用幹竹刺破自己脖頸上的血管,讓母虎舔血以恢複體力。這時大地六種震動,天上降下種種妙花及妙香。母虎喝過血後力氣稍長,將王子身上的肉吃光了。兩位王子返身尋找小王子時,那裏只留一堆遺骨,身肉已經布施幹淨了。
佛陀說:“那位小王子大勇菩薩,就是我的前世;兩位兄長,一位是彌勒菩薩,一位是文殊菩薩。”
佛陀舍身飼虎之地在尼泊爾,現在叫“老虎洞”。以前我隨上師如意寶到過那裏,在佛塔旁邊,老人家的覺性智慧中,流露出一些偈頌和教言,我親自記錄了下來。內容不多,但加持力非常大,我本想翻譯出來,但一直沒有機會。如今二十年都過去了,有時候人生過得特別快。
大勇王子舍身的地方,就在佛塔的附近,洞裏有一些壁畫。你們以後若去尼泊爾朝拜,也應該去那裏看看。記得從加德滿都的夏絨卡秀大塔到那裏,只要叁個多小時的車程。以前還是土路,彎彎曲曲不好走,但聽說現在已有了水泥路。從“老虎洞”直接可以到洋列秀的阿斯 山洞,也就是蓮花生大士閉關、法王如意寶取金剛橛伏藏的地方;回來的路上,還可以看到一座山,那是當年王子皇宮的所在地。
這段曆史是在久遠劫之前發生的,也是釋迦牟尼佛因地的真實故事。據曆史記載,大勇菩薩當年的遺骨,被燒成骨灰之後,一部分造了現在的佛塔,一部分就是釋迦牟尼佛後來給衆人看的舍利。
試想,佛陀在因地時看見動物快餓死了,就把身體布施給它,而我們有些大乘行人,竟然對一些可憐之人又恨又打,這實在是難以想象。對比佛陀因地的感人故事,我們作爲後學者、作爲大乘修行人,確實應該感到慚愧。
上師如意寶在1986年曾講過《賢愚經》,裏面的這則公案,給大家的感受最深。當時我默默發願,希望以後能到佛陀舍身飼虎的聖地,後來果真如願以償了。這個地方,只是森林中的一個山洞,現在它已成爲曆史,並作爲聖地爲後人所銘記。聽說噶mb的上師創古仁波切,在那兒附近建了一座莊嚴的寺廟。以後你們去尼泊爾,一定要去“老虎洞”。叁個多小時的車費,對朝拜印度的人來講,應該沒問題。世間人常愛去皇宮、博物館參觀文物,對于這些,我們佛教徒不見得有興趣,而佛陀親自加持過的地方,去朝拜是非常有意義的。
以上廣講了釋迦牟尼佛因地時的極大布施。龍猛菩薩施頭顱給樂行王子、蔓德賢公主施身給母虎的公案,在《入行論》的講記中都有,這裏就不展開講了。
當然,這些行爲除了得地菩薩之外,凡夫人一般不能直接行持。但我們現在可以在心裏觀想:將身體性命及一切受用,無有貪執地施給衆生。尤其在生病時,可以觀想將身體、善根等一切,只要衆生需要,自己全部布施,並念誦古薩裏的偈頌來修持。這對我們而言,也算是一種身體布施。
同時,我們還應該盡量發願:“現在我不能布施身體,以後一旦有足夠的修行,我也要像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龍猛菩薩那樣,將身體直接布施給衆生,毫無貪求與執著。”以如此方式修行,是《入行論》中所強調的。
但不管怎樣,我們就算沒有獲得上述境界,也不能爲了自己而殺害衆生,這不是佛教徒的行爲,大家至少要明白這一點。然後盡量地不殺害衆生、不損害衆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衆生。
幫助衆生,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修行。我們不應該高高在上,認爲“我是修行人,我是上師,不能做這些”,其實佛菩薩的真正行爲,就是視衆生無有高低之別,平等地給予幫助。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個老年人,他實在走不動了,你就應該去扶一把。這時候不要找一些理由:“我是什麼身份!出家人怎麼能扶在家人?”其實我們最恰當的身份,就是“衆生的仆人”,是真正的仆人,不是口頭上或名義上的。當然,這種幫助也不是做給人看的,如果上師看見、管家看見、別人看見,我能得到表揚,就去幫一幫;如果誰都看不見,我才不願意去做,不能這樣。只要對衆生有利,哪怕是一點一滴,我們也要去做,這才是大乘菩薩的行爲!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叁十五佛忏悔文》:出自于《大寶積經(90卷)》。經中告誡佛子應如何在叁十五佛面前,對所造的罪業不隱瞞、不覆藏,全部發露一一忏悔。
[2] 經中原文是“大畏報”,但結合前後文來看,似乎應爲“大果報”,請讀者詳察。
[3] 陀羅尼:總持,執持。以持久不忘諸法詞義的念力和神驗莫測的智力爲其體性,以受持善法、遮止不法爲其功用。
[4] 素煙、葷煙:焦煙,舊俗布施給一切“中有”鬼物的糌粑火煙。焦煙分爲素煙與葷煙二種:素煙,即混有乳、酥叁素的糌粑火煙;葷煙,即混有血、肉、脂叁葷的糌粑火煙。
[5]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雲:“由稱多寶如來名號加持故,能破一切諸鬼多生已來悭吝惡業,即得福德圓滿;由稱妙色身如來名號加持故,能破諸鬼醜陋惡形,即得色相具足;由稱廣博身如來名號加持故,能令諸鬼咽喉寬大,所施之食恣意充飽;由稱離怖畏如來名號加持故,能令諸鬼一切恐怖悉皆除滅,離餓鬼趣。”
[6]《大智度論》雲:“聞佛法有二種施:法施、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家者多應財施。”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