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六節課

  

第一百零六節課

  

思考題

  

404、講聞佛法有何功德?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事項?

  

405、阿底峽尊者對傳法者有哪些嚴格要求?這說明什麼問題?

  

406、修行與傳法哪個更重要?對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標准?既然要求這麼高,我們平時是否就不該傳法了?對此應如何圓融理解?

  

407、什麼是無畏布施?假如你以前殺過衆生,今後打算如何從行動上忏悔?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前文講了叁種財布施,即普通布施、廣大布施、極大布施。今天開始講法布施。

  

  庚二、法施:

  所謂的法施,就是爲他衆灌頂、傳法、念傳承等,想方設法令他們相續奉行善法之舉,也就是說,以前不信佛的讓他信佛,信佛的讓他增上,總之給他播下善根,令其懂得佛法的甚深意義。

  我在不同場合中,也一而再、再而叁說過,光是形式上皈依發心、燒香拜佛,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學佛最根本的,就是要懂得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涵義,這樣才會取舍善惡、實地修持,最終令自他離苦得樂。所以,大家以後因緣具足時,一定要弘揚佛法,若能講經說法或聽經聞法,這種功德非比尋常。

  ◎ 講聞佛法的功德

  嚴格意義上講,說法者必須具備相應的法相,而且最好是出家人,這種界限很高。但從現實角度來看,這個世間需要善知識,如果找不到出家人,自私自利心不強的居士也可以。當然,完全斷除自私自利,在凡夫階段是很難的,但若傳法不是爲了自己,法義也能明白十之八九,這樣的人以清淨心去講法,不但沒有過失,而且有很大的功德。

  《摩诃僧祇律》中講過:“百千閻浮提,滿中真金施,不如一法施,隨順令修行。”意思是,在百千座南贍部洲中裝滿真金,以此布施一切衆生,不如宣講一個偈頌,讓別人明白法義並隨順修行的功德大。《大寶積經》中也有類似闡述[1]:用七寶供養叁千大千世界的諸佛,比不上受持及宣說一個偈頌的功德大。

  所以,長期講聞佛法非常重要。如果你有因緣,可以到一些上師或法師面前聽法;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也可以借助光盤等設備,接受具足法相的善知識開示。

  如今許多大城市裏的衆生,每天都在忙碌,忙碌什麼呢?忙碌于眼前的生活。每天都很辛苦,辛苦什麼呢?辛苦于今生的瑣事。真正爲生死大事、爲來世努力的,可謂極爲鮮少。而若想轉變這種心態,就一定要長期聽聞並思維佛法,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

  ◎ 佛法的真實利益

  佛法的加持不可思議,因此我在講課時,主要闡釋佛法的直接意義,引用的也是佛經及前輩大德的教言。我知道現代人喜歡時興話題,像國內外的新聞、現實生活的問題,而對可靠的教證公案、傳統的講解方式,有些人比較難以接受。但不管怎麼樣,大家既然是佛教徒,是修行人,最好還是直接了解佛法的教義。哪怕你一天能明白一頌、一段或一層意義,當正見水滴慢慢彙聚成海,邪知邪見或非理作意也就自然消退了。

  因此,我們在開示法要時,不能太世俗化。包括法師們以後也要注意,如果太世俗化了,暫時也許能引發一些好奇,但卻很難斷除人們煩惱習氣的毒根。所以,我每天在講課時,盡量會找一些好的教言或教證,都是具有無比加持的金剛語。如果你們能背誦,或者多讀幾遍,這些種子將來必定會有成熟的因緣,故希望大家以難得心、渴望心,來聽受每一堂課。

  對一個修行人而言,佛法若能真正融入自心,那麼不論何時何地,自己遇到何種逆境,都能將這些轉爲道用。近來阿秋法王示現病重,前天,慈誠羅珠堪布、丹增活佛和我,一起到亞青祈請法王長久住世。但在祈請過程中,法王根本不提身上的病痛,要麼講一些大圓滿覺性,要麼講我們怎樣共同弘揚佛法、利益衆生。試想,假如是一個世間人,這時肯定只會說“我這裏痛、那裏痛,我的飲食、睡眠怎麼樣”,而真正的修行人在病重時,一生的修行成果卻體現得淋漓盡致。

  法王當時雖然答應住世,但也不好說,因爲衆生的福報、佛菩薩的願力,何時成熟何種現象也不一定。不過,你們不必跑來跑去,每個人都懂七支供,可以用裏面的方法,祈禱法王及弘揚顯密佛法的高僧大德長久住世。其實,這些大德都是生死自在的,就像藏地的無著菩薩,他在75歲示現圓寂前,有弟子問:“您要去往哪一個清淨刹土?”無著菩薩說:“如果能利益衆生,去地獄我也願意;如果不能利益衆生,即便是清淨刹土,我也不願意去。”

  所以,高僧大德即便離世,也會在此方世界或他方世界,以不同的形象利益衆生。對他們自己來說,轉生何處差別不大,完全是以願力來支配。但對我們凡夫人而言,所仰賴的大德若前往其他刹土,心情是非常沈痛的。

  對我來講,上師如意寶離世的那段時間,是一生中最難忘、最難熬的寒冬。在我的眼前,常常浮現上師最後離開學院的情景:那一天,因爲僧衆列隊送上師,人實在太多,很難見到上師,我就和齊美仁真堪布走到居士林,在那裏等著,目送上師下山……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上師。在往後的日子裏,不管夢中還是醒著,這一幕都在我心裏錐心刺骨。

  我個人而言,第一次見上師和最後一次見上師,是畢生中最難忘的畫面。盡管這輩子中有很多回憶,但對上師的記憶截然不同,因爲上師所賜予的法恩,是世間一切都無法相提並論的。

  作爲一個修行人,其實表面形象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短暫的人生中,能有一些修行上的收獲。可是修行並不容易,它不像背一部論典,幾個月花點功夫就行了;或者像精進持咒,每天使勁念的話,完成幾百萬的數字也沒問題;或者像寫幾本書、翻譯幾本書,只要多花點時間、多參考些資料也不難。對我們來說,最難的就是修行,就是減少貪嗔癡,乃至斷盡煩惱。這一點雖說不容易,但我們今生既然值遇了殊勝妙法,就應該把修行當作一件大事來抓。

  畢竟人生只有幾十年,縱然你能活100歲,也不過3萬6千多天,但又有幾個人能活這麼久呢?所以,估算一下人生,它真的不是很長。在這樣的人生中,我們能修法到什麼程度,自己應該好好觀察一下。

  當然,在所有的善法中,我始終覺得聽法、傳法,每天跟佛法息息相關,這就是很好的修行。否則,一旦脫離了佛法,自己是自己,佛法是佛法,最初你以爲走上了“陽光大道”,但最終進入的,很可能是危險的“獨木橋”。因此最關鍵的,就是每天讓法入于心。而保證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大家共同學修。

  ◎ 傳法者的資格

  在共同學修佛法時,嚴格來講,傳法者必須是登地菩薩,或者要有一定的境界。這樣講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現觀莊嚴論》講傳法者的法相時,也說真正能轉*輪的是佛陀。假如沒有佛的境界,一地菩薩以上,也可以斷除衆生相續中的煩惱,將自相續中的正法之輪,轉入他相續中。而凡夫人傳法,只能給別人種下善根,相似性地壓服他們的煩惱,但不可能徹底根除。因此,傳法者最好是一地菩薩以上。

  二、以前的藏地,不少人以傳法爲借口搞世間法,這樣一來,他們沒有從根本上盡除私心,就算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罷了,不能真正利益衆生。故爲了製止這種惡行,這裏特意提高了對傳法者的要求。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也向尊者請教:“何時方可攝受眷屬?何時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時才可超度亡靈?”

  ● 第一個問題:何時方可攝受眷屬?

  尊者回答:“證悟了空性並具足神通時,方可攝受眷屬。”

  無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2]中也說:猶如羽翼未豐的鳥兒,不能自由翺翔于空中,同樣,不具足神通的菩薩,想利益衆生也非常困難。

  有些道友經常說:“我想下去建個寺院,您看我什麼時候可以攝受弟子?”在這裏,阿底峽尊者已經回答了:一是要證悟空性,二是要有天眼通、他心通等神通。當然這種要求很高,我們作爲凡夫人,恐怕這輩子是沒辦法了。

  ● 第二個問題:何時方可行利他之事?

  尊者答:“自私自利之心斷盡時,方可行饒益他衆之事。”

  這是利他的最高標准,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要想利益衆生,可以事先觀察自己:“今天我要做的事、要說的話,是爲了自己?還是一心利他?”假如前前後後詳細觀察,都不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發心,那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去做利他之事。

  ● 第叁個問題:何時才可超度亡靈?

  尊者答:“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

  超度亡靈並非易事,必須要有得地的功德。不過大家也不必懷疑助念,道友們爲亡者助念,即使不能完全超度,也可以幫助他脫離惡趣、得到人身,這方面有極大的利益。

  前段時間,有個助念小組在爲亡者助念時,明明是醫院出示死亡證明的人,卻突然起來吐了一口血,之後倒下去才斷氣。看到這一情景,居士們以爲是“起屍”,從此再也不敢去給亡者念經了。不過,我覺得這應該不是起屍,只是亡者體內殘留的氣動了一下而已。

  不過,類似的駭人事件,也是檢查“我執”的方便。印度就有一種傳統:有些修行人覺得已斷除了我執,爲了檢驗自己的境界,就會到恐怖或危險的地方,看“我”是否會突然出現。比如,有些持明者常去…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