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我一直安住,沒有動過,只有你自己停不住。”
聽到這句話,他的心被攝住了。之後,在佛陀的指點與加持之下,他明白了自己的罪業,于是舍棄利劍,在佛前忏悔,並請求出家。佛陀爲他剃度以後,將他帶回精舍。他也通過精進修持,獲得了阿羅漢果。
後來有一天,他到城裏托缽乞食。城中的老百姓一見是他,就互相通告:“這就是指鬘王,他殺人無數,今天竟然到這裏化緣。”于是大家紛紛用石頭、木塊打他,用刀砍他。
結果,他被打得頭破血流,衣服也撕爛了,渾身是血地來到佛陀面前。佛陀安慰說:“你現在應該修安忍。爲什麼呢?因爲,本來你的罪業,是要在無量劫中感受的……”
在座的道友中,殺過999個人的肯定沒有,要殺也沒有這個能力。參加過戰爭的,也許殺過一兩個。但要知道,在所有殺業中,殺人是最嚴重的,所以一定要忏悔。
不管怎麼樣,如果指鬘王都能忏悔清淨,甚至得果,那我們的話,只要誠心忏悔,任何罪業都一定能清淨的。
● 未生怨王入地獄立即解脫
未生怨王在提婆達多的唆使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造下五無間罪。但他通過忏悔以後,清淨了業障。死後雖然墮入地獄,但他所感受的痛苦極短,就像綢線球觸地即刻彈起一般,馬上從中獲得了解脫。
這個公案,《觀經》裏講得很廣。過段時間要講《觀經》,所以這裏就不廣講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雲:“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澤,衆罪皆銷滅。”意思是,如果真正知道慚愧,並以殷重心一心忏悔,那麼即使造的業再大,也會像火焚山澤一樣,將所有罪障在短短時間內全部忏淨。
● 比丘投火坑滅淫罪
《付法藏因緣傳》裏也有一則公案:曾經有一比丘在寺院修行,他的嫂子來給他送飯。這時,他因爲淫心熾盛,與她私通,犯了根本戒。
犯戒以後,他立即生起了極大慚愧,心裏想:“我太愚癡了,竟然造下這等罪業,我現在已不是沙門了。”在慚愧當中,他將衣缽挂在杖上,到僧衆及世間的各個地方,大聲喊道:“我是罪人啊!不應該再穿佛法的染衣了。我已破了戒,必將墮入地獄,現在我到哪裏才能得到救護啊?”
這時,大德阇夜多來到他面前,說:“你能隨順我的話去做,我就令你罪業息滅。”他歡喜踴躍,說道:“只要能清淨我的罪業,您讓我做什麼都行。”
尊者以神變力化現了一個大火坑,火焰熾燃,讓他跳下去。他爲了滅罪,便毫不猶豫地跳了下去。但是,當他跳下去時,火焰一下子變成清流,剛剛沒過膝蓋,他渾身上下絲毫無損。
尊者說:“汝以善心至誠悔過,所有諸罪今悉摧滅。”然後爲他說法,他修持以後,獲得羅漢果。
● 能樂講法滅殺母重罪
能樂的貪心非常嚴重,母親阻攔他去與一個女人約會,他就把母親殺了。見到那個女人之後,他的手還在發抖,女人說:“你不要怕,這裏沒有別人,只有我一個人。”他說:“我爲了你,把母親殺了。”女人一聽害怕了,心想:“連自己的母親都殺,那我更算不了什麼了。”
于是女人說:“你先呆會兒,我到樓上去一下。”一到樓上,她就嚷道:“有賊!有賊!”能樂聽後嚇跑了。回到家裏,他將刀扔在地上,也大聲地喊:“賊殺我母!賊殺我母!”聞聲而來的人,都信以爲真。
之後,他依照當地習俗將母親火葬了。這個時候他已醒悟,知道自己造下了極大罪業,內心無法平靜,于是便到處尋找滅罪的方法。但別人告訴他的方法,都是自己必須死掉才行,比如投水、投火等等,此外別無出路。
後來,他在去屍陀林的路上,聽到一比丘正在念一個偈子:“若人作惡業,修善而能滅,彼能照世間,如日出雲翳。”他想:“看來佛門一定有滅罪方法。”于是就出家了。
出家以後,他非常精進,很快精通叁藏,而且辯才無礙。
這時有人問他:“您爲何如此精進呢?”
他說:“爲了滅重罪。”
“您造過何罪?”
“殺母。”
大家一聽,趕緊將此事告知佛陀。佛陀說,殺母之人不能出家。于是僧衆將他開除了。
但他不想還俗,于是就以出家相,來到偏遠之地,並在那裏建立了道場。因爲他精通叁藏,所以培養了衆多弟子,其中很多人已證得了阿羅漢果。
因爲講經說法、培養僧衆等的功德,他死後雖然墮入無間地獄,但時間極短,之後立即上升天界了。上升天界以後,他一觀察因緣,知道是佛法的力量讓他滅盡了重罪。于是來到佛前報恩,聽法以後,證得初果。
類似的公案,《百業經》[5]等經典中還有很多。
曾有個道友說:“我要是再不好好修的話,那就完蛋了!想想出家前壞事幹盡,真跟瘋子一樣!”
不管你以前怎樣,現在知道忏悔就好。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何人昔日頗放逸,爾後行爲倍謹慎,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能樂同。”雖然以前是特別放逸的人,但學佛以後,行爲上倍加謹慎、精進忏悔,那他也必將如月離雲,絢麗而光照世間,就像難陀、指鬘、能樂一樣。《別譯雜阿含經》亦雲:“若人先造惡,後止不複作,是照于世間,如月雲翳消。”
其實不僅是我們,即便是曆史上的高僧大德,有的也做過壞人。像奔公甲格西、博朵瓦格西、伏藏大師列繞朗巴等,他們在修行以前,顯現上也是造過很多罪業的。當然,漢地的傳記中,這樣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因此,大家也不要灰心,以爲罪業太多了忏不淨。其實也不是。只要具足四種對治力,誠心誠意、認認真真地忏悔,就一定能清淨。
當然,如果忏悔時東張西望、胡言亂語,或者一邊打妄想、一邊忏悔,這樣的意義不大。有些人雖然口裏在念忏悔文,但心裏卻毫無慚愧,甚至認爲“我也沒什麼罪業啊”、“以後忏悔也可以吧”、“反正忏罪是罪業的功德,那我今後造罪也沒事啦”……諸如此類,這種“忏悔”不僅不能清淨罪業,反而會助長造業的趨勢。
因此,忏悔時一定要有慚愧心。如米拉日巴尊者說:“若想忏罪能淨否?憶念善法則清淨。”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罪業是否能清淨,就看你在忏悔時是否憶念善法了。如果憶念了,有慚愧心、悔改心,那就能清淨。
就像剛才講的那些公案,雖然他們以前造的業很嚴重,但一旦認識到罪業以後,向善之心也極爲猛烈,在這種心態下,即使只用短短時間,即使只念十萬金剛薩埵心咒,也都是能夠忏淨的。相反,一個人若無慚愧的話,即便罪不重,即便念得再多,也不一定能清淨。
所以,不論是誰,忏悔時一定要具足四種對治力,這是關鍵!
丁二(四種對治力)分四:一、所依對治力;二、厭患對治力;叁、返回對治力;四、現行對治力。
《大乘集菩薩學論》[6]引《四法經》雲:“佛言:慈氏,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這裏所說的“四法”,就是指四種對治力。
不論你是哪一個傳承,修的是哪一個忏悔法,只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就一定能忏罪清淨。
戊一、所依對治力:
在這裏,所依對治力就是指,將金剛薩埵作爲皈依境,具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 以金剛薩埵爲皈依境
藏地人修金剛薩埵,一定會先請一幅金剛薩埵的唐卡,或者一尊金剛薩埵像,以此爲皈依境來忏悔。
雖說在本體上,諸佛菩薩是無別的,但在修忏悔時,將不共的佛尊作爲對境,更有殊勝的緣起。當然,如果是在別的場合,也有其他的所依對境,比如,《叁聚經》裏的叁十五佛(那天,個別道友製作了一些叁十五佛的唐卡,我覺得那個很好),或者通常的叁寶所依——佛像、佛經、佛塔,以及善知識等,這些都可以,都屬于所依對治力。
很多人喜歡將《般若攝頌》、密宗續部及《大藏經》作爲忏悔的對境,其實這是非常殊勝的。像我們經堂裏就有《大藏經》,如果你要忏悔的話,在它面前一邊磕頭、一邊忏悔,那功德是很大的。當然也可以找上師:“上師啊,我向您忏悔,我以前殺過生,我以前做過什麼什麼……”這樣發露忏悔也很好。
不過,有的弟子只說忏悔,不說罪業:“上師啊,我向您忏悔,我有很大的罪業。”
上師很好奇:“什麼罪業?”
“嗯——這個不能說。”當然,這不是發露忏悔,可能是不好意思吧。但猶豫了一會兒,又說:“上師,您不是有他心通嗎?反正您是佛,您就用盡所有智、如所有智觀一觀吧,我自己不方便說。”
這時,上師也不好意思了。說“不知道”的話,那就失去“佛”的位置了,所以幹脆就說:“對對對,知道了。”(衆笑)
◎ 願行菩提心
此外,在忏悔時,願行菩提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少了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種對治力,也只能稍稍減輕罪業,達不到徹底清淨的效果。而如果相續中生起了無僞菩提心,那麼,不論往昔造了多少罪業,也都會自然而然清淨的。
如《入行論》雲:“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一個犯了極重罪業的人,如果能依止一個勇士或大人物的話,便可除去怖畏,比如,不用入監獄、不用判刑,等等。同樣,若有一種方便可以迅速解脫的話,那些畏懼罪苦的人,又爲何不去依止呢?
又雲:“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依止什麼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樣,一刹那間便能摧毀一切重罪。不僅如此,其實菩提心的功德太多了,在《華嚴經》裏有很多比喻說明。因此,忏悔時一定要發兩種菩提心。
當然,擺放佛像、佛經、佛塔等,還是有必要的。因爲一個凡夫人,離開真實對境的話,單靠觀想是很難修起來的。
而且,這樣還有個好處,你在上師面前實在說不出口的話,可以對佛像說。不管你說什麼、怎麼說,佛像總是笑眯眯的,就坐在那兒,絕對不會說出去的。以前法王如意寶講過:“有些事,即使是跟上師講,也要觀察,…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